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伊朗儿童电影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叙事艺术无疑是其最为鲜明的特征。通过从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事主题三个方面来探究其叙事特征,可以发现其叙事视角的儿童化心理化单一化、叙事节奏的散文化、叙事主题的家庭伦理化的艺术呈现,以此来深入认识并借鉴其叙事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2.
论《小鞋子》 中的童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童真是儿童文艺作品中一种基本的审美品格。伊朗电影《小鞋子》是以儿童视角注视世界,虽然情节简单,却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运动镜头及电影语言深入浅出地展现了童心和童真,极富艺术价值,这也是影片的最大亮点和它驰名世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伊朗儿童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备受欢迎,其成功之处在于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浓厚的文化思想,精妙的艺术手法。本文通过对伊朗经典儿童电影优秀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其在教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具体特点,以此思考中国儿童电影,从教育价值导向、社会文化传递、艺术手法表达三个维度探索中国儿童电影创作路径,以期中国儿童电影回归本位,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敏是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中的女主人公。电影镜像中展示了西敏的生存困境:道德法律对她的选择的不认可,丈夫的不理解和难以沟通,女儿的不理解和对女儿的责任。在这重重压力中感悟到当今知识女性寻求自己认可的生存之路的困难与无奈,以及向理想之旅的行进中必须做出的选择和牺牲。  相似文献   

5.
文化互动中的身份建构——以三部蒙古族影片为考察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由本族导演创作的蒙古族影片愈发彰显出强烈的族群身份意识,既有对本族文化的深切认同,也有面对全球化冲击的无奈、苦痛与惆怅。蒙古族导演的身份意识也显示出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既来自于渗透、移植、杂糅、互补的文化互动,又受制于导演生活和经历的多元背景。个体差异的凸显,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命力所在。蒙古族内部的多元影像叙事,正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趋向成熟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影受到了观众的青睐,与此同时,一批优秀的导演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李玉作为中国女性导演的代表,带给了观众不一样的视角,她的电影思想也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7.
影视圈内导演们的“串联”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让我们以去年岁底公布的1997年度金鸡奖和百花奖获奖名单为引线,做一次中国导演的换位追踪。 获97年度第二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红河谷》,导演是冯小宁,出品厂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冯小宁的特点在于他对儿童与战争的独特关注,他甚至在成人影片中也尽可能地采用童年的元素,如在《大风警报》、《大空战》、《北洋水师》中,都在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横空插进那极其平静、宁和而抒情的童声伴唱。来反衬那一份与童心格格不入的残酷,求得强烈落差的艺术效果。在《红河谷》中,冯小宁仍未忘记用一个藏族孩童的视角来展现他对雪域高原的浪漫解释。  相似文献   

8.
电影符号学理论将电影解释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运用电影符号学理论中有关隐喻的概念对伊朗电影《黑板》中黑板、真主、女人、老人、孩子、语言等视觉符号进行解读可知:黑板暗喻现代文明拯救的尴尬,真主隐含宗教救赎的无望,女人代指女性身份的缺失,孩子和老人显示战争阴云下库尔德民族历史的空白,语言则隐喻国家发展构想在苦难民众中的无意义性。影片运用这种视觉符号的隐喻与映照,消解了文明和精神信仰对该民族救赎的可能性,表达了东方传统文化的失落与导演通过国界线这一视觉符号所质疑的传统意义的国家和民族主义,同时也完成了对库尔德民族未来之路指向何方的拷问和质询。  相似文献   

9.
西部题材电影创作构成了新生代导演电影创作中一种重要的现象。西部题材电影创作既是新生代导演自我突破的一次“群体实践”,同时也是新生代导演视野不断走向开阔的一个重要表现,其创作历程见证了新生代导演一路成长的艰辛。  相似文献   

10.
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经历了艺术化表现、情绪化表意、风格化尝试三个阶段。电影《爱乐之城》融合雅克·德米的色彩设计与好莱坞家庭情节剧的冷暖色调表意方式,让色彩设计参与到电影叙事之中,同时导演通过数字技术对外景进行调色,营造出超现实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艺术理念与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艺术间的边界逐渐模糊,“跨艺术诗学”成为艺术研究的新视角。《路边野餐》是近年华语影坛的佳作,导演毕赣在这部电影中对诗歌艺术的创作理念与表现原则进行了借鉴与化用,又将诗歌文本作为电影内容的组成部分,在形式上实现了诗与电影的结合,还以诗歌作为影像的艺格敷词,对电影的视觉内容进行了二次描述与启发阐释。《路边野餐》实现了“诗”与“影”的和谐,以跨艺术诗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审视与分析,能够得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语言。电影修辞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电影导演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品位,彰显电影导演的风格。英国导演史蒂芬·戴德利虽然至今只有四部电影长片,但每部影片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足见其导演功力的深厚。借助史蒂芬·戴德利的影片,从电影的主体、画面和声音等方面对隐喻、色彩渲染、声音暗示等手法的运用,来分析电影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诗人和电影大师兼具的双重身份,阿巴斯将诗的元素灌注到他的电影中,赋予他的电影一种浓郁的诗性底色。阿巴斯电影的诗意主题,表现为对生命的沉思与拷问、对童心和大自然的赞颂。这一方面是伊朗传统哲学对阿巴斯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伊朗当代和古典诗歌的熏陶。阿巴斯电影的诗性结构,具体表现为诗化的叙事结构和真实与虚构的无痕切换。阿巴斯一直在电影中追求一种生活流的叙事形态,而与这种叙事形态相适应的就是他的长镜头美学和象征、隐喻等修辞格的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4.
在《男孩和女孩》中,艾丽丝·门罗将儿童视角与女性叙事相结合,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主人公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由对性别差异的懵懵懂懂到逐渐接受自己"成为"女孩的历程。儿童视角叙事使这篇小说的语言和内容呈现出单纯活泼的气息,主人公的成长也通过叙述者的儿童视角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由于儿童认知的有限性,文中叙述者对父母形象的描述过于片面化,而这种片面性恰好反映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心渴望和困惑。  相似文献   

15.
作为特定的历史事件,南京大屠杀不容置疑,许多电影工作者尝试以影像的形式再现这段人间灾难.以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为例,从历史灾难与影像记忆的角度,对比分析其视角选择与影视改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观,反思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灾难及其艺术再现,希冀更好地铭记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文化视角探讨了电影《响尾蛇》的主题,导演通过虚构一个迫在眉睫的灾难故事,着力批判人类的过度发展模式,表达了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忧思,引发观众的生态警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美电影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优秀影片、优秀导演对中国老一辈电影人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优秀的电影和导演,一方面与电影艺术教育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导演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息息相关。将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电影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论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儿童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拥有儿童意识。他抓住儿童情趣,注重影片中儿童个体和群体角色的处理,把对儿童心理的理解和儿童行为的留恋缝合于他的电影艺术构思中,从而让观影人体味到更加完美的电影艺术审美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19.
《朦胧的欲望》是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埃尔的代表作之一,在影片中,导演使用顺时叙述即时经验、不确定的叙事方法,从马蒂厄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欲望交汇的爱情故事。马蒂厄的讲述作为影片的主体,却时常被一些惊奇的场景所打断,他本身的叙述也是充满了矛盾、欺骗与迷惑,导演甚至起用两个女演员去塑造肯奇塔,这更增加了影片的朦胧之感。然而正是导演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这种主观的“欲望支配下的人”的视角,恰恰能最为真实地展现人的欲望所特有的那种分裂、朦胧与惶惑。  相似文献   

20.
"女权主义电影理论"又称"电影女权主义",它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融合了媒体、电影、文化、性别等其他不同领域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创造,涉及领域错综复杂。至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呈现百花齐放的论述态势,已经从抗议父权制度下两性不平等的政治运动,成为批判主流电影、女性电影甚至电影机制的主要文化思潮。李安作为横贯东西方文化,熟练游走于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成熟导演,在银幕上塑造了各种鲜活、生动和颇具魅力的女性形象。同时,李安电影中展示出的高度灵活,豁达的性别视角,也是非常值得关注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