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法 《老年世界》2006,(20):14-16
一曲《常回家看看》不仅唤醒了人们对家、对亲人的爱,更是唱到了无数老人的心坎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儿女却很难回趟“家”,很少与老人一块吃顿饭,拉拉家常。一些老人无奈之下走进法院打起“精神赡养”官司,不要儿女钱物,只要儿女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2.
渝元 《老年世界》2006,(6):13-13
《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欢迎,是因为朴素的歌词唱出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作为儿女,能“抽点时间,陪着爱人,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对解除老人内心的孤寂很有必要,无疑是对老人精神上的孝敬。  相似文献   

3.
老人都很期待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如果子女不去探望年迈的父母,父母该怎么办?很多人认为回家看望父母是道德层面的问题,法律无法约束。其实不然,今天,就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来看看法律是如何规定"常回家看看"等精神赡养义务的。可以起诉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吗案例1:父亲起诉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法院调解要求子女对父亲履行精神赡养义务。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国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了16年来的首次修改。修改后的草案中,针对老年人精神赡养需求增多的实际,草案充实了精神慰藉的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也就是说,儿女们无论生活得远与近,都要“常回家看看”,用一颗感恩的孝心去关爱自己的父母。  相似文献   

5.
倾听     
《现代妇女》2008,(12):5-5
“常回家看看”,是子女孝敬老人最贴心的方式。 ——今年重阳节,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公布的“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显示,子女不常回家看望父母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满意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又到冬令进补时,邻居王大伯的几个子女送来了各种药酒、补膏之类,唯独小儿子别出心裁,送来一份2002年度《老年人》杂志预订分送单,最适合王大伯的口味。由此想到,“精神赡养”尽管已不是什么时髦的话题,但现实生活中有意识这样做的人还不是太多。对老人,儿女一般只考虑“常回家看看”,而对如何提高老人闲暇时间的生活质量,让老人精神上有所寄托,确保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则往往被忽视了。给老人订一份报刊,送点精神食粮,让老人在充裕的闲暇中开阔眼界,获得知识,对于老人安度晚年可真是再好不过的事儿。给父辈订份《老…  相似文献   

7.
宏亮 《老年世界》2008,(10):8-10
近日,杭州市一位老人以无人赡养为由起诉自己的儿子.要求儿子必须每周探望自己一次.对自己进行精神安慰。对此.有关专家表示.老人对“精神赡养”的维权揭示出赡养观念的新变化。如今一些具备自养能力的老年人.在衣食无忧的同时.渴盼儿女们的精神关爱。在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有的老年人已开始寻求法律帮助。  相似文献   

8.
汪代华 《当代老年》2009,(12):11-11
近来读报,常常被老人频出的“怪招”吸引眼球:大连市一对老年夫妇,退休后月收入5000多元,为了让儿子能常回家看看,竟采取“发工资”的办法,每月发给其2000元“看望费”;黑龙江一位老人在邮局花钱订购“敲门声”;某地老人为了能让儿女回家看看自己,经常装病到医院住院……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导刊》2012,(23):44-45
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拟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少”,被网民称作“常回家看看入法”,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对此有评论称,与其强制常回家看看,不如为其创造条件。那么外国政府都通过何种方式鼓励民众“常回家看看”呢?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生活中,说到孝敬老人,多数人以为给老人钱物,让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了,而忽视了老人精神上的需求。也就是说,只重视“物质孝敬”,忽视“精神孝敬”。  相似文献   

11.
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关于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精神赡养条款,自其提出到最终入法,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争议。这一"道德入法"能否有效解决"空巢老人"的晚年悲凉之景?  相似文献   

12.
魏琦 《老年世界》2006,(21):18-19
不少老年朋友受“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认为儿子才有赡养自己的义务,而“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即使来赡养自己也是尽孝心而不是尽义务。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普法的深入,这种观念得到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儿女都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如此,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除了亲生儿女外,在特殊情况下,还有些人对老人有赡养义务。  相似文献   

13.
谷峰 《老年世界》2009,(5):16-17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这话以后不仅仅是一句歌词,而且变成了法规条文。对于在辽宁身为“儿子”、“女儿”的人来说,如果今后再不常回家看看父母,很可能会触犯法规受到制裁。去年,《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经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赡养人要履行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义务,  相似文献   

14.
周斌 《职业》2013,(22):47-49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此事一经报道便引起东莞网友围观,在有数以千万计外来打工者的某沿海城市成了热门话题。网友“一气种田”在阳光网发帖说,他也想常回家看看,可是“1个月最多4天假,清明、元旦只有1天或者2天假”,并称如果回家就要付出辞职的代价。网友“saikenki”以“老板!我爸把我告了,你是第二被告!”为题发帖,调侃若自己被老爸告上法庭,老板应该是第二被告。  相似文献   

15.
阿炳 《当代老年》2007,(6):10-10
自《常回家看看》的歌儿被歌星唱红了之后,许多家庭的后辈不知是处于忏悔抑或是出于补偿,纷纷回归“空巢家庭”,看望年迈父母前辈,一时成为时尚!这是好事,对于寂寞非常的老人而言,对于渴望精神慰籍的长辈来说,无疑是剂补药。  相似文献   

16.
<正>策划人小语2013年7月1日,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判决马某要"常回家看看"母亲。这是"常回家看看"作为精神赡养的一部分入法施行后的全国首例判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看望父母,本应是亲情的自然流露,如今却沦落到靠法律强制执行的地步,难道是不孝子女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政府职能转为社会职能,人们也逐渐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区人”。社区作为人们生息相关的活动场所,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渐趋全方位、多角度地服务于全体社区成员。而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成为社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的老年人比例将迅速增大,尽管子女在主观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十分孝敬老人。并有赡养老人的愿望。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子女将不具备照料和赡养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夫妻老来宜相伴丁声时下,常见到不少的年老夫妻被自己的儿女拆开。究其原因,有的是因儿女“承包”单个赡养,有的是因儿女之家需要老人照顾。所以,相德以沫的老夫老妻不得不分居两地,过起牛郎织女的日子来。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一时不见心牵连。”人到老来,最...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社工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除了要求吃得健康、住得安全之外,还El益表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高层次需求。那么,这些高层次的需求是什么呢?实际上,我们只要用心关注老年人,就不难发现这些需求。比如,刚刚退休的老年人一下子空下来,总觉得若有所失;上了些年纪的老年人总期盼着儿女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20.
日本:提倡"一碗汤距离" 在精神赡养老人方面,日本有套独特的办法.许多日本老人选择与子女住在一起,因为日本有一种社会习俗,即,只有父母与已婚孩子共同生活才被认为是正常的、能给人以安宁的生活形态.即使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为保证子女"常回家看看",日本提倡"一碗汤距离"原则,即父母和孩子两家之间的最佳距离是"煲好一碗汤送过去刚好不凉".新加坡:与父母同住有津贴 新加坡国会早在1995年就通过了《赡养父母法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为了弘扬孝道,新加坡政府出台了不少明显带倾向性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