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不同语言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出版”一词在中国与欧美有着不同的含义。在中国,“出版”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书籍的印出,二是印出后使之流通,分别强调的是整个出版过程的不同环节,涵盖两种不同的形式。在欧美,“出版”一词只有一层意思,即强调“公之于众”,也就是发行。因此,“印刷”与“发行”是出版的两个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2.
田辰山 《东方论坛》2008,1(1):1-9,22
现代奥运新哲学的新,就在于它有一个扩大的“多”和一个新“一”。“多”:许多人,许多个体,许多国家,许多信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现代奥运这个“多”远比古奥运那个时代的“多”广大,更多远,更色彩斑斓。奥运已不仅仅是希腊人的奥运,而是全人类的奥运。“一”是人的一:不管什么民族,什么肤色,什么信仰,什么文化,都联系在一起。它是人自己的联系,自己的一,是来自人内在追求与他人联系的一,是色彩纷呈的一。这正是中国混沌精神的一,融合的一,和而不同的一。奥运会本身是个“一”(相融相通)的世界。这是“一”与“多”的辩证统一哲学。  相似文献   

3.
清明随想     
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今年的“儿歌日”却难觅新儿歌。有媒体报道说“有一少儿在公交车。上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引来一车人的哄笑,使他惘然”.同时多少有点无奈地发出“‘荡不完’的双桨,‘捡不尽’的一分钱”的感叹。其实“一车人的哄笑”本身也是一种尴尬一种惘然。大浪淘沙,历经时光的洗刷,“双桨”还在荡,“一分钱”还在捡,委实够经典的了。这两首儿歌之所以流传至今,一是它们确是儿歌,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的“生命在场”。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体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生命体彼此分享阅历、积累、心态、情感、观念、价值取向等,已在学生周围构成一种“场”,是“思维场”,也是“情感场”;是“道德场”,也是“生活场”,姑且统称它为“生命场”吧。  相似文献   

5.
对Gender译为“社会性别”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翻译“Gender”一词,是中国学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一些学者和项目的推动下,用“社会性别”来翻译“Gender”,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越来越流行。但译为“社会性别”一词明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与“Gender”的原义不完全一致,二者是难以获得大众的接受,三是割裂了与生理因素的联系,四是忽略了主体的作用,因而可能对“Gender”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笠翁一生不断搬家和出游,自谓“一生多半在车船”,当是实录。单说长游,就有五次:最早的一次是康熙三四年间游粤;紧接着是康熙五至七年游京师连着游晋秦;回金陵住了一年多后,于康熙九年游闽;又隔一年,游楚;最后是康熙十二至十三年第二次游京师。此外,笠翁还在68岁高龄时,于贫病交加之中作了一次湖州之游。在别人,外出大都是“乐”游;而在笠翁,则是“苦”游。在别人,是衣食无忧,到外面长见识,增阅历,或观赏大自然的美景;而在笠翁,则是去“就食”,即像牧民“逐水草而居”找饭吃。别人是“吃饱了饭”去游玩“消食”;而笠翁却是“饿着肚子”出游“找食”,自谓“为饥驱而走四方”。当然,“苦”中有乐,“饥驱四方,遍历名胜”;同时也有收获———除“化缘”得“食”之外,还收获了诗文,也收获了友谊。但是,笠翁出游,“苦”是主打,“乐”是陪衬;“苦”是正业,“乐”是副产品。  相似文献   

7.
《女人世界》2005,(10):62-63
婚姻,是一种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的契约关系。然而有时候,这种特殊的契约关系却仿佛脆薄如纸,男女双方一次“偶然”的出轨,一次“艳遇”或是“红杏出墙”,便如寒风惊过,在这张薄纸上划出几道细密的裂痕。 一件件类似的“出轨”事件,一桩桩类似的社会新闻,我们已经屡见不鲜。 我们关心的是,在这种带有“偶然”性质的“出轨”事件里,感情与性,究竟各占了几分比重;而对方仅仅只有这一次的“出轨”,你又会不会“原谅”他或者她呢?  相似文献   

8.
“一同”和“共同”是两个常用副词。在句法上,“一同”的参与者既可是有生命者,也可是无生命者,其后主要跟[+位移][+言笑][+隐现]动词;“共同”在修饰[+组构]或[+致使]动词时,参与者也可是无生命者,其余情况则多是有生命者,其后主要跟[+心理][+创制][+处置]动词。在语义上,“一同”强调[+同时性]和[+同地性],可以表达“一方怎么样,另一方也同时怎么样”;而“共同”强调[+合作性]或[+共有性],可以表达“一方怎么样,另一方也同样怎么样”。在语用上,“一同”与“把”字句、“连”字句、“随”字句共现较多,协配参与者体现出主次之别;而“共同”与“由”字句共现较多,协配参与者多无主次之别,但在与“被”字句的共现上,两者都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9.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予》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责无”、“贱有”。之后的裴领、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10.
老蛋 《市民》2006,(6):35-35
天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住房准则,天津称房型为“独单”和“偏单”还有“伙单”。“独单”指的是一室一厅或者干脆就一间屋子,没厅;“偏单”指的是两间屋子。或者有厅或者没厅;“伙单”指的是两家用一个单元,进门左边一间屋子是一家,右边一间屋子是一家,厕所在厅里,两家共用。因为是两家共用的,所以就成了杂物堆放的地方,放满了过冬的大白菜和大葱。  相似文献   

11.
“出走”是一种生命现象,也是作家们乐于表现的主题。茨威格看到了人渴望摆脱平庸、让生命放射出光彩的内在动因,让亨丽哀太太“出走”了一回,但他尚未承认人类“出走”的正当性。葛利叶也专门表现过出走,他是把“出走”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来思考的,并认为“出走”根源于人的生命冲动和人性意识。在茨威格和葛利叶笔下,出走之地均是旅馆,这暗示着:既有的存在不是家,而家在别处,也许就在“出走”本身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剪报活动逐渐兴起。剪报不仅体现个体的兴味,也是一项技术,一种事业,一种社会现象。在整个剪报活动中,剪是前提,存是结果,重读是价值再现。因此,从阅读史的角度看,剪报是通过个体对报刊新闻的“位移”,在空间上生成新的文本关系,形成新的阅读链条。对于读者而言,剪存报刊资料的最终目的,在于“日后”阅读,“重访”历史场景,回想新闻事件。从探寻意义的层面看,读者在日记中留存的剪报资料,更能“活化”报刊新闻,展现“剪”与“存”,“剪”与“写”,“剪”与“思”的关系。剪贴的新闻文本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证据”,供读者在日记中予以说明和评论,体现“作文”中论据和论点的关系。与剪报册呈现的多元话题不同,日记中的剪报材料较为零碎,但它融入读者的叙事和评论中,产生了“根植”意义,与作者的言说融为一体。因此,从“剪”的角度探讨读者的兴趣、体验和想象,是阅读史研究中值得重视的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贯穿着一种和谐、和合精神,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和”理想,在哲学上说,这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是处理“多样性”关系的一种方式,是保持“多样性”的一种联合。它通过选择与重构以后,应当是今日构建和谐社会汲取精神滋养和文明动力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4.
《源流》2014,(1):1-1
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一年是马年。人们都喜欢找马说事,说什么“一马当先”、“人强马壮”、“马到成功”、“干军万马”、“万马奔腾”等等,特别希望“马”能给人振奋、鼓劲,带来平安、吉利、幸福。在五华县,人们更是企盼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  相似文献   

15.
殷俊 《今日南国》2008,(8):58-59
郑剑租住在“一亩园”的一间小屋里。“一亩园”位于圆明园和颐和园之间,是外来人口集中的“城中村”,郑剑的邻居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者。  相似文献   

16.
“肯定”就是要承认,发现,确定学生的能力和成绩,并给予鼓励,不轻易地进行否定和批评;“肯定”式教学法就是在美术技能课中,教师一要“肯定”画,二要“肯定”人,三要“因材施肯”.“肯定”画,首先要善于鉴赏学生的画,其次发现学生的画有创见应给予“肯定”,再次学生的画很差也应给予“肯定”;“肯定”人一是为了树立学生的自信,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二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三是为了唤醒“沉睡的力量”,“因材施肯”就是根据学生性格和气质,兴趣和爱好,能力的高低等方面的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2012,(12):78-79
“元芳体”引发网友“千万次的问” 元芳体是网络流行语言风格,其句式为前面陈述一件事情,在最后会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元芳”全名“李元芳”,是热播连续剧《神探狄仁杰》系列的重要角色之一,在电视剧中,狄仁杰面对案件经常问:“元芳,你怎么看?”而元芳常常回答:“大人,此事必有蹊跷。”。2012年10月,这一惯有的片断被网友吐嘈,被引用到有“百度卢浮宫”之称的李毅吧,作为提问的常用句,从而引发了元芳体的爆红。一段时间后,“元芳,你怎么看”在微博上疯传,成了网友发表意见、讨论问题的万能句式。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中,“母子”与“子母”是一对同素异序词,在表示“母亲和儿子的合称”这一意义,二者存在着同义关系。而当“子母”作语素时,又形成“子母~”的格式,“子母”是以比喻的方式反映客观对象,是喻指的,后一个“~”是直接反映所指的客观对象,是直指的。  相似文献   

19.
将中国历代王朝称为“帝国”,在学术界以及民众之中基本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基于对以职贡图和寰宇图为代表的图像史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王朝的空间范围是囊括“天下”的,且在绝大多数时期中,正统王朝只有一个,这两点显然与通常认为的有着疆域范围且可以并立的“帝国”存在本质的不同。因此,在研究中,尤其是在与 “疆域”“国家的构成方式”等问题有关的研究中,将王朝称为“帝国”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会将一些对“帝国”的认知潜移默化的带入到对“王朝”的研究中,由此也就影响了研究的结论,这也是“新清史”等研究在某些方面存在错误的原因之一。不过,在很多研究中使用的“中华帝国”“帝国”“清帝国”等语词,实际上只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界定,即王朝存在的时间和王朝直接控制的空间,因此对这些研究本身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如“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等。不过这些研究中,完全可以用“王朝时期”“清朝直接统治的地域”等语词,因此建议今后在有关“王朝”时期的研究中都应当避免使用“帝国”一词,且要慎用“国家”一词。  相似文献   

20.
教育生成人,要在“交往”中进行。“交往理性”是一种包含“公共交往”和“个体交往”的双重交往行为。即,“教育交往”首先从根本上是一种以理性为基础的公共交往,它是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着力点;其次才是由人的主观努力、意志来承担的“个体交往”,它是教育培养人的扩展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