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3 毫秒
1.
《子夜》在提示"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没有出路"的同时,推导出当时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他虽然失败,但他在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魄力和胆量,却颇具有英雄本色。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例子:杰出作家笔下刻画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同一题材领域内的人物形象,由于他们的共性,他们共同的阶级本质被加以高度概括和深刻揭示后,常常呈出某些相似之处.左拉《金钱》中的萨加尔和茅盾《子夜》中的吴荪甫,前者是十九世纪法国金融资本家.后者为二十世纪中国民族工业巨头,就给人以类似的感觉.在这两个人  相似文献   

3.
《子夜》中的吴荪甫的形象,是现代文学中罕见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强烈美学力量的典型。这个艺术典型的丰富内涵是挖掘不尽的。这里我们主要想探讨吴荪甫悲剧的美学特征,以期对《子夜》的研究作一些新的尝试。一、吴荪甫悲剧的社会内容——悲剧与正义观念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围绕吴荪甫的阶级属性、政治品质展开了争论。这对于吴荪甫悲剧的评价自然有着重要意义。人是具有道德感的动物,对于悲剧鉴赏中审美态度的产生、保持和丧失,他的道德感具有决定的影响。如果吴荪甫的性格中不具有某些占主  相似文献   

4.
茅盾的《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名著.它不仅深广地反映了中国三十年代的社会面貌,而且塑造了许多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典型,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异彩.在众多的人物形象里,大家公认吴荪甫这个形象塑造得最为丰满、生动,他已成为三十年代工业资本家的典型.屠维岳在《子夜》里不是主要角色,不少评论者对这一形象均有所注意,但并无过多的评论.笔者认为这个形象在《子夜》里占有较多篇幅,有他的独特性.他既是作者着力刻划的一个人物,又是作者理想化了的人物.在人物塑造上,他既有独到之处,又有“疏漏”之处.  相似文献   

5.
《子夜》的英雄悲剧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抛开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所附加给文本的衍生意义,透过纷繁芜杂的话语形式,就会发现《子夜》隐藏着一个英雄悲剧叙事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吴荪甫表现出古希腊悲剧英雄的特点。对其命运进行分析,可知吴荪甫在三重困境中抗争,从而向读者传递着崇高的悲剧精神。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也暗合了中国传统的天命观。  相似文献   

6.
(一) 在《子夜》的人物群象中,除了吴荪甫和赵伯韬而外,屠维岳要算是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了。屠维岳原是吴荪甫裕华丝厂中的一名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后来,吴荪甫发现了他是个管理现代化资本主义企业的难得人才,便果断地、破格地把他提拔为裕华丝厂的总管事,委之以统管全厂的重任。屠维岳深感吴荪甫的“知遇之恩”,于是便忠心耿耿、竭尽全力地  相似文献   

7.
《子夜》中的吴荪甫,是一位性格既极其丰满,又有其明确的主导特征的人物。但是,从吴荪甫这个人物问世以来,某些论者在分析评价这一性格典型时,在这两方面都不无偏颇。或只论证其反动特性,或只述说其“英雄”性格,简单地给人物作某种阶级定性,甚至套用某些现成的政治结论代替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这就不可能把握复杂性格的丰富内涵,作出科学的论断。只有具体地剖析吴荪甫性格复杂的底蕴,对其作历史的辩证的分析,才能避免简单化和片面性,充分认识其性格的丰满性,准确地判断其性格的主导特征,从而把握吴荪甫这一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茅盾在《幻灭》和《子夜》等小说中,反复描绘了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派遣"铁军"继续北伐的战斗场景;而《子夜》却并未正面描绘1930年的"中原大战"的战争场面。茅盾小说对两场战争的不同写法,与他本人在武汉国民政府的革命经历有关。也体现了对国共合作时期"铁军"北伐的革命正统性的认可和对国民党"中原大战"非正义性的反衬。而在《子夜》中,三十年代的民族工业家及"铁军"余部,正与当年的武汉国民政府有关。茅盾对他们的悲剧式写作,呈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左翼知识分子对国民党左派从一度认可到最终失望的复杂精神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9.
由于瞿秋白先生对反映股票交易斗争的中外名篇 ,左拉的《金钱》和茅盾的《子夜》所给予的评价 :《子夜》“带着很明显的左拉的影响” ,使这两部小说联系在一起。但是《子夜》的作者茅盾对此评价未置可否 ,并在 1962年回答读者提问时肯定地说 :“不是受左拉《金钱》的影响”。对出自作家本人的解释与读者评论产生的分歧 ,笔者从作家的创作理论、故事情节设计以及读者审美接受等方面对产生分歧的原因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0.
上学期以来,我院将部分课程的内容做了调整,对教学方法试行了一些改革,增开了各种不同内容的专题讲座。这些讲座主要有:由陈岱荪、胡代光、厉以宁、陶大镛等十几位同志主讲的《外国经济学说史讲座》:由马洪、刘国光等同志主讲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讲座》;严中平、彭泽益等同志主讲的《中国近代经济史讲座》;蒋一苇等同志主讲的《工业经济讲座》;刘思慕、万峰等同  相似文献   

11.
从空间视角切入 ,小说《子夜》中的上海可以被解读为一个意象化的空间世界。由都市上海、吴公馆和主人公吴荪甫的私人书房等几个重要的空间意象 (群 )构成的这个开放性的空间系统 ,在不同人物的不断参与和介入中被改写 ,并由此呈现出鲜明的自我分裂特质。以吴荪甫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空间意象世界的最终崩溃 ,可以看出茅盾着意表现的 30年代初上海民族工业必然失败的多重原因。  相似文献   

12.
《蚀》与《子夜》是茅盾最重要的两部小说,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演进轨迹。在对二者的评价上,理论界存在着较大分歧。因此,从具体文本出发,就小说创作意图与作品实际内容不相符合的现象,结合茅盾的文学思想发展过程,才能对茅盾创作做出合乎实际的评价。大陆文学主流意识与海外研究者群体对于茅盾的评价,特别是海外研究者中那种"《子夜》主题先行、图解政治"的观点,都有不同程度的政治功利主义色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具有无法重复与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茅盾是有着纪录中国社会的"宏大叙事"理想的作家,又是致力于引进西方文艺思想的理论家。他对于西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引进,目的是吸取一种注重"实证"的近代科学精神,并且不着痕迹地完成了由理性世界向感性世界的过渡,创作了显示左翼文学实绩的《子夜》等一系列文学名著,在实践上印证了中国式的"写实主义",催生了社会剖析小说流派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子夜》的叙事倾向和文学价值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对《子夜》的主题倾向和文学价值,过去和现在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认识与评价。《子夜》实质上是现代的政治小说,其倾向和价值具有历史的合理性,符合政治文学的要求,应该予以尊重和承认;但同时《子夜》也存在由政治化追求和创作方法带来的失误与局限,它的政治小说的价值和局限交融并存,为文学史提供了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还原《小说林》杂志创刊到结束期间的上海小说期刊界,讨论《小说林》杂志上诸种论说与《月月小瑚杂志及吴趼人的小说观的关系。《小说林》杂志的创办与《月月小说》不无关系;在历史小说观和言情小说观方面,《小说林》同人都表达出与《月月小说》总撰述吴趼人或争鸣或呼应的意见,并且发生了一定作用。《小说林》同人与吴趼人争鸣的背后,其实是关于新小说中“善”与“美”两种因素孰先孰后问题的交锋。  相似文献   

16.
1945年,茅盾在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单行本初版后记中写道:“我得坦白自承:写到一半时,我已经完全明白,我是写失败了。失败在内容,也在形式。”(见《茅盾全集》四卷474页,以下引文未加注者均引于此书)。作为一个曾创作过《蚀》、《虹》和《子夜》,并在后期又写出《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何以在这里“写失败了”呢?在接受理论看来,作家从事写作,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阅读。而未能被读者接受的作品,其潜在功能及其文本价值就没有实现,作者的创作目的就没有达到,也就意味着作品的失败。我们不妨就…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子夜》之后,形成了一个创作方法、美学原则以及风格等与之相近的小说流派——“社会剖析小说”。作者从小说的内部要素及其联系出发,对这个流派作品的表层模拟、因果认识和价值判断三个层次,分别作了具体阐释和分析,然后从这个流派的整体总论它的文学意义,肯定它是中国现代文学诸流派中成就最高的一个,预言在呼唤表现社会历史的史诗性作品的今天,有理由期待“社会剖析小说”所确立的美学原则的复兴。  相似文献   

18.
《子夜》是茅盾先生的长篇力作,《子夜》中的颓废色彩,在茅盾所描述的城市——上海、文中的主人公吴荪甫身上都有深刻体现,茅盾用独特的颓废视角对繁华的都市及都市人的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度剖析。《子夜》中的颓废色彩不但为我们研究茅盾作品的文化内涵另辟了蹊径,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9.
闻言实 《中华魂》2012,(11):60-66
本期摘登的5篇文章,是由闻言实同志提供的,其中除了法国和美国的有关学者写的《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资本主义缺陷困扰美国未来》、《努里尔·鲁比尼认为:马克思是正确的》外,还有英国共产党总书记格里菲斯的《这次金融和经济危机暴露了国际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次问题》和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的《美国和欧洲国家都失败了》两篇文章,供研究参阅。  相似文献   

20.
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广的社会生活的描写,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示,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概括和细腻入微的艺术刻画,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风云,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