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歌指的是用吴语演唱的、流传于江浙等吴语地区的民间歌谣。作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明朝时期冯梦龙的《挂枝儿》,到顾颉刚先生的《吴歌甲集》,再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许多先人和前辈们将吴歌的歌词用吴地的方言记录,形成了很多文本,努力追求原生态的保护和传承。笔者通过研究这些文本中吴歌的歌词后发现,大部分的内容是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而本文则集中关注歌词中出现的涉及"爱"和"性"的象征,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这些象征和象征物进行归类整理,试图分析出吴地人民的爱情观以及揭示吴歌歌词中所反映出吴地人民的生活情感。  相似文献   

2.
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又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吴歌的生存空间也面临新的挑战,它赖以生存的农耕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如何保护处于濒危状态的吴歌,如何解决吴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快速城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研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的象征主义,探究这种文学手法对小说主题的表达及故事情节的深化所起到的作用。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首先,通过对小说中出现的各种象征符号的逐一解析,深入探讨这些象征符号对小说主题的表达所起到的作用。而后,将《白鲸》与其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探究麦尔维尔在小说中所采用的象征主义手法的独特性以及其与其他作品的异同点。《白鲸》中采用了大量的象征符号,如白鲸、海洋、昼夜等,它们协同作用,通过表达出作者对人类命运的超越性的反思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究。通过比较发现,麦尔维尔的象征主义手法具有独特性,与其他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4.
口头传统作为具有悠久传承和较高艺术造诣的语词艺术涵盖了诸如神话、传说、故事等诸多传统语言艺术门类.世居于青藏高原的土族在历史的演进中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却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口头传统,隐含了土族历史的部分真相,是土族历史中被边缘化了的一段真实的历史.包含了土族民间信仰、族群来源和婚嫁仪式的口头传统文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土族人民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诗意思考;承载着土族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其传统文化的象征,有利于形成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藏族民间巴塘"谐"体现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深刻的人民思想和浓郁的大众人文精神。巴塘"谐"的特征表现在作品上,更多的是反映在文化审美上。而其中的歌词是其重要的特色,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已经成为藏族民间口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地区普遍流传的民间“英雄神话”。表现出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和平生活与生产,希望出现保卫部落的英雄,使人民免受战争灾难;因此借助于想象,创造了半神半人威力无穷的格萨尔英雄形象。他是人民意志和集体力量的象征,是广大群众的一种精神鼓舞力量。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鸡鸣"意象具有十分独特的含义和与现当代文学截然不同的背景时间,在《女曰鸡鸣》《鸡鸣》《风雨》三首诗中最为典型。细究之下,"鸡鸣"意象的特殊性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太阳崇拜,并引申出计时专名、警戒自强和象征爱情婚姻的正面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姜彬半个多世纪的民间文化研究,虽然在歌谣研究、故事研究等方面均有所建树,但他对中国民俗学的最主要突出贡献是在区域民间文化研究方面,其成果集中在吴歌采录和研究、民间信仰与稻作文化研究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国家认定的"非遗"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熔铸了民族智慧和经验的重要文化符号.河西宝卷是彰显"走廊文明"和河西民间生态的"非遗"形式之一,其文本含蕴了河西人民的关怀伦理和价值诉求;宝卷活动体现了河西人民传承中华经验的"自组织"形式.作为陶冶精神和滋养宗亲惯习的资源,作为河西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河西宝卷活动演绎了河西大地的民风、 民俗和文化仪式,积淀了济世立人的民间智慧.对河西宝卷这类"非遗"的保护不应仅以其经济实用性来决定保护的力度,还应侧重其对民众文化心理的滋养和理想预期的认同与肯定.  相似文献   

10.
仁增 《西藏研究》2000,(2):92-96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结构宏伟、卷帙浩繁的长篇文学巨著 ,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民俗风情、民族心理、伦理道德、语言文学、文化艺术及民族交往等藏学专题的珍贵资料 ,堪称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许多世纪以来 ,《格萨尔王传》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在藏族民间得到广泛的流传 ,直到今天 ,广大的藏族人民 ,特别是民间说唱艺人及整理者仍为它注入新的血液 ,增添新的篇章。据资料表明 :已搜集到的能够例出篇目的 2 2 6部情节各异、内容不同的《格萨尔王传》 ,篇幅…  相似文献   

11.
<正>对民俗之"民"的深究是中国民俗学在学术上追求进步的一个核心领域,我个人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承继钟敬文先生的志趣1探讨相关的问题,我的博士学位论文2用较大的篇幅梳理了"民"的定义从民间到人民再到民族全体的演变历程,但是没有进一步探究"民"指民族全体的社会与政治意义。等到2003年11月22日我们举办中国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会,我在会上提交了题为《民间、人民、公民:民俗学与现代中国的关键范畴》的发言提要,并在会上作了发言,好几位参会的前辈和学兄针对我的发言作了评议,提出了批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的五德象征君子之德。笔者通过考察被视为"名士风流教科书"的《世说新语》,总结被誉为美玉的名士有出身高贵、容貌秀美、才情卓越、德行可称的四个特点,而贾宝玉也具有这些特点,可谓"真宝玉"。但贾宝玉却用"须眉浊物"的痛贬之词决绝地否定了包括他在内的男儿群体的存在价值。贾宝玉因为拒绝参与社会交往,其君子形象无从在社会上得到展现,其君子价值亦无法实现,从这点来说贾宝玉又不算君子。因而在《红楼梦》中,君子形象是缺席的。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的多重表述,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这个过程是在地方、精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参与和影响下动态产生的.本文以文献为主、结合田野调查.考察了四川省贵琼藏族地区羊年会文本的多样形态,分析了为何被表述为"这样"的原因,讨论了多样性的羊年会与贵琼人的关系.本文认为,多样化的羊年会文本里,都有共同的、不变的信仰核心贯穿其中.羊年会成了贵琼人内部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而不同的考察者在特定情境下.受多种因素影响,将民俗事件存在的羊年会,一次性地文本化为民俗事象.而形成了多样形态的羊年会.考察这种文本化的民间信仰时,我们要详加考辨文本背后的情境性因素,方能体会到民间信仰在书写过程中,被遮蔽了的即时的和鲜活的因素.在田野考察中,我们应该将民间信仰详细全面地记录下来.而不是将文化事件虚脱成一张文化之皮.  相似文献   

14.
移民社会的文化记忆——朝阳社火文化的象征意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汉民族传统的娱人娱神的民间娱乐活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阳社火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尝试把朝阳社火置放在东北移民文化生态语境中,将它作为一个表征文化意义的象征符号来考察,探讨它体现的历史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等多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虚构的四次"复活"事件和"蛇塔"的象征意蕴,表达出寻根的主题.作家站在历史和现代的交汇口,及时地反映本民族的生存境况和进步历程.在他浓厚的民间情怀的包孕下,小说呈现出神秘而独特的地域色彩,透出在历史的长河中把握人物命运、塑造自然人性的独特视觉.  相似文献   

16.
侗族口传文学《珠郎娘美》是侗族社会流传百年的口传经典,通过哀婉的爱情故事塑造出来的侗族女性形象,既是侗族文化瑰宝,又是侗族社会女性意识的象征。通过对《珠郎娘美》叙事歌、侗戏文本的研究,揭示侗族女性独特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敢于追求自由的爱情婚姻和敢于追求独立平等的人格等方面,而这些特征得以形成的根源在于侗族社会有适合女性意识培植与生长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千家们是瑶族历史上的祖居地之一,也是瑶族人民心目中的圣地。由于岁月的流逝和民族的迁徙,千家们的确切地理位置迷失了。作者通过对收集到的流传于湖南、广东和广西交界地区瑶族民间的28篇《千家们》史料进行综合分析、考证,提出了千家们在都庞岭一带的看法,即以都庞岭的主峰韭菜岭为中心,包括灌阳县东部、道县西部、江永县西北部地区。瑶族民间保存的《千家峒》一书具有比较可靠的史料价值。《千家峒》用汉字写成,每篇大约二、三千字,标题各不相同,流传在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交界的十几个县里。笔者十多年来研究千家峒,陆…  相似文献   

18.
《宠儿》与《慈悲》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两部重要的作品,该两部作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写作的大背景都是奴隶制,它们"都是关于母性的小说;表达蓄奴制带给人痛苦的主题。"布拉德·胡珀指出:"《慈悲》是受到高度评价的《宠儿》的姊妹篇。"与此相似,罗恩·查尔斯认为:"《慈悲》是《宠儿》令人着迷的姊妹篇。"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互文性理论中的"文本的对话"这一最基本的层面,围绕《宠儿》中"弑婴"和《慈悲》中"卖女为奴"这两个核心事件展开讨论,对两部作品主题的互文性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宠儿》与《慈悲》的主题互文性体现在三方面:被误解的母爱、罪恶的奴隶制、女性的身份认同。主题互文性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强化相似主题,引起读者重视;保持作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9.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的代表作之一。历史上,《西厢记》虽饱受后世封建统治者的压制,却在民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并流传至今。直至近代"五四运动"时期,《西厢记》被认为是"反封建"主题的发轫之作,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追捧。近年,《西厢记》的研究仍在继续,其中关于"老夫人"人物形象的问题成为多方争论的焦点。笔者将回归文本的内容与创作背景等方面,综合分析各方观点,对"老夫人"形象进行更加真实、可感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诺祖姑姆》是一部流传十分广泛的达斯坦,是描写一个女豪杰的英雄事迹的民间文学作品。本文主要是对民间口承达斯坦《诺祖姑姆》其中的比喻、形容、拟人、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在达斯坦中的作用和价值进行研究,并通过实际的举例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