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西南地区自古以来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鄂西南地区的民间舞蹈摆手舞、茅古斯舞、撒尔荷以及八宝铜铃舞的起源都可能追溯到先秦巴人时期。本文希望通过对舞蹈本体的分析比较,进一步了解这几种民间舞蹈的异同,从而探讨鄂西南地区民间舞蹈的"源"与"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毛古斯舞的原始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古斯舞是湘西土家族祭祀仪式中一种具有人物、对白和简单情节的民间舞蹈形式.本文通过对毛古斯舞表现内容、表演形式、艺术风格的分析,来追溯毛古斯舞的悠久历史,探讨在原始思维影响下毛古斯舞如何发生.  相似文献   

3.
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由于地域限制和文化冲击,贝伦舞发展缓慢甚至趋于停滞,其传承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基于对贝伦舞的调查和传承人的走访,阐述了贝伦舞的基本概况,提出传承贝伦舞的有效途径,并借以探究传承锡伯族贝伦舞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以其中的"顶碗舞"最具代表性,她不仅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大方、热情豪放的品行,也展现了蒙古族的文化特点和地方特色.本文以顶碗舞作为论文的切入点,对于蒙古族舞蹈内涵、意义和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同时在加强对于"顶碗舞"内涵研究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在积极保留传统舞蹈精华的基础上,着力加强蒙古舞和现代社会与技术的结合,不断开拓创新蒙古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更加贴合普通社会大众的多样化艺术需求.  相似文献   

5.
贝伦舞是新疆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精髓,也是新疆民间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贝伦舞种类多样,在多元文化中始终保持着民族个性,二百多年来与周边多民族的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态。如今,贝伦舞作为一种民间文艺活动,表达的不止是一种艺术形态,从贝伦舞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乡野的生活气息,更能从肢体力量中感受到民族传达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鄂西南红岩寺镇有个叫"牯牛坑"的大天坑,相传过去有牛贩子想把一头牯牛牵到州城的牛市上去卖.牯牛走到这里忽然"牛性"大发,死活不肯再迈蹄,一任主人狠鞭猛笞,四脚踢腾硬是把一块平地刨成了坑.眼前,坑边正耸起一座五层高楼作为鄂西山羊交易中心.红岩人要在昔日用缰绳牵不走牛的地方,用现代手段把鄂西的山羊及其它农畜土特产品"牵"向山外的广阔市场.地处318国道线上的建始县红岩寺镇是近几年靠交通和流通才红火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以其中的"顶碗舞"最具代表性,她不仅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大方、热情豪放的品行,也展现了蒙古族的文化特点和地方特色。本文以顶碗舞作为论文的切入点,对于蒙古族舞蹈内涵、意义和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同时在加强对于"顶碗舞"内涵研究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在积极保留传统舞蹈精华的基础上,着力加强蒙古舞和现代社会与技术的结合,不断开拓创新蒙古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更加贴合普通社会大众的多样化艺术需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回族人民的居住、生态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多个角度,运用多个研究手段深入探析回族民间舞蹈中的传统武术元素.以踏脚舞、宴席曲为例研究了回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将武术融入舞蹈语汇中的表演形式,回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武术,素有习武习俗,在回族地理、民俗、宗教等多种文化潜移默化下的回族民间舞蹈逐渐融入了回族人民尚武、勇武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9.
宣恩县地处鄂西南边陲,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6.6%.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民族文化浓郁、民族特色鲜明,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特色民居尤为显著,彭家寨吊脚楼群更是驰名中外.近年来,宣恩县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项目,全力打造"全国民族民居建设示范县".  相似文献   

10.
"地龙灯"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它独存于鄂西南来凤县旧司乡的两个相邻的土家山寨板杉界、大岩板村,当地人又叫  相似文献   

11.
<正>传统戏曲和曲艺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们见证了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蕴含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价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的武陵民族走廊,历来是各民族流动频繁和文化交融之地。明清以来,大批汉、苗、侗等民族移民迁入鄂西南地区,周边地区的传统戏曲和曲艺随之传入,并与当地民族文化深度交融,因而具有鄂西南地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恩施州现有南剧、堂戏、傩戏、灯戏、柳子戏等传统戏曲,还有扬琴、三棒鼓、竹琴、三才板等曲艺。  相似文献   

12.
<正>秦汉至隋,鄂西南地区已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南、荆楚与巴蜀地区的重要通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初步发展。秦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既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融合与凝聚,也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由此推动了鄂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初步发展,这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13.
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包括1个自治州2个自治县,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下辖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国土面积30563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总人口460万人,占全省的7.5%,其中土家族人口  相似文献   

14.
宜昌地处鄂西南, 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峡工程所在地.近年来,到宜昌市务工、经商、求学的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越来越多,民族宗教服务管理任务越来越重. 为此,宜昌市民宗局创新民族宗教事务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进建立"网格化"基础、"实体化"载体、"人文化"内涵的民族宗教事务服务管理模式, 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关爱民生、构建和谐等方面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15.
2012年4月18日上午,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在汉举行2012年湖北"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法制宣传鄂西行"启动仪式。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苏晓云出席仪式并宣布鄂西行活动启动。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谭徽在、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侯江波、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学明分别就全省民族地区发展、法制宣传等情况作了介绍。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秘书长范兴元主持启动仪式。2012年湖北"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鄂西南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夏商时期属荆、梁二州之域,春秋时期大部分为巴子国地,战国后期大部分为楚巫郡地,秦灭巴后为黔中郡地。先秦时期,鄂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序幕已经拉开,为各民族逐渐融入伟大祖国怀抱和中华民族大家庭奠定了历史基础,为当代本地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历史根基。一、政治、军事领域巴与中原的政治、军事交往。夏朝时巴就与中原有较为密切的政治、军事交往。夏时“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相似文献   

17.
鄂西神兵是兴起于鄂西民族区域a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是鄂西民族地区区域特征与近代鄂西民族区域社会转型双重变奏下的结果。历史上,因鄂西民族区域处在"内地的边缘"而导致区域社会受到的政治控制较弱,地方权力多由当地豪强等所掌握,鄂西神兵由此也易于发动。区域内非汉文化特征明显,土家苗家等先民的鬼神观及术法仪式也被神兵所吸收。近代鄂西民族区域社会转型中经济结构被破坏、乡绅社会身份的转变及地方教育的落后则为神兵的兴起提供了领导者与兵源。鄂西神兵是近代鄂西民族区域发展过程中兴起的特殊的历史群体,既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也彰显了中国少数民族区域发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建始县地处鄂西南武陵山区腹地,旅游资源丰富。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及武陵山区少  相似文献   

19.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北省的西部,山大林深,植被保护完好,是国家天然林保护区的重点地区,其首府恩施市更是享有"鄂西林海"、"天然植  相似文献   

20.
地处鄂西南的咸丰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山集于一体的地区。为振兴民族经济,1985年以来,人民银行咸丰县支行先后发放巨额“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贷款,其中县办工业贷款961.2万元,重点支持全县化工、麻纺、邮电通讯、建材、食品、烟草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