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竞争力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整理有关文献,文章从如何理解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对近几年来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2.
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文化产业已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阶段,并形成了一个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在这样一个文化市场体系中,构建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以期为齐鲁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构成,是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主要从区域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评价指标体系等四个方面对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并作出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4.
借鉴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以及政府与机遇六个方面对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通过逐步回归最终选定7个指标对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个指标之中只有因为科研投入结构不合理以及城乡数字文化消费差距,导致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居民消费水平年增长率对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负向的关系,其他因素均是正向的关系。在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众多影响因素之中,数字文化产业开放度的作用最大,这可能与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有关。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必然选择。通过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测算分析,依据竞争力强弱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可分为四大类:强竞争力类;较强竞争力类;具有竞争力类;弱竞争力类。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因地制宜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培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生机制;整合产业链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合理布局、梯度开发、重点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相似文献   

6.
当前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客观性和操作性不强,“科技”因素涉及较少、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相关指标更少,更多地考虑到文化产业各行业间的共性而忽视每个行业间的个性,还没有比较规范统一的统计数据和计量方法。对此,可将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与竞争环境、相关支撑行业发展情况作为一级指标的基本要素;在“科技应用力”因素下设立科研能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水平2个二级指标,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水平”纳入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中;选取体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水平”的8个指标作为三级指标。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霞 《兰州学刊》2011,(6):198-200
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衡量国家或者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文章以桂林市为例,深入分析了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城市文化产业建设的现状,对现阶段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继而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提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8.
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建立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框架.用SWOT分析法对福建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并应用所提出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对培育与构筑福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出自身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9.
山东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具有悠久的齐鲁文化底蕴,又是经济大省,但文化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山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中之重,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和产业政策、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对山东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深入分析是提升山东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提升山东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文化产业作为知识、技术以及信息相结合的产物,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竞争力是由诸多要素构成,主要包括政策资源、人才资源、品牌资源、资源整合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等.山东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齐鲁文明,是文化底蕴、文化传统和文化创新资源丰厚的文化大省.但是,山东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和利用还非常不够,资源占有意识和产业开发意识相对薄弱.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地区文化环境、文化市场状况、文化企业生产率、利润率、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它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建设文化强省和经济强省的背景下,山东文化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软实力与硬实力:竞争力评价的一个新理论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和相关研究的发展,为我们分析种类不同的主体在发展过程和竞争过程中依赖的实力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框架。利用这一分析框架,我们可以从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角度,更形象、更准确地分析不同条件下相应竞争主体的竞争实力及其来源,其中,划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关键在于将某种实力或者力量所依托的资源要素合理地区分为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  相似文献   

12.
文化变迁可作为思考媒介技术(互联网)与产业发展(商业模式创新)二者关系的连接中介,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逻辑、技术逻辑和经济逻辑统一发展的必然要求。融合文化是对互联网时代文化变迁的一种范式描述,是产业发展特别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参照。融合文化的本质在于文化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在文化消费层面表现为个性化、社会化、生产化和跨媒体化四个趋势。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价值创造、价值获取以及核心竞争力也相应发生变化。融合文化的扩张使得文化产业呈现个性化和中心化并存的发展趋势,如何因势利导以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中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3.
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它经过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而进入现代文化。由于科学技术 的发展使文化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在当今,文化产业的充分发展,显示了它在国民 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改革中产生和发展,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的 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从文化消费需求现状的分析入手,进而探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求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人类财富的增长方式,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文化产业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这一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于是,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的层面上和全球化治理的层面上便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工业论",转而成为用以克服和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治理工具和治理手段。中国在经历了政治治理("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治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正在走向文化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克服与解决国家发展困境,建构国家文化治理,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和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出发点和新维度。国家文化治理的核心在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而是为了完善国家治理,是以经济——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文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性转换,进而改变和重塑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17.
对竞争行业国有资产的证券化 ,人们尚有许多不明了的地方。明确证券化的目的、证券化的主体、证券化的方式和如何债券化等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须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创意业态绩效。为此,要拓宽内容创意元素视野,重视培育文化产业衔技术,增强文化内容创意竞争力;把准文化产业创意要义,打造密集创意及交易平台,促进文化产业业态升级;中肯评估文化产业资源,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文化商品价格改革,提高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加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科学运作文化产业基金,营造宽容和谐创意环境,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对文化的偏见致使文化的经济理性成为惟一要素,忽视或者弱化了文化的价值理性正是问题的根源.本意是通过文化产业化途径以经济理性来推动价值理性的长足发展,但在事实与理想相违背时,采取对文化部门的分割来解决问题就走向了舍本逐末的道路,这一倾向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独具个性的新兴产业,其品牌价值具有社会权力的特质.文化产业品牌价值的社会权力有自身内涵与结构模式,它根植于特定文化,为文化产业的特性所规范,为文化产业品牌所赋予,其实质是对文化企业本身的控制.文化品牌的社会权力制约着文化品牌的法律权力与市场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