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张杰 《理论界》2010,(1):197-198
核恐怖主义是影响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巨大的威胁。冷战结束后,美国认为核恐怖主义对美国的威胁在不断加大。美国的反核恐怖主义的对策也呈现出逐步强化和清晰的态势。"9.11事件"发生前,美国认为核恐怖主义是一个严重但并非紧要的威胁,并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对核恐怖主义予以警惕的关注。"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认为核恐怖主义是对美国最大的威胁之一,在原有的基础上,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反核恐怖主义的力度,以应对其对美国安全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17,(4)
自由主义是美国政治国家的基石和信仰,在其政治制度中,法治的价值就在于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以对抗政府和公权力的侵害。"9.11"事件成为美国自由主义发展的转折点。观察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的隐私权抗辩诉讼可以发现,"9.11"事件之后,"安全价值"在美国政治国家和民众群体层面逐渐取得绝对优势,司法理性也谨慎地回应着安全主义浪潮,自由主义在现代美国政治领域呈现趋势性回撤状态。  相似文献   

3.
龚刃韧 《中国社会科学》2012,(8):131-152,206
"9.11事件"后,布什政府授权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对在海外抓获并拘留的恐怖活动嫌疑人采用严酷的审讯手段。允许虐待是美国政府实施酷刑政策的主要策略。剥夺那些被拘留者的正当程序保护,既背离了美国的法治传统,也违反了人权条约。禁止酷刑不仅是条约规则,而且已成为国际习惯法规则乃至强行法。美国政府负有域外适用人权条约不可克减条款的义务。美国政府酷刑政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9.11事件"的恐怖效应、美国宪法对总统战争权缺乏明确的限制以及美国国内抵制国际人权的各种思潮。酷刑政策的影响将长期持续。  相似文献   

4.
肖河 《东岳论丛》2013,34(4):78-82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的结束不仅改变了国际格局,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以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为首的诸多国际关系理论在预测冷战结局时集体失灵,使得理论界在冷战后进入了迷思破裂后的彷徨期。在美国学者们关于冷战如何结束的研究中,以沃尔弗斯为代表的物质主义者们和克莱默、英格里斯等为代表的观念主义者们进行了持续的论争,使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得到了丰富。另一方面,以加迪斯为首的历史学家们借理论预测失准之机,对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化趋势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对冷战结束前夜对未来的种种理论预测、物质主义者和观念主义者的论战、历史主义者和国际关系理论家们的论战分别进行了回顾、梳理和评论的基础上,能够得出有关未来的国际关系理论应如何建设的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曾给东亚的历史进程造成不利的后果,但冷战也为东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冷战背景下东亚地区构筑了趋同的政治体制即中央集权,同时在这一体制下该地区又形成了相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政府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后冷战时期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减弱,美国在东亚地缘经济中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东亚经济的地缘一体化趋势增强。冷战时期东亚形成的共同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以及后冷战时期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强化,为东亚共同体的最终实现创造了良好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6.
美国新保守主义的思想内核在于对某一特定"正义观"的坚持.这种特定的"正义观",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独特性之所在.正是对特定"正义观"的坚持,才使得美国新保守主义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虽经历了从民主党到共和党的重大转向,却始终作为独立于两大党主流的"少数派"而存在.这一特定"正义观"包括两个层面和一个扩大,即在认同正义层面强调犹太-基督教宗教认同;在分配正义层面坚持传统自由主义价值观.而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则直接导致了美国新保守主义正义主体范围的扩大.这种扩大给新保守主义所造成的根本影响在冷战之后随着美国"单极"霸权的到来而凸显出来,并成为解读冷战后新保守主义带有霸权主义、新帝国主义倾向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维度.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苏领土问题的形成,与美国"冷战"政策有密切关系。美国因"冷战"政策而转变对《雅尔塔协定》的态度,使苏联获得有关领土的法律依据缺少说服力,同时也给日本收回领土提供了口实;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要求日本放弃有关领土,但又不规定其最终归属对象;美国对日苏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谈判的干涉,表面上支持日本方面主张,实质上阻止日本方面妥协而使领土问题成为遗留问题。美国国际"冷战"政策是造成战后日苏及日俄领土问题形成最重要的外来因素。  相似文献   

8.
许刚雁  王群 《阴山学刊》2002,15(3):55-60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自恃经济和军事力量强大,为实现其独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对其全球战略进行调整.主要表现在利用北约东扩和南进,挤压俄国,占领巴尔干;调整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置,加强美日军事同盟;通过与东南亚国家的频繁军事演习,加强构筑多边合作机制;积极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遏止中国;以"9.11"事件为契机,向中亚地区扩张,实现其称霸欧亚大陆的战略,图谋建立由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秩序。基于维护单极霸权的需要,美国调整全球战略部署,建立了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本文运用结构现实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论证了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是维护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分析了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暴露了美国情报安全部门的严重缺陷,它促使美国政府和国会统一认识,加快对美国情报部门的改革。美国参众两院的情报委员会于2003年7月24日发表了关于"9.11"事件的最终调查报告,分析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对情报部门提出了改革建议。可以说,为防止"9.11"类似事件的再发生以及美国反恐战争的顺利进行,美国情报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对于美国情报体制改革我们是否提出以下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原产于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在西方还很难形成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分庭抗礼的局面。然而自2000年前后,建构主义传入中国后出现对其研究的繁盛现象,主要是由于建构主义适应了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现实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广泛的契合。  相似文献   

12.
冷战时期美国对波兰的政策是其对东欧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服务于遏制苏联的冷战大战略。1956年波匈事件后,美国对东欧政策从"解放"调整为"和平演变",波兰因其在华约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十月事件后出现的民主化倾向而成为美国推行新政策的重点对象。美国对波兰政策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美国对波兰政策深受美苏关系的支配;从国内政治的角度看,美国对波兰政策受总统大选政治的影响;从美国对波兰政策的目标和手段看,美国对波兰政策体现了一致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13.
朝鲜战争后,因特需订单高涨,日本经济再次面临经济危机的危险,而朝战后的东亚冷战拯救并复兴了日本经济。朝鲜战争后为实施东亚冷战战略,华盛顿向日本开放美国市场,对日本产品实施零关税。美国支持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加入科伦坡计划,通过与欧洲多国签订三边协定,帮助日本重返国际经济体系。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获取特别是美国、东南亚、欧洲市场的进入为日本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东亚冷战背景和美国的远东战略为日本实施"经济立国"和"经济外交"创造了绝佳条件,美国的东亚冷战思维也希望日本能够成为一个地区强国协助美国实现远东冷战的目的。美国东亚冷战的历史性"恩赐"使日本能够幸运地搭上美国的东亚冷战战车,日本也在1967年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起飞。  相似文献   

14.
1948年 ,美国为适应冷战的需要而转变对日占领政策后 ,将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作为复兴日本经济的一个关键措施。为此 ,在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任总统期间 ,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日本入关。一方面 ,美国在国际上竭力与以英国为首的反对日本入关势力作斗争 ;另一方面 ,在国内千方百计克服国会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给政府造成的困难。虽然日本最终入关 ,但美国的政策并未完全获得成功 ,日本入关也给美国和美日经济关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最大的特点是美苏两极争霸世界 ,这危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冷战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国间的伙伴关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但天下仍不太平 ;9.11事件后 ,国际关系又有了新的调整 ,但没有根本改变各种力量的对比。因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思想不仅没过时 ,而且有着更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冷战对美国社会造成的诸多影响中,官智合流是最为深刻且最具争议性的社会现象。出于冷战需要,联邦政府大力扶助社会科学研究,客观铸就今日美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地位;出于保卫"自由"的观念,美国学术界积极投身于冷战的战略研究与政策实践,并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冷战的进程。冷战危机下形成的"政治——学术复合体"随形势发展而不断变迁,迄今仍是主导美国国家安全决策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地缘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支柱理论之一。冷战结束后,地缘研究已成为世界大国制定全球战略的一种科学决策的需要。东亚地区是关系到中国核心安全利益的最重要地区,也是冷战体制在世界上最后的遗留地区。中国在新世纪的和平崛起要以这一地区作为地缘战略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托,开拓更加广阔的地缘经济空间,创建有利于中国地缘安全的区域机制,并力图在台湾、南沙群岛等地缘战略要地上获取主动权,以改善海洋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18.
徐瑶 《理论界》2013,(9):169-171
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和冷战的开始,威慑作为一种系统的战略理论和主导性国家战略,开始进入研究与应用的黄金时期。在冷战的40余年里,威慑理论成为美国政府制定防务政策和军事战略的基石,迄今仍是美国制定冷战后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指导理论。冷战后国际安全威胁的多样性和威慑对象的不确定性对威慑理论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和欧洲仍是移民的重要目的国,但是冷战后格局的变化和国际政治新特点的出现,为国际移民活动提供了新的动因。国际移民在促进接纳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移民接纳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还对国家间关系造成重大影响。在全球化与移民问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为减少和消除移民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国际社会需加强合作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美国在新疆地区的渗透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期间,美国驻新疆领事馆的建立为美国介入新疆事务打开了门户.为反法西斯的需要,美国对中苏在新疆事务的纠纷持中立调节之立场.冷战开始后,美国以"遏苏反共"为目的积极插手新疆事务,这包括:对国民党施压,谋求美国在新疆的航空特权;美国媒体利用"北塔山事件"反苏反共;美国驻新疆领事馆在新疆从事间谍活动和分裂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