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接受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发生作用的过程.其中,非理性作为人的精神层面的一个方面也要参与到文学接受的过程中,而在以前的文论与批评中,常常忽略或把它看成一种不合理的文学接受的方式,认为它只是在某些非理性主义的文学类别中存在.这样一些认识显然不合乎文学接受的事实.本文从对理性的剖析入手,揭示文学中的非理性的表现,同时对文学接受中的非理性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并认为非理性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层次,应该被理解为文学接受中的一种常态,同时也应该作为文学理论对文学接受的一种基本方式来看待.  相似文献   

2.
隐性课程研究的兴起为隐性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为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隐性教育的"隐"表现为教育者传递信息方式上的隐蔽性、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无意识性和教育结果的隐蔽性.从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出发,结合隐性教育的"隐"之特征,可以看出,回归生活世界,是深化隐性教育研究的一种可能性思路.  相似文献   

3.
宋杰 《东南学术》2004,(4):104-113
国际法有两种不同的传播模式:被动接受与主动接受.这两种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截然不同.国际法首先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传入发展中国家.当其被传入一个在文化传统上与欧洲迥然有异的国家时,建立在两种价值观上的世界秩序必然会产生冲突,其传入中国的情形即是如此.这种冲突构成了我国近代法制现代化的滥觞,作为历史的延续,它对我国今天的依法治国同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平等新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所讨论的是被学者视为"迷宫"的教育平等问题.作者以辨析教育权利为基点,试图为教育平等原则找到公正的依据.文章提出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社会性平等,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论实用主义在中国流行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五四前后到30年代,实用主义在中国风行一时,为社会所广泛接受,并且充当了改造社会的理论工具和现实方法.实用主义作为一种外来哲学被中国自觉而广泛地接受必然有其深层的原因.首先在理论层面上,实用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有会通之处;其次在社会现实层面上,实用主义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6.
刘居安 《天府新论》2005,4(1):144-144,F003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动力 ,除具有向度、量度等力的一般特点外 ,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集中表现为客观性、动态性、多样性、差异性和社会性。研究接受主体动力特征对探讨接受主体动力的本质与功能 ,探索激发和强化接受主体动力的实践策略 ,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通识教育理念已被教育界普遍接受,然而在实践操作层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从通识教育理念展开,追溯通识教育产生和发展过程,并指出在当前背景下通识教育发展面临的尴尬与窘境,认为通识教育应当回归本原、唤起失落的人文精神,通过开设名著阅读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一种精神层面的体验与感悟,从而成为一个情感丰富、心智健全、品德高尚、心灵自由的人。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资产阶级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方法变革的产物。接受美学目前正处于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其内容十分广泛。接受美学认为:(一)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全部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二)在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读者影响作家的创作并推动文学创作,是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三)文学接受的全过程,包括接受与影响两个方面,因此,接受美学往往又被称为接受——影响美学。(四)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区可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五)任何一个人都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艺术素养、个人气质来感受、体验。解释和理解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9.
"诵诗"现象出现于先秦时代,当时其含义只是一种特殊的诵读方式.在宋代,"诵诗"作为一个特殊诗学话语,它的主要含义是一种特殊的阅读和传播方式.它不仅具有强化诗歌传播的作用,还有促进诗歌创作的作用.宋代"诵诗"作为一个诗学现象,不仅与宋代诗歌创作者与传播者身份合一有关,也标识着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的主体性的凸现.  相似文献   

10.
中央16号文件颁发6年来,我校不断创新学生工作思路和内容,大力开展关怀教育,包括对大学生的思想关怀、道德关怀、学习关怀、生活关怀、情感关怀、志趣关怀、生涯关怀、发展关怀等,逐渐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事实证明,关怀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本文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的要求,把关怀教育理论与我校学生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把解决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关怀大学生的发展入手,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关怀关系,并被大学生所接受,让大学生真实感受到关怀教育是引导他们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优雅》2021,(1):52-58
Acceptance 接受 接受是爱带来的一种感觉.因为有爱,就有了接受.被他人所接受,是充实生活,充满创造力、激情、自信和自由的动力.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被允许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那就是我们可以发挥全部潜力并感到完全真实和自由的时候.无需假装或扮演其他人.  相似文献   

12.
程光炜 《河北学刊》2004,24(5):123-127
文学史是一种知识,它的撰写与生产是权力运作的一个结果.知识-权力的关系是多重的,而且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不仅是文学叙事权力对经验事实的原始关注,作为知识的文学史,还必须借助于意识形态的力量重建文学秩序,确立文学史知识范畴和价值标准.因而,几乎很少有一个作家或批评家完全按照"中性"材料来叙述文学的事实,他们在强调所认同的某一文学价值时,潜意识中总希望自己的判断能被他人所接受.文学叙事,即构成了对一种权力普遍性的寻求.  相似文献   

13.
给孩子讲故事、亲子游戏、家教指导、幼儿保健……近年来,针对0~3岁婴幼儿开展的亲子教育成为社会热点,亲子教育逐渐被广大家庭认识与接受,并催生了一批以亲子教育为经营重点的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14.
调解人的程序性调解话语表达可以营造融洽的调解氛围、赢得被调解人双方对调解活动和作为第三方中立调解人的身份认同.调解人通过程序性调解阶段的话语表达,扮演好法庭调解政策的宣传者、交代调解程序的制定者和调解实践的合法程序的发问者角色;同时,策略性地处理好调解人机构身份认同的冲突,努力建构一种为被调解人接受的身份认同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后续实质性调解朝着理想的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臧书磊  颜国芳 《理论界》2009,(8):141-143
英国近代曾存在"卖妻"现象.这种存在于社会下层中的"卖妻"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基督教会认为婚姻神圣,反对离婚.其次是通过议会法案离婚代价高昂,普通民众难以接受.再次是英国的习惯在下层民众心里具有法律的效力."卖妻"现象作为英国下层民众的一种习惯,是他们规避基督教会禁止离婚和议会法院高昂离婚费用所采取的一种做法.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和整个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离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卖妻"作为英国的一种习惯,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相似文献   

16.
集体主义既是一个公共行动的原则,也是一个个体行动的原则.作为公共行动的原则,它是我们无可避免地要运用的一种原则,我们一旦将其提升为一个绝对的不受限制的原则,它就成为一个不合理的原则,而如果将其看作一种有限的可被弱化的原则,那它就是一种几乎无需被辩护的原则.作为个体行动的原则,集体主义有时是一种底线性的要求,有时则是一种超高的要求.就其超高要求这一向度来说,它预设了某种理想共同体的存在,在这种共同体尚未存在时,这些要求只能是一些自我施加的自愿担负的要求,而非一些强制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徐强 《江淮论坛》2002,1(4):39-42
理论的创立并不等于理论的完成.任何一种理论,只有当它在实践得到检验和证实之后,才标志着它的真正完成.而在此之前,不管这种理论在逻辑上多么令人信服,被多少人所接受和拥护,它也只能是一种假设,只有实践才能使它成为被证明了的真理.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关于人类历史的学说,只有回到人类历史中才能得到证实.马克思<资本论>的出版,不仅标志着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创立,而且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完成.  相似文献   

18.
吴文衔 《南方论刊》2003,(10):55-56
当前,扎实有效地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是我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如何使青年大学生对特色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并真正将其作为自己健康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科学行动指南,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进一步好好地加以利用,使其在实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曾留学西洋并为新文学运动张帜的中国知识分子,胡适是否汲取了西方人文精神作为新文学的精神资源,这是一个颇具探讨价值的话题。他在1 91 0—1 92 7年的早期文章中确实提到了不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的经典人物,但这些人物或者被他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或者被他用来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一种工具,即便是胡适在新文学运动时期极力推崇、大肆宣传的易卜生主义和杜威的实验主义,也被他作了“中国化”的阐释。胡适为我们呈现的西方,已经过他自己的判断、选择和改装。他身上深刻的传统文化烙印导致他对西方人文精神的接受与阐释形存而神失。  相似文献   

20.
石崇在中国文学史上长期以来作为奢靡、卑劣的富豪典型而流传于世.然而,根据对西晋史料的综合考察,知石崇在品格、个性、才能诸方面均不乏正面因素;其品性也经历了从积极济世、正直端方到奢靡纵欲、依附权贵的转变过程;西晋社会的政乱俗恶是导致这一转变的重要原因.此后,石崇形象经历了从复杂到单一的漫长接受、演变历程;史实的被遗忘与被夸大以及时代思潮、审美风尚的变迁为关键影响因素.这一个案的探讨,有助于深入考察中国文学史中历史人物形象的接受、演变等相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