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勒乌摩崖石刻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苯教母续和大圆满在嘉绒地区发展的历史轨迹,也显示了象雄文明在嘉绒藏区遗留下来的深层的文化积淀。通过仔细的研究和缜密的考证,文章对摩崖石刻的内容、历史年代和文化价值作出了判断。  相似文献   

2.
根据已收集整理出来的部分石刻档案文献资料,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石刻档案包括碑刻和摩崖石刻两大类,其内容函盖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军事斗争、科技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广西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察雅仁达摩崖石刻的相关研究是藏学界30年来持久关注的一个话题,主要问题涉及造像艺术特点、石刻录文的订正和题记解读、人物和地名考证、历史人物益西央身份认证等。文章通过作者于2016年9月的一次仁达摩崖石刻实地考察,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心得,目的在于为仁达摩崖石刻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后藏石刻文化是后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后藏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有着独特的造型艺术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石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后藏石刻文化进行解读,分析后藏石刻的宗教文化背景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5.
“刘平国治关亭诵”石刻是清代在天山南麓发现的一处汉代摩崖石刻,又称刘平国“斫孔记”“开道记”“治路颂”“作亭颂”“治关城颂”等。该石刻是目前新疆发现的唯一一件具有明确纪年的汉代石刻,也是年代最早的石刻,故又称“西域第一石刻”。“刘平国治关亭诵”石刻位于今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黑英山乡喀拉塔格山麓的博孜克日克沟口。这个南北走向的峡谷,东西两面有高崖,山口在峡谷的南端。  相似文献   

6.
新见吐蕃摩崖石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南洛札县境内新近发现同一内容的吐蕃时期摩崖石刻两处。一在洛札县城西北五公里的多穷村右侧石崖上,一在洛札县城东洛札其曲河与门当河汇流之处的石壁上。因这两处碑文都在洛札县境内,我们且叫它洛札摩崖石刻。石刻碑铭约有藏文一百五十多个,漫漶的文字占十八、九个。经初步探讨,洛札碑文是前人没有发现或没有引用过的。现把碑文译成汉文如下:  相似文献   

7.
云南元代《整控江摩崖》至今犹存否?具体内容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弄清楚。过去,虽有史料略载和历史学家们的考证,但因未亲自核实考察过摩崖石刻,不详其真实,只按旧史料研究,故未有肯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传拓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艺,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甚至早于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它是将单页纸片覆盖在碑刻、青铜器、甲骨、摩崖等文物上,通过墨拓的方法,将文物的文字与图画原貌地拓印在纸上,最终成为国家文物研究的珍贵藏品.至唐朝发展至今,传拓通过不断发展、创新,将传拓技术与艺术完美统一,真正将这一艺术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本文通过对连云港孔望山浅浮雕拓片的研究,来深入地分析摩崖石刻造像的传拓技巧与保护方法,作为一位传拓的延续者,将在传统的技术方法上进行不断学习与技艺创新.  相似文献   

9.
一近几十年以来,广西左江流域的宁明花山、高山、珠山;龙江花山、沉香角、大舟头以及赫头山至新湾山等地的悬崖峭壁上,先后在几十个地点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崖画像。国内考古、民族、历史等学科的许多研究人员对此做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福建仙字潭摩崖石刻位于福建南部华安县汰内乡汰溪流域的崖壁上,共有五处崖刻,约二十余个象形图画文字(参见附图)。据方志记载,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早在唐代就已经为人所发现,清代的《福建通志》和《漳州府志》等方志对此也曾有过记载。一  相似文献   

10.
卢素文 《中国藏学》2022,(6):14-22+212-213
青海玉树迄今发现有5处吐蕃时期摩崖石刻,大日如来佛堂内石刻和恰冈石刻图像题材为毗卢遮那佛与八大菩萨和毗卢遮那佛与二菩萨,皆与毗卢遮那佛有关,另外3处石刻图像为十方佛、佛传、初转法轮图和礼佛图等。文章通过对玉树勒巴沟吾娜桑嘎石刻和贝纳沟大日如来佛堂西侧崖壁的图像和藏文题记进行研究,认为大日如来佛堂西侧崖壁所刻的“毗卢遮那佛+二弟子+十方佛+《普贤行愿品》”的组合表现了毗卢遮那信仰与华严信仰的结合,吾娜桑嘎石刻中“释迦八相+骑象普贤+骑狮文殊”的组合则与法华信仰有关。这两处图像的出现,体现了吐蕃时期流行的毗卢遮那信仰与以敦煌为代表的汉地法华、华严信仰的结合,是汉藏佛教交流中出现的新的图像样式,为研究汉藏文化在佛教信仰方面的交流融合提供了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11.
杭州飞来峰元代石刻造像艺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后,中国内地的佛教造像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受到了三次大的外来形式的冲击,在华夏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跌宕的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历史剧幕。浙江杭州灵隐飞来峰元代石刻造像就是第三次外来形式冲击下的典型产物,其中的藏传佛教造像和部分汉传佛教造像,既包含有很深的印巴次大陆文化艺术的渊源,又有汉传统文化和江南佛教石窟、摩崖雕刻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多样性,笔者试图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杭州西湖宝石山造像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杭州西湖宝石山摩崖造像遗迹,分造像年代为元明两期,归造像类型为藏汉二式, 并就石刻造像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历史背景及梵文摩崖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宝石山造像集汉藏雕刻艺术于一崖,对研究藏传佛教在南方地区的传播,汉、藏佛教造像图像学与风格的演变,以及汉、藏佛教艺术的交流影响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段斐 《中国民族博览》2023,(13):201-203
石门栈道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过非常重要的军事作用。它是秦汉一统天下的重要通道。同时,镌刻于石门隧道上的石刻,有着重要的书法价值和文化价值。研究石门栈道与之历史沿革,探寻其栈道的价值以及栈道的开发与发展,对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拓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艺,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甚至早于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它是将单页纸片覆盖在碑刻、青铜器、甲骨、摩崖等文物上,通过墨拓的方法,将文物的文字与图画原貌地拓印在纸上,最终成为国家文物研究的珍贵藏品。至唐朝发展至今,传拓通过不断发展、创新,将传拓技术与艺术完美统一,真正将这一艺术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本文通过对连云港孔望山浅浮雕拓片的研究,来深入地分析摩崖石刻造像的传拓技巧与保护方法,作为一位传拓的延续者,将在传统的技术方法上进行不断学习与技艺创新。  相似文献   

15.
才让 《中国藏学》2013,(1):64-71
P.T.996号第二部分名为“大乘无分别修习之道”,记述了吐蕃禅宗代表人物布·益西央的生平和佛学思想,文章对此予以转录和翻译.文章认为后世史书所记巴·益西央及摩崖石刻上所提到的益西央与P.T.996号第二部分所记系同一人,其卒年是850年.益西央被称为禅师,所持佛学思想以禅宗一系为主,益西央的著作《大瑜伽修习之义,从大乘诸甚深经典中摄集的八十八品》主要依据《八十经根据》而写成的.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石刻大藏经,是用金属等工具将藏传佛教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部)镌刻在石头上的一种特殊的经书形式.这种经书形式在藏传佛教流布地区被称为“石经墙”.而青海果洛石经墙在青藏高原区域内的颇多石经墙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它不仅反映了藏传佛教石刻大藏经的形制和风貌,而且体现了藏传佛教石刻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本文仅就果洛石经墙的人文地理环境、历史创建过程和分布及其规模作一考述,以窥探藏传佛教石刻大藏经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7.
李翎 《西藏研究》2003,(4):72-80
藏族的石刻可谓是藏文化的一个缩影 ,这种无处不在的“天堂符号” ,书写了雪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中大量佛教、苯教的石刻作品不仅是藏民族宗教信仰的反映 ,也是他们独特审美趣味的写照。本文从石刻分布、石材、用途、造像来源等八个方面介绍藏族的石刻艺术  相似文献   

18.
桂林石刻始于东晋,盛于宋明清,现存近两千件作品。其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涉及题材广泛,向人们描述刻画了当时的人文、政治、经济、军事、医药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桂林石刻承载着浓厚的历史人文意蕴和地域山水风光,是中国对外推广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下文围绕桂林石刻的对外推广,梳理了石刻文化旅游推广研究现状,从桂林石刻文化代表作品挖掘整理、桂林石刻双语文化作品及旅游周边衍生产品研发等角度,挖掘石刻文化内涵并与跨语种翻译做有效衔接,以期通过外文译介的合理推广,使桂林石刻文化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19.
同美 《民族学刊》2012,3(2):63-67,94-95
本文认为古藏语木给(dmu-skas)是指通天之梯,古汉语建木是指通天之树,古汉语建木是古藏语木给的译音。木给与建木反映的是藏汉古文化视野中的早期原始的绝地天通思想。在藏汉民族古文化视野下,这种绝地天通思想在后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大致经历了巫觋管理阶段、人人为巫阶段、政教合一阶段、前三者合题阶段等几个发展阶段,但是,在各自文化视野里每个阶段及其表现形式又略有不同。藏族历史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这样或那样的教派以及各种活佛系统产生发展之历史,其实说到底就是藏传佛教文化视野下绝地天通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部演绎历史。  相似文献   

20.
西藏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体制,作为一种制度文化,曾对西藏众多的器物文化表现了全方位的决定意义。石刻文化是西藏众多器物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呈现出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西藏有大量的、辉煌灿烂的石刻文化遗存。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进化过程中,都几乎一致地首先选择了石头,作为自己加工利用的对象。自从原始的石器工具诞生以来,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