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辽代考古挖掘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史学界加强了对于辽代墓葬、石刻碑文墓志等文物的关注,并由此进一步窥探辽代不同时期的契丹文化,从而丰富我国史学界关于辽代民俗、社会以及民族融合等史料内容。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辽代墓葬发展的三大时期,并就各时期墓葬所反映的契丹文化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契丹之名早在13世纪前就传播到西方,经过两个多世纪的传播和积淀,在西方社会被塑造成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东方理想国:地处中国边缘,富甲天下.探寻契丹的热望引领着西方航海探险家步入地理大发现时代.随着从航海中获得地理知识的积累,西方人才弄清契丹与中国本是一地,辽则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与中国宋王朝同期的一个国家(朝代).西方学者研究契丹与辽史始于19世纪后期.20世中期以前,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进展以及中外双向文化交流的增强,西方学界对辽史和契丹民族史的研究进入高潮,成果丰硕,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至今约有专著十余部,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自己对该墓志的最初考释不确。该墓实为辽圣宗之孙、耶律宗愿之子耶律弘用与其妻萧氏的合葬墓。  相似文献   

4.
辽代前期,为争夺皇位,以耶律倍为首的太子党及其绪余与以耶律德光为首的大元帅党、以述律太后为核心的后党及其绪余先后进行了两次党争,文争武斗,互有胜负;辽代中后期,围绕皇权与后权的几次党争,主要发生在后族两房(大父房和少父房)朋党之间,以及在后党支持下的耶律乙辛权臣党与耶律氵睿太子党之间,此伏彼起,接连不断.与其他王朝党争不同的是,辽代党争独具特色:大都发生在契丹统治集团内部的两姓皇族与后族之间;契丹民族传统的选汗制度--"世选制"影响下的皇位继承制,是诱发辽代党争的主要原因.辽代朋党之间为各自之私利,互相攻伐,不择手段,形成严重内耗,对辽代社会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5.
乌日根塔拉辽墓出土的契丹小字墓志铭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乌日根塔拉出土的辽墓契丹小字墓志铭作了详尽的考释,对一些契丹小字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解释,就考古学而言,有着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及古文字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辽初史料中所出现的汉城不应该是某一座固定城市的特指,它应该是契丹人在草原上建筑的用以安置其辖下汉人的一类城的通称。这些城池在草原地区出现的较早,但它们并不是契丹时代的独特产物。然而,大批汉城的出现却是在契丹建国前后,契丹社会由过去单一的游牧民族向多种民族成分杂居,多种经济类型并存过渡的时期。可以说汉城在草原地区的大量出现,奠定了辽朝此后200多年间官分南北、胡汉分治的二元制统治的深厚基础。  相似文献   

7.
契丹族在入主中原前,其社会发展程度都低于中原汉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努力吸取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及文化,加速了向封建化过渡的进程。因此,他们的修史工作既带有原有的痕迹,又在一定程度上糅合了唐宋的经验,表现出两者混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9.
契丹族在建立辽朝后,积极推行的一项核心国策就是倾心汉化.通过不断汉化,辽朝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辽朝也进入了它的强盛时代.契丹族汉化的一个明显表现就是它的皇位继承制度的变化.辽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在经历了早期的原始社会选举制,中间的动荡时期后,到了萧太后掌权时期正式实行汉族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本文通过对辽朝皇位继承制...  相似文献   

10.
在契丹社会文化中,河流因素占有重要地位,进而形成了河流文化.契丹社会的河流文化不仅存在于神话、传说等民族记忆里,也充斥在四季捺钵、改易江河名称和河神祭祀等政治生活中.它的形成既与契丹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经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亦受河流文化汇聚机制以及早期人类对河流敬畏与崇拜的影响.契丹社会的河流文化是中国古代以长江、黄河...  相似文献   

11.
短陌是中国古代金属货币流通领域内的常见现象,尤以宋金最盛。可处在同时期的辽代却没有短陌的明确记载。从机制成因而言,辽代大致满足宋金局部钱荒与通货膨胀、多种货币差异、赋税货币化和百姓投机等基本条件,但官方层面却从未对短陌有明确规定。尽管在布帛为通货的交易体系中,辽代民间可能存在小规模短陌现象,但却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起步晚等特征。辽代短陌刚刚出现萌芽便随国家的灭亡而被扼杀。  相似文献   

12.
陈晓伟 《民族研究》2012,(2):62-68,109
《辽史.圣宗纪》西南路招讨使"大汉"之所指,历来颇有争议。本文根据近年出土的辽代汉文和契丹小字石刻资料,解决了这一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疑点。"大汉"乃是韩德威的契丹语小名,即契丹小字石刻中■■■一名的汉译。关于此名第一个原字■的音值构拟,学界众说纷纭,根据上述释读结果,并参以其他契丹大小字石刻资料,本文将原字■的音值拟作[ta]。  相似文献   

13.
文献中的契丹西楼一词实际上应来源或借鉴于古突厥语,义为冬季草场或冬窝子,不包含任何表示方位的意义。《辽史》等文献记载的有关契丹四楼实际为宋人附会所得,而宋人所谓的北楼应为辽代怀州。  相似文献   

14.
契丹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古代民族之一,从南北朝时代起,就和中原汉族及其它民族发生了联系。唐末五代,契丹的迭刺部中流入了很多的汉人,在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比较迅速,最后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国家政权。北宋统一中原,辽仍控制着今天的内蒙古、东北、河北、山西等地区,和北宋王朝形成封建割据,直至一一二五年灭亡,前后凡二百余年。辽宋之间,初期虽也发生过战争,民族关系比较紧张,但从“澶渊结盟”以后,基本上维持了和平的关系,彼此互派使节,并在边境互市,人民往来不绝;同时,契丹又和北方各少数民族长期接触,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这些都使契丹和各民族获得了共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天书降神"新议--北宋与契丹的文化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真宗"天书降神"一事,不但为当时"不语怪力乱神"的儒者反对,亦为今世秉后见之明,崇尚"理性"、"科学"的学人严厉批判.但元儒修撰<宋史>,于此曾表"同情之理解".本文即以此为起点,以考据为基础,试图揭示"天书降神"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实际效果,并提出与亨廷顿"文明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不同的观念--"文化竞争"(the cultural struggle).  相似文献   

16.
因不同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等因素 ,辽金王朝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特质的辽金文化———辽以崇尚骑射的游牧文化与筑室而居的农耕文化并行的二元文化为特色 ,金以单一的农耕文化为特色 ,辽金王朝不同的文化格局决定了辽金王朝的国运。  相似文献   

17.
10世纪前期,契丹数次南下。在河北路方向,契丹军队主要经居庸关、古北口、平州三个方向并取道易、定二州南下。在河东代北地区因地势平坦虽无方向选择,但南下路线仍然有三:一是沿振武经胜州南下,二是过云州经雁门关南下,三是自新州经蔚州南下。契丹选择南下路线在战略上以最短原则为考量。在战术上受制于地理因素。在粮草补给上,契丹军队更多需要考虑战马所需的草料补给。作战区域内草场的消耗对契丹南下作战产生了消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契丹骑兵的战术优势。  相似文献   

18.
草原丝绸之路(下称"草原丝路")于先秦时期开通,是丝绸之路中开通最早的一条,其在古代欧亚大陆东西方交通、商贸、文化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辽时,草原丝路已成为沿线西域诸国与辽地音乐文化交流往来的主要道路,大量西域音乐文化沿此路进入辽地,充实辽代乐舞文化的种类与形式.使草原丝路音乐文化在我国得以融合发展.其中辽代驯狮舞集西...  相似文献   

19.
历经四个半世纪的辽夏金元时期,既是中国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辉煌历史的典型时期,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不断冲突与融会的重要时期.一幕幕对抗与融合、破碎与创新的史实情景跌宕起伏,勾画出这段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特色和内容的精彩社会文化,同时也汇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各族人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更像是草原上的明珠,熠熠发光.  相似文献   

20.
雅乐在宫廷音乐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依附于政治,对统治阶级思想有着直观的反映.胡乐是一种外来音乐,在华夷思想浓厚的古代社会,雅乐与胡乐是绝对不可以混用的,但南北朝之后却将此观念打破,到辽时期以胡入雅发展到新阶段.本文从辽代雅乐文化分期入手,对以胡入雅的现象做多线性分析,进一步解析辽代以胡入雅中体现出的汉契一体的中华观念,通过分析探讨辽代雅乐的文化归属,对研究对象做出概念性解读,期望本文可以为辽代雅乐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观点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