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时代对高素质综合人才的要求,高校的公共选修课(以下称:公选课)已备受关注,它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对于政治思想意识淡薄、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基础课水平较差的艺术类大学生群体来说,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搞好公选课的选课以及教学工作,实现公选课程的开设及教学目的,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高校公选课的开课目的、建设现状及选课现状出发,结合表演学部目前公选课工作开展过程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搞好艺术类学生公选课工作的措施和方法,目的在于为艺术类学生公选课的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随着国家人民素质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在教育门类中,音乐教育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担任未来幼儿园老师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身上肩负着一种独特的责任和使命.而琴法课程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提高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综合实力,现必须加强学生音...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前景不乐观等趋势.大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高校艺术类专业中,声乐专业更为突出.本文结合作者亲身体会和对高校声乐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研及就业市场的需求,对艺术类学生就业问题做分析,究其原因,旨在探索声乐专业毕业生优质毕业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前景不乐观等趋势。大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高校艺术类专业中,声乐专业更为突出。本文结合作者亲身体会和对高校声乐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研及就业市场的需求,对艺术类学生就业问题做分析,究其原因,旨在探索声乐专业毕业生优质毕业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连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动学前教育取得快速发展。深化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学前儿童发展和教育专业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儿童、支持儿童发展的实践能力。国家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发展,也有很多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但很少针对某一学科进行分析,也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持。美术类课程主要培养幼儿教师的美术素养及人为素养,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实践课程,因此,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研究,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提供方向和保障,也是对幼儿教师教育质量进行把脉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结合美术类课程的实践所需,并以Z校为研究对象,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实施、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进行现状调查,发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与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在生计方式、生活环境与传统观念共变的情况下,鄂伦春族目前正面临着传统宗教信仰衰退、传统文化流失等问题。本文以大兴安岭地区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呈现当地鄂伦春族的宗教文化现状,并以语言、交往与通婚等视角对其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高校舞蹈专业是培育专业舞蹈人才的载体,肩负着培养品学兼优的艺术人才的重任,作为必修课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合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现全面育人教学目标,打造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在舞蹈思政课程教学建设中,将民族民间舞教学与思政元素相融合,要立足多维视角展开规划,将史学理论体系作为先导,以民族民间舞与现代新作为依托,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培育出具备高尚道德品质与技术过硬的舞蹈艺术人才。  相似文献   

8.
合唱教学是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音乐教学的补充和扩展,合唱实践活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还关系到整个教育课程的质量。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是国家公办海南省教育厅省属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在海南省高校具有较高的规模和代表性。为了掌握海南省高校合唱教学模式现状,发现合唱创新教学模式的途径和方式,本研究就在2022年3—5月,经过3个月的深度访谈和现场调查,对该校的合唱实验室进行了研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利用网络在线音乐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和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创新教学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够对海南省高校的合唱实践活动的构建和发展提供参考,同时提高学术界对高校合唱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年来中德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和旅游事业等方面的加强合作,德语成为了小语种中较为热门的一个语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就读德语专业。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德语专业的就业状况并不十分乐观。本调查研究以"德语易实习"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为切入点,以公众号运营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经验体会作为依据,对目前德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为一些迷茫中的德语专业学习者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对中文专业古代汉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新时期在民族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应注重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解决目前古代汉语教学困境的方法之一是要注重教材选用,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文章选取了不同版本的古代汉语教材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编写一部权威、实用、鲜活适合当前教改的新型古汉语教材迫在眉睫,古代汉语教材对新语料的吸收不容忽视,古代汉语教材编写不应当忽略与中学语文教材的衔接.  相似文献   

11.
满族大学生在语言文字、身份地位、风俗习惯等方面有不同于一般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因而其心理适应问题与一般民族学生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其差异性.本文从满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出发,探讨由此引发的心理适应问题,并提出解决满族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江苏部分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及汉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因子上存在民族差异;在满意度和校园生活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在情绪因子上年级差异较大;在人际关系因子上专业差异较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高校的情绪、学习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具有时间的阶段性特点.通过研究分析,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适应内地高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到今流传千载,但是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其发展面临着民俗文化人才缺失、民俗文化遭受经济冲击和民俗文化遗失严重等问题.文艺工作者若能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出合适的应对之策,定会让民俗文化之花遍开于整个祖国大地.  相似文献   

14.
满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是同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身份地位、风俗习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心理体验联系在一起的,本文采用概率抽样的方式选取208名满族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通过SPSS数据分析的方式得出样本群体的民族认同在四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和征求教学管理人员意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我校实施学分制以来学生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学分制更好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曾惠燕 《民族论坛》2012,(10):75-77
针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特点,构建以"仁爱"教育为理念、以"三自"素质培养为突破口、以文化素质培养为主线、突出民族文化传播优势的学生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及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其中必然包含着人们如何看待自身所处环境、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种种经验和知识.本文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在对本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认识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回族文化体系中所蕴含的生态价值观念、生态经验和生态智慧等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提出借助文化资源治理本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文化与环境关系问题的学术讨论及回族聚居区生态环境治理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统计软件应用等课程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介绍开展社会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课程内容联系紧密且各有侧重,构成了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体系。在许多高校的教学实践中,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存在部分内容交叉重复,课程间缺乏相互渗透和贯通的不足。应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进行改革,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实现系列课程之间的整合优化,推动社会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心理学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思想转向—由病态心理学转向积极心理学,从而带动了心理学实践方向的改变。本文以黑龙江省某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为服务对象,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调查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优势特质和心理需求,结合调查结果,设计并开展了针对所有少数民族大学生而不是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服务。服务的目标也不是校正心理问题,而是按照积极心理学的三个维度设定:即关注学生积极情绪的发现和增加;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自我了解和拓展;以及营造民族和谐、师生和谐的积极校园环境。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积极心理学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民族团结是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学校实现民族团结的主要依托之一。调查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新疆地区民族学校、汉族学校、民汉合校三类学校中,民汉合校师生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认同度最高,且与民族学校、汉族学校存在着显著差异;民族学校次之;而汉族学校的认同度最低。这一现象说明:相处方式相异、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群体或个体(即文化主体),对民族团结有着不同的期待与认识。因此,民族团结教育的实现,接触与交流是手段、文化认同是底色、共同理想是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