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成立于 1 949年的欧洲委员会是在战后初期欧洲统一运动的推动下形成的 ,但它又是英国欧洲政策的产物。英国工党政府初则对欧洲统一运动态度冷淡 ,继则反对建立具有超国家倾向的欧洲议会的建议。在欧洲联合的大势所趋下 ,在美国的压力下 ,英国提出并实施建立欧洲政治磋商组织———欧洲委员会的计划 ,将欧洲联合纳入自己的政策轨道 ,即支持欧洲的政府间合作 ,以巩固自己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反对让渡主权的一体化联合 ,以维持自己与英联邦和美国的特殊关系。英国 1 950年以后对待西欧一体化的态度正是基于同一政策。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罗斯福总统出于战争和战后全球战略的考虑 ,提出“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政策” ,以促使中国全力进行战争和战后协助维护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和地位。为此 ,罗斯福总统逐步形成支持战后香港主权归还中国的政策 ,并为实现这一政策在战争的各阶段在多层次与中国和英国进行多次外交努力。对此 ,中国的蒋介石政府曾寄予巨大希望。由于英国坚持维护自己的殖民主义利益 ,加上罗斯福总统战争结束前夕的逝世 ,尤其是由于美苏对抗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美国政府自己改变了这一政策 ,致使战争结束时英国重新占据香港  相似文献   

3.
罗斯福对蒋介石的态度和他的对华政策息息相关。他执政时,日本已经开始侵华,一段时间里他对蒋政权作出援助的道义姿态,而主流是对日姑息。随着战事的发展,尤其是珍珠港事件之后,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的罗斯福结合当前实用的短期目标与设想的长远目标,开始极力维护蒋介石作为中国领导人的形象,除1944年一段短暂时间里由于在战略方针和军事指挥上出现分歧而导致罗斯福对蒋介石采取压力政策外,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无条件支持蒋介石。  相似文献   

4.
略论美国现代史上的三次环保运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的美国经历了三次环保运动的高涨期:20世纪初主要由西奥多·罗斯福和吉福德·平肖自上而下推动的以功利主义为主要信条的资源保护运动;20世纪30年代由富兰克林·罗斯福领导的以民间资源保护队为重要力量的具有应急性的资源保护运动;二战后60-70年代主要由知识层推动的大众广泛参与的具有更为深刻内涵的环境运动。每一次环保运动的高涨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它们也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美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和环保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 ,欧洲联合运动蓬勃发展。出于对外总体战略的需要 ,美国对早期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极为关注 ,其态度和政策经历了由反对到谨慎支持再到积极介入的转变。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动力 ,美国的政策对早期欧洲一体化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各国饱受战争之苦。战后,要求欧洲统一、共同复兴的设想日益盛行。鉴于英国的总体实力在弱者中尚属强者,它最有可能成为欧洲统一的领导者;然而,最终法国却取而代之,英国错过了欧洲统一的“班车”。当时的英国是无心参与,还是另有考虑?本文试从1945—1951年英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来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之际,罗斯福总统为实现美国的战后远东政治蓝图,提出了解决国共矛盾,实现中国政治统一的国共联合政府政策构想。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内在矛盾性以及中国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干扰,这一政策构想最终幻灭,中国陷入了内战分裂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争执深刻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上追求霸权的实质。史迪威来华是为实现上述目标服务。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的争执具体反映了美国开明派同中国顽固派 (其后台是美国保守派 )在如何实现美国政策目标上的冲突。罗斯福居中调控 ,在关键时刻牺牲史迪威 ,是想主要依靠蒋来实现其政策目标。罗斯福死后 ,右派政府把扶助蒋介石的政策发展到极端 ,导致战后冷战的惨剧  相似文献   

9.
西奥多·罗斯福与排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罗斯福排华态度与政策的演变,分析了导致这一演变的内外因素。指出罗斯福的排华政策既与他本人的种族主义思想有关,也与美国排华势力的巨大压力有关.1905年中国抵制美货运动发生前后,罗斯福倾向于执行一项较为宽松的排华政策,本质上是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美情绪,保护美国在华利益不受损害,而非真的准备放弃排华政策。  相似文献   

10.
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重心转向政治目标——扶持中国成为大国。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力量,力图实现中国的统一,使中国成为能在战后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国”,以服从于美国战后世界的规划与安排。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放弃了对华政策中的现实主义成份,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政府,与腐朽、反动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捆绑在一起,从而奠定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也埋下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设想反映了美国的利益和要求。战时,罗斯福从他的外交理念和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又基于对中国的深刻认识,适时调整了美国的对华政策,提出了中国大国的思想,让中国成为亚洲的主要托管国,使中国成为他自由战略的最高范例和试验。罗斯福对华外交思想及政策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通过战时在殖民地问题上罗斯福对华政策的改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的实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罗斯福政府并没有给予黑人真正的"新政",也没有为促进黑人民权的发展采取重大举措。但是罗斯福政府在大萧条时期所采取的救济措施,以及联邦政府扩大对黑人知名人士的任命,使黑人看到了民主党统治下的联邦政府可以成为黑人争取民权的工具。罗斯福"新政"也因此改变了多数黑人在政治上的政党选择,对日后美国的政治生活和黑人争取民权的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外交可以看作是罗斯福一个人的外交。1941年是罗斯福外交思想中开放原则形成和系统化的重要标志。构成这一原则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使命观念:他坚信美国拥有世界性的使命,在世界上应当发出重要的甚至是支配性的声音;第二,世界一体、互相依存的思想;第三,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想;第四,自由主义的经济观;第五,结束老殖民主义和“势力范围”、构建开放型殖民新体系的设想;第六,建立世界性普遍安全体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1970—1974年希思执政时期,国际货币体系剧烈动荡,欧洲货币一体化运动正式启航,英国也于这一时期如愿加入了欧共体。希思政府如何看待和应对刚刚起步的欧洲货币一体化运动,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本文详述了希思政府欧洲货币一体化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指出决定英国政策的两个关键变量是首相本人的亲欧理念和英国的经济考量。就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而言,前者可能一时占上风,但最终它还是要受到后者的制约。因此,虽然希思希望英国能够完全融入到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之中去,但终究是壮志难酬。  相似文献   

15.
德国“新东方政策”与欧洲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苏关系缓和的形势下,德国在冷战中的作用降低。“柏林墙事件”使德国认识到,对东方阵营强硬的外交政策既无现实意义更无成功可能。于是,代表着德国要突破外交困境的“新东方政策”正式出台。但是,该政策引起了西方盟友的疑虑,担心德国会亲近东方,削弱西方力量。对德国而言,没有西方的支持,推行“新东方政策”缺乏与东方阵营谈判的资本。在此情况下,德国加速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打消西方阵营对其新外交政策的疑虑,赢得了他们对新政策的支持,增加了与东方阵营谈判的砝码。在德国的努力下,欧洲政治一体化——“达维农报告”和经济一体化——“维尔纳报告”相继问世。欧洲一体化取得大踏步前进。同时,德国“新东方政策”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6.
欧盟消费者保护法的立法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共同市场范围内的消费者保护问题是理解欧洲市场一体化的核心问题.分析欧盟消费者保护法立法根据的渐进的宪法性的发展,可以看出消费者保护已经发展成为欧盟的一项共同政策.  相似文献   

17.
孤立主义是美国历史上一股非常顽强的政治势力,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甚大。20世纪30年代是孤立主义盛行的时期。“七七事变”前后,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分子积极鼓动国会批准《中立法》,呼吁总统将《中立法》运用于中日战争,并疯狂攻击罗斯福的“隔离演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罗斯福对日本侵华行动采取积极的遏制政策。  相似文献   

18.
莫内设计的舒曼计划是欧洲一体化运动的基石,是研究欧盟历史的切入点。该计划的提出及成功实施对欧洲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的出台标志法德和解的开端;其成功实施导致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使欧洲现代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发轫;它使法国取代英国成为欧洲联合的带头人;它是西欧国家自主联合、争取在美苏之外成为“第三种力量”的首次实际尝试,为欧洲的再次强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