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普及对国家治理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学术界对此存在冲突性观点:乐观者认为互联网通过刺激网络行动主义和强化网络社会链接促进政治参与,而悲观者认为互联网导致网民日益区隔,网络去政治化削弱了政治参与。现有解释忽视了互联网介入方式在互联网应用与网络政治参与之间的联系机制,本文利用对中国网民的调查实验从个体层面检验了互联网介入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列举实验有效削减了政治参与测量的社会意愿偏差,凸显出中国网民比较活跃的政治参与状况。统计分析显示,互联网介入方式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关键变量,集体性介入显著促进网络政治参与,而个体性介入则有负影响或无影响。简言之,互联网普及并不会自动带来网络民主,只有集体性介入才可通过强化网络社会联系和信息扩散激发网络参与。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9年4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对信息通信技术(ICT)使用与农户数字金融参与的影响关系及其金融交易成本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ICT使用会显著提高农户数字金融的参与概率和参与广度,该结论在使用IV-Probit模型、控制函数法进行内生性处理、使用TPR模型克服选择偏误以及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ICT使用对农户数字金融参与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群体异质性,ICT使用对以收入水平低和老年人为核心的“长尾群体”数字金融参与的概率和广度的边际影响更大,数字金融的普惠效应得以体现。机制分析发现,ICT使用可通过距离、密度与人情成本三重维度的金融交易成本机制对农户的数字金融行为产生影响。该研究为理解农户的数字金融行为提供了新视角,对于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城市老年人的政治参与和志愿参与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其经济参与有显著负向影响,该结果通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年龄异质性检验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全年龄段老年人经济参与均有抑制作用,仅对低龄老年人政治参与和志愿参与有促进作用;性别异质性检验表明互联网使用对男性政治参与的正向影响高于女性,对女性志愿参与的正向影响和经济参与的负向影响高于男性;地区异质性检验表明互联网使用对政治参与和志愿参与的正向影响呈现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递减趋势,对经济参与的负向影响呈现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递增趋势。调节效应分析表明退休后的高收入水平会强化互联网使用对经济参与的负向影响。中介效应表明互联网使用可能通过社会网络和文化资本影响城市老年人政治参与,通过信息渠道和社会网络影响其志愿参与。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厘清互联网对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实际影响,提高积极老龄化政策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积极老龄化"理论的指导下,老年人社会参与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如何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广泛而有效地参与社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老龄化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内涵及意义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以欠发达地区陕南安康市旬阳县七里村为研究个案,采用问卷调查与入户访谈的方法,描述了七里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当前七里村老年人社会参与不足的成因,探索出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全面参与社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时代与老龄化社会的双重背景下,数字鸿沟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造成的影响亟待关注。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层次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法实证研究数字鸿沟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使用沟与知识沟负向作用于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接入沟则正向作用于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数字鸿沟主要通过健康状况、文化资本和社会信任3个渠道影响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且健康状况、文化资本和社会信任均正向作用于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女性,数字鸿沟对农村男性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负向影响效果更大,但在政治参与方面则相反。研究结论可为提升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阶段的精英老年人具有文化程度较高、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较强、人际资源丰富、奉献意识强等特征。精英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社会功能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实现了其社会角色的合理延续和转变、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增进了社会和谐。政府和社会应促进精英老年人群体社会参与合理机制的构建,充分激活民间精英老年人力资源潜力,形塑健康积极的老龄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嵌入性理论,将老年人个体经济行为嵌入家庭代际关系中,构建一个“代际共居—家庭代际关系—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机制,并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运用IV Probit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倾向值得分匹配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代际共居能显著提高老年人劳动供给;代际共居的不同细分维度对老年人劳动供给影响的效应值存在差异,其中与经济不独立子女同住对老年人劳动供给影响的效应值最大;家庭代际关系在代际共居与老年人劳动供给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其中代际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对老年人劳动供给产生“促进效应”,代际照料支持对老年人劳动供给产生“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摘要]本文针对四川达州市城乡400位老年人延长劳动参与行为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的二维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1. 性别和年龄因素与老年人延长劳动参与行为一般呈正向关联。2. 有无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和基本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城乡老年人是否选择延长劳动参与行为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对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的影响更为显著。3. 老年人延长劳动参与行为较低层次的 “缺失性需求”推动的模式,尚未达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界定的“成长性需要”阶段。本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构建城乡居民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制度障碍,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和政府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增加国民福祉,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我国民生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基于2016~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的主观生活质量。采用稳健性估计与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后,该研究结论依然成立。互联网使用对不同老年群体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社会网络是互联网影响老年人主观生活质量的中介变量,即互联网使用通过维系和扩大老年人社会网络提高了主观生活质量。因此,应加快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能力,进一步强化互联网使用对老年群体的幸福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311份老年人社会网络状况结构访谈问卷分析发现,老年人社会网络规模均值为4.63人,其中,年龄、居住状况、照顾子女家庭以及参与娱乐活动等因素对老年人社会网络规模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老年人社会网络的亲密者与老年人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似性,老年人社会网络主要亲密者是老年人的配偶、孩子和其他亲属,这些“强关系”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社会支持.由于家庭规模缩小引起社会网络结构变化,本文对独生子女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提出了基本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311份个案访谈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论证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除了退休前职业的城乡差异、身体状况两个因素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无显著影响外,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状况、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等因素不同程度显著影响各维度上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概率。  相似文献   

12.
由于农村在地域和政治空间上的特殊意义,兼具时空特征的"农村青年"成为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家庭关系变革、社会语境变迁的一个缩微群体。伴随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女性群体使用社交媒体的普及,因结婚生育而在农村选择非正式就业的年轻妈妈群体,选择以社交微商的形式参与劳动就业,增加家庭收入。通过网络民族志、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试图探索一个研究该群体的理论框架:由于这个群体同时具备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80后、90后,农村女性,母亲角色等多重特点,通过其使用社交媒体参与劳动的实践过程,建立起一个以个体劳动为中心的家庭场域、虚拟社交场域、社会现实场域的三重场域,这背后涉及的赋权机制与认同机制研究,或将成为洞察新时期青年农民群体信息交往、社会资本、经济实践的一个切口。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老龄化、高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养老成为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在新农保政策实施的准自然条件下,运用断点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新农保政策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和养老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农保政策显著降低了农村参保老年人的劳动供给水平,提高了其与成年子女分开居住和预期依靠养老金收入养老的概率,对家庭内部代际转移支付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进一步研究显示,新农保政策对老年人劳动供给和养老模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新农保政策对健康状况较差、中西部地区弱势老年群体的劳动供给降低程度更高,有助于提升弱势群体福利水平。建议提高新农保政策保障水平,对弱势老年群体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推进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均等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21年陕西N县儿童生存与发展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家庭人口禀赋对中国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男性群体,家庭人口禀赋对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更强,子女年龄和配偶家务支持有正向影响,向父辈的家务支持有负向影响;家庭人口禀赋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效应在不同流动经历群体间存在差异,女性的近期流动和县外流动均会增加其劳动参与的概率,而配偶的流动距离则会负向降低其劳动参与的可能性。据此,释放性别红利、促进农村已婚女性参与劳动,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拓宽个体就业选择,从增强家庭人口禀赋着手,充分发挥配偶与社会力量,创新养老与抚幼方式,宣传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营造公平竞争的劳动环境。  相似文献   

15.
老年志愿者是健康社区治理工作体系中的有生力量,参与社区健康志愿服务是实现老年人自身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形式。该研究以积极老龄化视角,从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支持、社会适应等维度选取变量,调查江苏南通某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和认知水平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老年志愿者的认知水平总体高于社区一般老人;60~69岁老年人是社区健康志愿者的主要力量,文化程度越高和与子女或与配偶及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其健康志愿参与更高,良好的社区交际及文体娱乐参与促进了老年人参与健康志愿服务,但尚未发现积极的社会参与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应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从宏观保障、中观支持、微观激励三个维度推动老年人参与社区健康治理发展,为老年健康志愿服务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以提高老年人社区健康志愿服务的参与程度,激发其参与社区健康治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当前社会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社会参与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建议。分析了老年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自身需求和必要性。指出社会应关心老年人的社会活动,老年人应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活动,充分发挥老年群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创新社会治理"精神为指导,对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进行阐述,对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对老年人家庭状况、社区认同、社会资本、政治素养、公共精神、社会关注导向等影响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的因素展开了分析,并对完善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机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移民搬迁伴随生活方式的改变,势必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冲击,而安置方式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差异更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生变化。利用2011年陕西省安康市"农户生计与老年人健康"调查数据,检验了移民搬迁、不同的移民安置方式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探求了移民搬迁中社会支持机制的作用。结果发现:移民搬迁本身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影响,但由于移民搬迁导致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使得移民搬迁与非移民搬迁老人的心理健康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安置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显著不同;社会支持网络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护机制,而且调节了移民搬迁及不同安置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政府应该合理规划移民安置方式,打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移民老人的社会融入和交往,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数据、 区块链、 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发展, 人际交往逐渐从现实互动转移到网络交流 中, 社会网络呈现数字化的特点。 基于 2015、 2017 和 2019 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对社会网络数字化影 响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决策的机制及效应进行分析发现, 数字化社会网络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具有显 著的正向影响, 具体表现在促进风险金融市场参与可能性、 参与深度以及增加持有风险金融资产多样性三个 层面。 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 数字化社会网络通过促进信息传递、 提高风险偏好和减缓流动性约束来 促进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  相似文献   

20.
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的多元性与分散性、突发性、创造和参与主体的特殊性、感性化和易控制等特点与目前迟缓的落后的响应机制的突出矛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坚持正确导向,用先进思想与文化占领高校网络的指导思想下,运用创新手段,统一协调校内各种资源,提出了层级监控报送体系、快速应急联动机制和线下沟通疏导教育的三位一体的网络舆情快速响应机制的实施方案。这对加强网络队伍建设,巩固校内多部门联合,提高思政教育及时性以及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