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凉山彝族舞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中的一枝奇葩。在以往全国各大舞蹈赛事中,凉山彝族舞蹈作品屡获佳绩便是一个客观说明。研究彝族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不但对彝族舞蹈自身大有裨益,对于其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而言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天南地北     
天南地北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有巴莫家三姊妹--大姐巴莫阿依模是彝族的第一位女博士,二女儿巴莫曲布模,硕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三女儿巴莫乌萨模新闻系本科毕业,是四川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她们生于凉山,长于凉山,为了让世界上的人...  相似文献   

3.
文章拟通过对凉山彝族传统舞蹈基本文化背景研究入手,通过对现有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的方式,并综合运用舞蹈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理论知识,辩证分析彝族传统舞蹈文化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并借此探究对于彝族舞蹈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凉山是一个以彝族为自治民族,汉族为多数,并有多种其他少数民族居住的自治州。其中彝族140多万,汉族180多万,藏、回、苗、蒙古、傈僳、纳西、布依、傣、壮、白、满等11种少数民族11万多人,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回顾凉山的改革十年,在民族工作上我们体会较深的一点就是:自治地方充分发挥实行自治民族的作用,处理好与非自治民族,特别是非自治少数民族的关系,从政治上关心他们,从生产上扶持他们,从生活上尊重与照顾他们,为他们多做实事,是实现民族大团结,全州安定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可靠保证。凉山始终坚持了这一基本出发点,从多方面进行了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一、关心非自治少数民族的政治生活,尊重他们  相似文献   

5.
看了《凉山巨变》舞剧,心里很激动。作为一个彝族观众,能坐在首都的大剧场里,观看用我们本民族的舞蹈反映我们彝族人民的大革命舞剧,心里这股感情,就象是我们金沙江里的流水,一浪推着一浪地翻腾。过去,我们彝族人民,因为长期受着野蛮的奴隶制度的压迫、束缚,生产、生活各  相似文献   

6.
<正> 等级制度之森严,是解放前川、滇两省大、小凉山彝族内部最为突出的社会现象之一,也是了解凉山真彝族历史从而判定其社会性质的一个关键,历来为有关研究者所嘱目。但凉山彝族内部的等级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凝固状态,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凉山彝族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和民族关系的发  相似文献   

7.
《伍湛民族学术论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是一本作者自选集,收文22篇,25万字。其论述涉及民族理论学、民族学、民族法学、方志学等。作者多年从事民族工作,熟悉民族地区的社会情况,尤其对凉山彝族,酉阳、秀山土家族地区的许多问题,有深切的感受。如研究凉山彝族的两篇文章《当前四)11彝族地区家支问题态势述略》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家支制度初探》,谈论了他对彝族家支问题的看法,指出了彝族家支问题的危害性。这是需要理论勇气的。我们知道,凉山彝族走向现代化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中,家支问题是令人头痛、较难妥善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拟通过对凉山彝族传统舞蹈基本文化背景研究入手,通过对现有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的方式,并综合运用舞蹈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理论知识,辩证分析彝族传统舞蹈文化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并借此探究对于彝族舞蹈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德国著名学者托马斯.海贝勒教授的新书《凉山彝族企业家》已经在2005年10月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本书讲的是少数民族企业家的发展状况,但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又与我国整体民族关系的发展态势密切相关。在西欧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国家”政治建构以各种形式传播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凉山彝族银饰艺术,是凉山彝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劳动与生活实践中,探索、总结、创造出的自成一体的工艺精谌、造型独特、华美典雅,用于装点美化生活的佩饰、生活器具与宗教法具等实用物的统称;这些古老精美的银饰涵盖了彝族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本土知识、民间智慧、神话传说、万物起源、历史事件和族群记忆等各方面知识;它既是凉山彝族民族工艺的精髓,也是造型艺术的源头,更是彝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英国人类学者古迪认为只有基于园艺文化的花文化才称得上是花文化。笔者认为,如果根据古迪的观点来看少数民族文化的话,好像很难找到什么花文化。其实很多民族都是有另外一种花文化的。以凉山彝族为例,他们很重视高山杜鹃,认为高山杜鹃与彝族有生命的联结。通过对园艺文化以外的花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获得新的视野(民族文化的新的一面)。而这也可以成为我们更深入了解彝族文化的一条新线索。  相似文献   

12.
宋阿依姆 《民族学刊》2019,10(5):64-72, 118-120
彝族主要聚居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民歌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一种形式,它的特征是较为复杂的,同时也是鲜明立体的。基于当前彝族文化呈边缘化、断代式发展的现状,彝族民歌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发展彝族民歌也应从物质、人本、媒介等多个方面予以考察研究。通过比较可见,云南楚雄彝族民歌的推广发展先行,为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四川省文化界对少数民族文艺的发展观念十分高远,因此,凉山彝族民歌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可期,大致可分为“点”“线”“面”三个层面的战略规划:推出“明星式”彝人歌手获取“流量”,重视新时代的彝歌基层教学、搜集整理、翻译和学术研究,以及利用现代传播形态体现彝族民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中的地方性知识蕴含着有效利用和保护其所处自然生境的生态智慧和生存技能,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川、滇大小凉山是地质和气象灾害的易发区,凉山彝族人民通过对所处生境的自然物象及气候变化长期观测,总结形成了丰富的减防灾地方性知识,尔比即是其中之一;尔比反映了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对于生存环境的历史体察,对于气候变化和灾害发生的经验认知,承载着凉山彝族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灵活、恰当地运用和推广尔比,将对提升社区减防灾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建国前,凉山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在彝族聚居地区基本上没有正规的教育事业。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1956年民主改革后,凉山从奴隶社会飞跃到社会主义社会,彝族人民在政治一上翻身之后,迫切需要在文化教育上翻身。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凉山民族教育事业,五十年代就从条件优越的内地派遣一批又一批教师进入凉山,扎根凉山,建设凉山,与凉山各族人民一道兴办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四十年来,特别是在十年改革中,随着凉山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凉山民族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生着令人瞩目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州委、州政府从凉山实际出发,对凉山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调整教育内部结  相似文献   

15.
凉山索玛花     
白扬 《民族论坛》2006,(3):32-33
凉山的彝族人常常这样说:蓝天上最美丽的是金色的太阳,夜空上最美丽的是圆圆的月亮,春天里最美丽的是明艳的索玛花。索玛花是彝族人的族花,彝族人喜欢用索玛花喻女子——一个民族,竟是对这凡间的精灵如此宠爱。彝族素来就有选美的习俗,3000多年前的古彝文就曾有过相关记载。大自然馈赠给千里大凉山青山绿水,和风丽日,凉山的村村寨寨,美女如云,流光溢彩。凉山彝族选美的习俗,来自远古“孜孜宜乍”、“呷莫阿妞”(彝族远古美女名)等民间传说,来自彝人对自然纯朴、活泼兴旺生命的崇尚。彝族民间选美,草坪为舞台,蓝天作幕布,太阳调光,风儿伴奏,…  相似文献   

16.
彝族的餐饮文化及礼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红  杜莉  张菁 《中国民族》2010,(11):52-55
地处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有180多万彝族人口,散居在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的大小凉山,是彝族文化形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物产丰饶,植被茂盛,山川雄奇,美不胜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十分优越,自古便是民族迁徙走廊的要冲,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凉山彝族文化已经形成了一道独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文化风景线,倍受国内外瞩目,其中凉山彝族的漆器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别具魅力。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劳动人们共同智慧的结晶,历史非常悠久,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少数民族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正渐渐消逝.为了实现民族多样化发展,现阶段,我们亟需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教育传承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时,教育工作者应分层次、分角度进行,遵循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理念,结合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传承、弘扬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本文重点探讨学科建设视野下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教育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彝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兄弟民族之一,散居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大小凉山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人口约六十九万,占该地区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二。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社会中等级森严。从上到下,各地一般分黑彝(或土司、土目)、曲诺(或曲火、吉火)、阿加(或吗约、萌柱)、呷西四个等级。阿加属于第  相似文献   

19.
昭觉起步     
昭觉县位于四川凉山腹地,是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过去长期为解决吃饭问题发愁,农村经济卡得很死,社员生活很苦,领导工作很被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领导解放思想,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带领全县人民治穷致富,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要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这是一句常讲的话,然而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昭觉县过去的经历就是明证。1958年大跃进,昭觉县办起了凉山第一个人民公社,一步跨过几千年,跑步进入了社会主义;农业学大寨运动,昭觉县也不落后,他们唯恐学走了样,照搬内地汉族地区的一套,大抓阶级斗争,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大搞山区人造小平原,弄得群众怨  相似文献   

20.
吕荔 《民族学刊》2011,2(5):68-72,95
凉山彝族漆器对纹样的应用十分广泛,从各种酒具、餐具到祭祀用具等,可以说无器不饰纹样。凉山彝族漆器上的这些纹样承载着彝族古老的传说和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可谓之"动态的历史"、"有形的史书"。它们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文化内涵厚重而丰富,同时还有着广阔的艺术研究和文化产业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