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凝聚而成的命运共同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更高层面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的时代命题。这一共有精神家园应该具有超越内部各民族的边界,能够为各民族所认同,能够共建、共享等内在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凝结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不但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增进各民族之间价值共识和情感纽带的集中体现,在理论逻辑以及和谐民族关系的现实构建中都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认同具有历史生成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脉和精神力量。基于对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探察中华文化认同的生成逻辑,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生成蕴含了物理空间、物质生产、历史制度、隐性力量以及精神载体五重维度,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从物理空间来看,稳定的自然地理疆域创造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客观条件;从物质生产来看,长期的生产交往实践构筑了文化交流融合的物质基础;从历史制度来看,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传统汇聚了内向性的中华文化影响力;从隐性力量来看,共识性的伦理道德构塑了规范性的中华文化引导力;从精神载体来看,共享的历史记忆增进了归属性的中华文化感召力。  相似文献   

3.
语言具有交际、思维、教化、情感和凝聚等功能,对促进中华文化普及,强化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重要的载体、纽带和价值彰显作用。要准确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语族与民族、差异性与共同性、语言的工具性和内聚性的关系,切实发挥国家通用语言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语言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桥梁功能,强化中华文化站位和中华文化认同,突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切实发挥语言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内聚性和向心力,使各民族在共创中华文化基础上,共享中华文化、共传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实体发展源于各民族历史和现实的共同性增长,其整体格局的话语演进和关系整合也逐渐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实体一致性的本质属性,该属性规约了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精神家园共同性建设的历史维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是构建整体性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从苦难到辉煌的重要见证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巩固的黏合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培育的基本历史前提和重要现实语境。因此,新时代站在国家发展的总布局上,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就是培养能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力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新时代转型的起点上,重视从文化视角培育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加强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目标与历史方位。精神纽带是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后,我国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的又一重要话语。精神纽带强调了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能够凝心聚力,使得各民族人民精神相依的连接性内涵与机制,为较为抽象的“共同体”理论提供了更明确的理论阐释。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历史逻辑、现实基础、文化传承与理性建构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四个一体”:一是家国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交融;二是各族一体,各民族之间紧密交融,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三是治理一体,各民族、各地区在发展进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共享与平等互助;四是命运一体,以“两个共同体”为理念,各民族之间、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同时团结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纽带作为中国特色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话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精神纽带建设不但可抵御前进过程中的风险挑战,还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续与强劲的精神动能。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振奋精神,团结抗战,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精神文化体系,构筑起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精神文化基础.分析了抗战时期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内核、土壤根基、团结纽带及政体目标,论述了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的人们都产生了精神激励作用。反过来,各地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都发挥了载入史册的积极作用。贵州也如此,独特的省情、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开拓历程,注定了贵州在发展进程中的坎坷与艰辛,而蕴含在贵州发展之路上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基础上所发展的贵州精神就显得弥足珍贵。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贵州各族人民拼搏奋进,离不开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更离不开各民族对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新时代贵州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贵州精神的彰显,是引领贵州各族人民实现百姓富生态美,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其所体现的共有精神家园,是贵州各民族精神的依托和归宿。本研究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框架下,从历时性与共时性、普适性与典型性出发,梳理了贵州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基础上形成的贵州精神的演进与发展,探讨新时代贵州精神的新坐标、新内涵。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逻辑上具有同构性和协同性。中华传统美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价值体现在夯实思想基础、维护整体利益和构筑精神家园等方面。要通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来深化中华文化认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并发展着的中华民族,在新世纪新形势下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力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中国梦。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自觉形成的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文化精神的总和,其实质是中华儿女坚信不疑的,被认作是自己生存之根本、生命意义之所向的,以理想、信念、信仰为内核的精神文化体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文化自觉。重铸共产主义精神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夯实中华民族道德基础,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之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满足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文化理论创新、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体系创新的理念;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方法论;必须以“保护-继承-创新-弘扬”为手段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人生为主题的思想志趣,圆融生命的思维方式,完善人性的生命精神,是中华文化特有的思想境界与精神传统,形成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精神特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凝聚着中华文化的思想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以"生命观点"的思维方式探寻人的生命本性,追问生命精神问题何以成为当今时代民族性、人类性的问题,进而悟觉精神家园的生命意蕴,是复兴中华文化传统的生命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要的思想问题.深入思考与研究这一问题,我们才能真正"以人为本",从人的生命的意义上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传统,生成融贯中西、通古达今的生命精神,创造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坚定从容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4.
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寄托于一定文化体系之中、由诸多民族精神构成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系统.民族精神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回溯近代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过程中,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部分优秀西方文化都曾施加过影响和作用而沉淀其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处于整体重构时期.中国企业建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提升“仁”性文化精神,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5.
推进共同富裕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契机,共同富裕不仅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基础,而且可以提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引领。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应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定相关战略规划和政策举措,大力推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发展中创建各民族互嵌式格局。同时,共同富裕还包括各族人民精神生活富裕,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使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建党纪念是贯通中华民族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文化表现形态,是巩固和发展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资源。建党纪念融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集理论、实践和文化于一体,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前进动力,是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强大动力,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动力。建党纪念融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需要坚持历史与文化的统一,提升建党纪念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融合度;坚持政治与思想的统一,提高建党纪念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引领力;坚持法治与道路的统一,增强建党纪念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使命是人或组织对自身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它代表着人或组织对事业的价值取向和定位。当前学校德育的使命就是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近代以来,人类只重视物质利益的满足,不同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学校德育应进行精神教育,重建人类精神家园;民族精神是民族独立存在的标志,教育是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学校德育应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由多个民族组成,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不同,中华民族成员的价值追求各异,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应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重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学校德育的使命应该包括三个层次:进行精神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挥核心价值引领作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饱含民族团结、历史记忆、情感归属和道德关怀的概念话语。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知,需要着眼于“共有”烙印的历史纵深,从一体多面的视角进行探究。从精神、家园、精神家园三个基础概念出发深入剖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概念内涵,进而析出中华民族共同的认知体验、共同的情感归属、共同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理想信念四个核心要素,在审思探讨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以科学理论引领中华民族理想信念、以利益整合机制凝聚中华民族价值共识、以中华文化认同强化中华民族情感归属、以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中华民族认知体验的构建路径,以期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拓展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19.
语言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典型文化符号和身份象征,它记录和传承着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要素。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民族成员的精神依托和心灵归宿。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过程,认为其始建于殷周,第一次重建于汉代,第二次重建于隋唐,第三次重建于宋明。当前要进行第四次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不能脱离传统儒释道文化这一历史根基,也不能脱离近百年来西方文化大规模传入后在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对中国民众思想观念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