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作方法不等于创作原则,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创作目的、创作对象和创作原则。创作目的位于创作方法三维结构的深层,它决定了其他两个方面。创作原则并不只限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它实际有四种基本类型。而具体创作对象的差异以及三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使得创作方法具有无限丰富的形态。风格的多样反映了创作方法的多样。但创作方法也可以划分出类型,正如文学风格有其类型一样。以这种新的创作方法概念,可以对文学理论界及文学史上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如创作方法与世界观、文艺思潮及风格流派的关系等问题,作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罗贯中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作者认为,罗贯中的世界观是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进步知识份子的世界观;他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时还论述了罗贯中的世界观与其创作方法之间的具体关系。  相似文献   

3.
关于创作方法问题,文艺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其中不乏精辟之见;但有些观点,也值得商榷。比如,有的同志把创作方法等同于创作原则,有的同志把某些文艺思潮视为创作方法,还有的同志把创作方法与世界观的关系混同于创作与世界观的关系。我认为弄清楚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对于创作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主义理论探讨中,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颇为复杂而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解放后,文艺界曾经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过反复的论争,我们批判了那种把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绝然对立起来,企图否定先进的世界观对创作的指导作用的错误理论,这是必要的;但在理论上却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认为任何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都是完  相似文献   

5.
作家的世界观对创作方法起着指导与制约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没有能动作用?古典作家的世界观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间有没有矛盾?一些同志认为承认二者之间有矛盾就是修正主义观点。我则认为在肯定世界观对创作方法起指导与制约作用的前提下,应该承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能动作用,古典作家的世界观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关系。在文艺史上确实有世界观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矛盾关系,有很多现实主义战胜了作家思想上的偏见的生动事例。对这些事例,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早已进行过科学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在给哈克纳斯的信中精辟地论述了巴尔扎克的创作。他不仅科学地分析了巴尔扎克的创作,而且也辩证地阐明了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准确地全面地理解恩格斯的论述,对评论巴尔扎克以及理解世界观和创造方法的辩证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正确理解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沦述,关键在于如何解释巴尔扎克创作中的矛盾现象。这种矛盾现象的产生和巴尔扎克的世界观有没有关系?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没有关系?多  相似文献   

7.
“创作方法”与世界观问题质疑与辨正黄海澄广西艺术学院一、"创作方法"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等术语,在19世纪的艺术批评中早就有了。但是,当时并没有人把它们叫做'创作方法",而是把它们看作思潮、倾向、流派或创作原...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在文艺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创作方法的选择、继承和创造的问题,特别强调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相互作用、创作方法选择的重要性,对创作方法进行借鉴和改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哲学有个恒定的主题,就是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无论任何哲学,不管它是否公开承认这是哲学的主题,但最终都要对这个主题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回答。所谓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也都是从人与世界所发生的实际关系出发,去认识世界以形成其世界观理论体系的。我们常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它要回答的是整个世界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也是因为,如果哲学不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它就不能从根本上、总体上把握人和世界的关系,从而确定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当然也就不可能形成特定的世界观。我之所以如此强调人与世  相似文献   

10.
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实现哲学思想根本革命变革的标志。它作为一门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或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基础。我国的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种伟大实践,其理论基础当然也只能是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并没有穷尽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真理;相反,它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社会与人的科学方法论基础。它要永葆青春活力,其内容就必须随着人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体制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它就不可能成为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方法论基础。因此,关于体制改革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可以大致分解为这样两个紧密相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虽然社会主义文艺每一次重大论争都牵涉到创作方法问题,但创作方法本身的概念内涵却日益模糊不清。传统的观点将创作方法当作“创作原则”的同义语,而有些学者又将它或界定为“艺术地认识和表现生活的方法”,或“塑造形象的原则和方法”,或“创作态度”,或“艺术倾向”。概念的分歧使人产生创作方法范畴是否科学的怀疑,甚至有人主张取消这个容易引起混乱的名词。现在国内外美学界普遍意识到创作方法范畴的特殊复杂性。这是标明艺术家创作经验体系的整体性范畴,其中包含以审美原则为核心的创作态度、倾向、风格、手法一  相似文献   

12.
<正> 现实主义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遇到问题,甚至产生危机,这是必然的。任何一种创作方法都会有一个产生、发展、消落的过程,这过程受制于生活的发展和社会的审美需要。从历史发展看,现实主义总是在冲击中更新和发展的。它有解决问题和排除危机的内在机制,它能调整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更新自身的内在结构和功能,以适应发展着的社会需要。这就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本质所在。现实主义是人类审美创造的基本方式之一,它在西方世界的统治地位,到18世纪末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民家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生的历史性社会变迁有两种形式。一是它作为社会肌体的细胞,与肌体的关系的变迁,这属于细胞的宏观变化。二是细胞自身的变迁,属于细胞的微观变化。前一种变迁包容和规定后一种变迁,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的一至性。综合考察我国当代农民家庭的社会变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一、细胞与肌体的关系:从间接到直接  相似文献   

14.
革命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旋律,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理想为己任,以人民大众为服务对象,以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为创作方法,以革命英雄主义为美学特征,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形态。纵观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革命文学是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贴近现实、反映生活、表现信仰、追求理想,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5.
我们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属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其中包括许多发展了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并不直接属于哲学。但由于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具体运用的产物,所以,完全可从哲学方面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的精神历史中,每一种有足够重要性的关于世界的认识,都有可能转化为一种世界观,而每一种世界观,都有可能引发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两者的结合,引导着人们的生存实践活动向优化方向发展。“熵”,就是一种具有这种世界观意义的极为重要的科学认识。 1865年,克劳修斯通过热力学第二定律,把熵增原理引进了科学。并且很快把它变成了哲学(热寂论)。熵增原理从产生起就引起了不小的惊诧和争论,但是,直到本世纪70年代人类发生了生态危机之后,才认识到它对人类生存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它作为一种世界观的根本性。从丹尼斯·米都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到杰里米·里夫金等人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完成了这一当代意义的认识论飞跃。这—从热力学中引申出来的熵增原理,指出了能量转化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但是,当它作为一种世界观被提出之后,其意义已超出了能量的界限,而囊括了地球上一切对人有用的物质和人类的生态环境。 本文从“熵增原理”出发,探讨它所要求的熵理思维方式及其基本原理与基本要求,并给出了实践活动的优化原理与优化公式,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基础和哲学基础,是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危机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两种主要的创作方法,甚至认为只有一种创作方法,即现实主义。文学史上的斗争仅仅是所谓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对这种偏颇的认识,很早就有人持怀疑态度,近年来则有更多的同志提出了自己对创作方法的新思考、新认识。笔者也想就创作方法的丰富表现形态略陈管见,以就教于识者和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8.
去年以来,文艺界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方法问题展开了讨论,特别是对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下简称“两结合”创作方法)争论比较热烈。我认为,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以期求得明确的解决,不但关系到文艺理论的建树,而且关系到文艺创作实践的方向,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说:“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待创作方法问题上,并没有认真领会毛泽东同志的这个科学的观点。创作方法是一种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它的正确性和真理性究竟如何,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增加了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人生活的空间和距离,人类的活动范围渐渐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扩大到了世界的范围.当然,随着这种突破到来的还有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之间的冲突,从而产生了矛盾和纷争.其中近年来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逐渐升温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本文的研究基于全球化背景,从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出发,对属于整个人类的普世价值体系的构建路径作分析和探讨,以期对普世价值的研究尽笔者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杨耕 《学术研究》2001,2(1):5-12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内部存在着两个派别,即机械唯物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二者有不同的理论来源、理论特征和理论归宿.从研究主题的历史性转换这一视角看,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它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内含着"否定性的辩证法",所以它又是辩证唯物主义.法国唯物主义一开始就反对"形而上学",但又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形而上学".真正终结"形而上学",并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