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俄罗斯当代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的小说充盈着很强的宗教意识.他把生态危机、战争灾难和社会问题看做人类破坏世界和谐的三宗罪,参与者定会受到惩罚.他指出,只有通过宗教的约束,实现道德和人性的改进,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2.
宗教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积极的一面。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和心理的需求。具体表现为 ,宗教给人以依赖和寄托 ,使人类得到终极的安慰 ,满足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宗教的社会功能之一 ,就是利用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人类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3.
早期鲁迅的宗教观是具有辩证性的悖论。他从宗教原始起源来肯定形而上的人类精神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获得了评价人生、批判社会的价值尺度;又从对宗教教义的怀疑而否定其神学价值体系,显示出理性主义的时代光彩。在鲁迅思想发展和人生行为的整个过程中,其早期宗教精神表现为内外两种转化形式。一是将宗教意识的追求与宗教徒的献身精神内化为实践性的个人品格:自我牺牲式的救世精神;一是以宗教信仰的价值意义为尺度,批判物化、虚假和马虎的病态人格和社会,前者表现为道德人格上的真爱,后者表现为心理性格上的真诚。从而全面表现了鲁迅对社会改造和民族人格重塑的整体思考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早期曾一度亲近宗教文化并确立过基督教信仰,这是社会—文化原因与个人心理—事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督教的宗教意识参与了他人格精神的建构,并影响到他的性格、气质及文学艺术活动的诸多方面,是研究闻一多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5.
谈“宗教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教是人类社会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中 ,日益揭示了宗教在各民族文化起源、社会发展及民族关系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原始时代 ,宗教作为文化核心直接影响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正因为如此 ,对原始时代宗教现象及其发展的研究 ,便成为人类学的重要内容 ,从而形成了宗教人类学 (ReligionsAnthropology)。宗教人类学的研究一开始关注宗教的起源 ,随后又致力于阐明宗教的社会和心理功能 ,探究宗教信仰和宗教思想的构造方式和表达方式。由于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作用和影响时时涉及到许多社会问题 ,因而宗教人类…  相似文献   

6.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经历了漫长阶段,其形式和内容的演变必然随社会历史的演变而进行。对宗教形式和内容的研究从多层次、多方位的角度已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本文试从心理张力的角度来分析宗教活动的心理,以探讨宗教活动的特殊社会现象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单纯 《东方论坛》2007,(3):13-19
罗素是对20世纪西方思想界产生过多方面主要影响的思想巨匠,特别是他对西方宗教传统的批判和反思成为当代启蒙主义的重要标志.他将前辈学者在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成就深化成综合的无神论观点,以揭示出宗教起源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功能;从历史发展、社会功能和宗教形态方面分析了宗教的类型和弊端,深入批判了宗教的独断论和教会在制度方面的残暴,对宗教在人类精神生活中抒发情感的功能给予了比较正面的肯定.本文在分析罗素启蒙思想的同时,指出宗教的起源和功能更有可能表现为人的普遍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8.
汤因比文明史观中的宗教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在汤因比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但其文明形态史观流露出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强烈的宗教意识渗透于他的整个历史思想体系。他在文明史观中所涉及到的宗教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有所不同,他把宗教当作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并以其作为拯救文明和人类命运的最高手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古代世界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律出发,论述宗教在古代社会整合和有序化过程中的作用,并且通过人类心理的根本需要和社会属性来阐述宗教发挥社会作用的本质原因。同时也揭示了宗教走向衰落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0.
新兴宗教团体存在的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宗教的大量涌现反映了当代世界社会现实与传统价值观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分裂,这一分裂在个人的价值意识中表现为理性和情感的矛盾,当传统的价值观不能回答时代的问题,从而不能论证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时,为了满足精神的需要和对生命意义的领悟、追求,不少人便不得不在主流社会之外寻觅以填补精神的真空。新兴宗教的各种形式及其教义是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它的出现有客观的社会根源和心理根源。因此,对新兴宗教要作具体分析,不能把新兴宗教简单地等同于“邪教”。  相似文献   

11.
语言符号与人类意识的语言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与人类意识有一种共生关系。人类意识内容的表达使以人声为媒介的语言符号得以形成 ,语言符号也在人类意识的表达中得到发展。然而在人类意识外化要求下产生的语言及其派生形式对人类意识的表达也有某种局限性 ,语言表达的人类意识是人类意识中需要外化及语言形式所能外化的部分。在以往的研究中 ,过分地夸张了语言对人类意识的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意识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界探讨与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人类由何而来?令人费解却千姿百态的意识又缘起何方?人类意识的出现,依赖于人类的包括感受器官和思维器官在内的整个认识器官的形成,更是依赖于大脑的进化,可以这样说,大脑的进化为人类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埃克尔斯以生物进化的角度论述了人类大脑的进化以及由此而来的意识的进化。  相似文献   

13.
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对环境危机的解决是人类能否走出生存困境的关键。发展伦理学克服了传统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的不足之处,突破了传统人道主义对人性的理解,实现了从个体意识向类意识的转变、从绝对主体意识向有限主体意识的转变、从享乐意识向生存意识的转变、从现世意识向未来意识的转变。发展伦理学的伦理性质是为了有规范的人的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的发展"应当是为了有规范、有节制、有约束的人类整体的发展;应当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为了人类生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发展意识     
发展意识是人们在发展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发展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在当代,发展意识包括全球意识、极限意识、代价意识、时空意识和人本意识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类本位意识     
环境危机是由唯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中人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所导致的。因此,解决环境危机必须解决唯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要解决这种个体本位思想意识,就必须实现由唯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中人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向以类为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从哲学发展的历程来看,主体意识在人类思想发展的每一个关节点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主体意识的主动开放性、反思批判性、超越创造性的特点及其发展渊源,试图阐明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在实践中弘扬人的主体意识,是对主体意识的升华,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克服保守性有余、创造性不足的思维阈限,弘扬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自我意识是人之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一个重要规定,是人类意识的高级形式。主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关涉到主体把握外部世界的正确与深刻程度,关涉到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作为人类意识的一种独特形式,自我意识有其特殊的本质属性、独特的反映方式、建构过程以及特殊的认识和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幽玄意识的含义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关系。论文认为,幽玄意识就是世界不透明的意识,同时也是人的有限性的意识。在人的有限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由真实的审美体验和宗教体验也就是对终极价值(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和目的)的反思。在"自由性"上,传统艺术找到了与现代艺术的对接点,实现了传统自由精神的现代化转换。  相似文献   

19.
实现公众环境意识升华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意识体现了人们对良好环境状况的愿望,良好的环境质量是人类本性的追求,应该说环境意识很早就存在于人类天性中,但环境意识的普遍觉醒却不是从来就有的。当今的环境问题根源于人,是人对自然的作用产生的不良后果。因此,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人的素质,是协调人、自然环境、社会关系的关键一环。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立足现实、超越现实,实现公众环境意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境界指向人的整体的精神意识和精神境界,从人的整体的精神意识和精神境界看,审美意识从根本上呈现和揭示出人与自然的三点精神联系:自然意识、生命意识与本源意识。自然审美本身具体而微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精神联结,它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和谐价值观的诉求。把自然审美以及自然审美教育放置于我们目前的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所要解决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问题之中.自然审美就应该成为自觉的审美活动,自然审美教育就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入教学和教学实践的环节当中,在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