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种流行的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或者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生产方式;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方式。这种观点在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其他一些论著中得到了经典的确认。从此以后,在一些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就以此为准立论,似乎再没有讨论的余地了。 其实,这是强加给马克思的一种观点。马克思在发现这一原理的最初文献里不是这样说  相似文献   

2.
论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认识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重大问题。物质利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生产关系的本质表现。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动因和目标。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的新变化,全面贯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改革和调整原有的物质利益分配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以实现,是社会主义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曾经设想过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和货币关系,是非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只有在按劳分配里才保留商品经济所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即便在这里,马克思也明确指出:“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在现实的社会主义中,却仍然存在着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受不同的生产关系所制约,为不同的生产关系服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我们曾把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因此,一直认为社会主义不能有商品经济。为了解决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人们想出了把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对接”的办法,认为商品经济是“中性”的,它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这样,商品经济便可以同社会主义一致起来。可是认真推敲,便会发现,这种解释是把商品经济当作外来的因素,即从外面引入社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最有意义、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一直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浓厚兴趣,同时也一直是理论斗争的一个激烈战场.各种派别,各种观点互相较量,发表了大批专著、文章.这些观点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其一认为马克思是另一个黑格尔,是黑格尔的摩仿者,这种观点把马克思黑格尔化;其二是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立,甚至认为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把马克思与黑格尔割裂开来;其三突出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对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而忽略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马克思历史观的影响问题.本文不同意上述几种观点,试图  相似文献   

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正确理解“社会存在”的概念,对准确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史学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是“社会存在”?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目前一般解释认为:“社会存在就是不依人们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通常主要指的是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这种解释并没有恰当地表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这一概念的原意。一、“社会存在”不等于“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  相似文献   

6.
1864年10月,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的《临时章程》中提出了"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的命题。这一命题包含着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通过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通过这一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为19世纪60年代重新觉醒的西欧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因此,马克思关于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对生产力发展动力问题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囚素。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这种观点颠倒了生产力中“人”和“物”的关系。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居主导地位。在“人”和“物”的区分中,科学技术属于后者,因为它也是人创造并为人所运用的,认为科技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主张“物”支配“人”。其次,这种观点,忽视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最后,这种观点混淆了对生产力的经济学含义与哲学规定的界限。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把科技视为生产力发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生产力才能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生产力就不能发展”.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对唯物史观的颠倒,是根本错误的.这种观点把生产关系看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生产力完全成了被动的东西,生产关系主宰了生产力的命运,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完全取决于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这样,“反作用”也就成了实际上的“决定作用”.按着这种逻辑,只有不断地变革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在本质上就完全否定了生产力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性.这种观点不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带来了极其有害的后果.因此,在理论上阐明生产力发展的自身规律特点,无论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还是对于发展现实生产力,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得很明白:“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8页)由于人们对马克思的这句话理解不同,因而,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产生意见分歧。一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生产方式;第三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第四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本文就《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怎样认识所有制结构问题,它同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是什么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对所有制结构的影响如何,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所有制结构问题,有什么客观必要性?这都是一些有争论的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 什么是所有制结构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含义,其说不一。就1981年召开的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理论讨论会的材料来看,主要有四种看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单一的公有制,无所谓所有制结构问题。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是指一个特定的社会主义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研究所有制结构,就是要分析现阶段各种所有制的形式、性质、地位、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实现问题。 (2)所有制结构就是经济结构。 (3)所有制结构不是指经济结构,而是指经济结构中的生产关系或生产关系的总和。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马克思对“经济结构”的概念有两种用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混淆了劳动和相互作用,表现出把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归结为技术性劳动的倾向,由此决定了马克思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使主体的自我认识的综合被客观的劳动综合所代替。哈贝马斯提出区分劳动和相互作用的“新的范畴框架”,他把晚期资本主义矛盾的特点概括为科学技术扩张,劳动排斥相互作用。他把劳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理解为技术性劳动和道德交往实践的关系,这就把生产关系从研究框架中排除了出去,取消了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任务。他把马克思社会理论的适用范围局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曲解了马克思的观点,但也提出了一些有启发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在我国的经济理论界流传着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先改变生产关系然后才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普遍规律。就是这种观点的影响,使我国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常常脱离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变革。实践证明,把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简单地归结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或反作用,是有害的。应该,怎样正确认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呢?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生产方式是一个多义性概念,它有人们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生产力的利用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中间环节,人们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大小、生产关系等多重含义。斯大林把生产方式界定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使其由多义性概念变为一义性概念。社会存在、生产方式、经济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同一序列的概念,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在历史唯物论教学中,存在着把人与人在生产中的关系不加分析地划归生产的倾向,否认在生产力内部也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使得人与人在生产中的关系没有得到正确的应有的说明。鉴于这种情况,有必要重温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明确肯定人与人在生产中的关系的双重性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很有必要的。 (一) 生产力是在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界问题虽经多年争论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主要症结之一是参加争论的各方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本身的理解存在着很大分歧.本文在对生产劳动概念多重含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同时还分析了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与当代社会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形态的理论表明:社会形态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社会制度又有层次之分,社会形态与社会制度层次的关系如何?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见解。以作引玉之砖。一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社会制度的论点,人们在从总体上论述社会制度或社会制度层次的第一层含义时,通常把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视为同一含义,同等范  相似文献   

17.
<正> 科学的生产关系范畴是马克思建立的。如同其他一些科学范畴的建立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样,马克思建立科学的生产关系范畴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实质形成和真正形成的区别。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一书中,生产关系的科学范畴只是在实质上形成了。由于生产关系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在《形态》一书中已有所表述,并且已直接出现了生产关系术语,因而学术界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在《形态》中生产关系范畴已被科学地制订或最终形成了。①认为《形态》还未形成生产关系概念,生产关系在这里都是用交  相似文献   

18.
人们通常认为,马克思哲学是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加上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本文主张,马克思的方法论主要来自黑格尔的辩证法,但辩证法的载体并不取自费尔巴哈,而是取自康德,马克思从康德的"实践理性"中剥离出"实践"概念,赋予它以新的含义,并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宗旨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自由是受制于物质生产关系的,因而需要通过革命改变这种关系。其实,不但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来自康德,而且他的物质生产关系的概念也是对康德的自在之物秘密的揭示。总之,康德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存在着思维类型的差异。一种是形象思维,一种是理论思维。毛泽东同志认为:“诗要用形象思维”。恩格斯指出:“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马克思  相似文献   

20.
经济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并确立其内涵的。重温马、恩对这一范畴的论述,对于准确把握它的涵义,从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是颇有益处的。我国理论界的传统观点,把经济基础定义为“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并且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话“……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作为理论依据。本文想指出,这种传统观点只承袭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的中期理论。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有全面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经济基础论述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