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代性概念不应当是现代文明的另一个指称,它所指谓的只是现代文明的内涵或曰文化。其涵义有三个层次:现代文明的质的规定性;现代文明的价值理想;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国现代性建构作为问题,内孕着两重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其一,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统一问题;其二,现代性与中国性的统一问题。本文着重讨论第二个问题。现代性与中国性之统一的要义乃是后发现代性建构与后(期)现代性建构的统一问题。后发现代性意味着中国性向普世性的现代性开放,后(期)现代性则意味着现代性向特殊的中国性汲取滋养,以创化中国性与现代性相融汇的文化传统(不是传统文化)之河。中国现代性建构,从中国性角度看,在文化的生活方式层面之指标序列上,主要要致力的是:非普世性的亲友社群与超越文化;普世性问题却很可能是非普世性解决的全球化与生态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宋一 《学术论坛》2008,31(3):81-84
和谐文明是人类发展与演进的必然趋势.从整体上看,和谐文明是推进人类和谐发展的演进过程,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演进过程,也是推进文化和谐发展的演进过程.全球化是人类文明演进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观察分析文明发展的重要理论视角.全球化使文明在并存中互动,也使文明在互补中发展.为此,把文明发展与全球化趋势结合起来,需要把握好基本原则,形成两者良性发展的机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和谐文明建设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谐文化建设,需要以全球化为基础,把握和谐文明建构的契机;弘扬和谐精神,坚持和谐文明建构的导向;以创新为关键,增强和谐文明建构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一个从理念形成、理论发展到战略实施的历史过程,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相连,是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坚持整体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统一、人民性与先进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现实路径上,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二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创新文化模式,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三是完善顶层设计,推进"文化中国"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四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形塑良好的国家形象;五是加强文化治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当前社会文化的核心主题之一,在当前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中,从民族未来竞争发展的高度看,创新尤其需要创新环境建设。现代性的创新文化环境结构,应该是一个开放性、包容性的全新体系,而建设这个体系,则需要着眼于创新文化境界,从民族创新文化历史传统中汲取精华的同时,又要紧紧追踪世界创新文化环境的研究前沿,对现实有着精深的研究和清醒地认识,通过全民参与、多维共进建构出新世纪中华民族崭新的创新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对推进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用哲学思维进行深入考量,把握其理论和实践根据、基本原则和辩证法是解决问题之关键。坚持从理论深度上把握意识形态建设极端重要性的定位要求,从时代高度上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方向,从目标向度上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同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实践指向与系统观念四大原则,掌握好“一元”与“多样”相统一“、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凝聚”与“引领”相统一“、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辩证法,从理论和实践上整体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着力推动文化强国和文化现代化建设,服务于民族复兴大业。  相似文献   

6.
风险社会与发展伦理的辩证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是复杂的,是线性逻辑与非线性逻辑、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具体历史辩证统一;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同时,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一个可以认识的、有规律的客观历史过程。面对复杂现代性的诸多问题,需要强化辩证思维、规律意识,以把握现代性的具体规律为基础,构建合理的发展伦理策略,推进现代性的不断合理化。  相似文献   

7.
全球发展公正性是权利伦理与责任伦理、现代伦理与历史伦理、主体伦理与生态伦理、个体伦理与整体伦理的具体统一。全球发展公正性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现代性、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总体逻辑进行更加全面的把握,需要观念、制度、行为等方面的全面调整。在权利与责任的具体历史统一中,有限全球权利与有限全球责任相统一是建构全球发展公正性的重要原则。中国新殖民论与西方中心论有内在相关性,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践,及其对全球发展公正性的历史推进,是对中国新殖民论的有力批驳。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定的德性基础。从发展角度看,德性发展与演进有独特规律:德性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德性的发展需要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借鉴;德性发展的根本在于道德建设创新。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遵循德性的发展和演化规律,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巩固德性发展的根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握德性发展的方向;增强文明之间的时话,提高德性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6,(6):11-17
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九十多年发生、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出,时代创新不仅仅是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诉求、理论品质,更是其内在基本规律。这种基本规律体现在时代创新必须与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结合起来、与社会发展目标紧紧一致、不断继承与融合其他优秀文化。时代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文化的发展繁荣,发挥文化多方面的功能,以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把握时代创新规律,对文化发展问题做出时代回应,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回顾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党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我国文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阐述了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理论背景以及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从战略高度上重视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倡导文化创新精神,探索文化发展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教学文化自觉是教学文化的合理性发展的逻辑应然,作为教学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教学文化自觉有其特定的外在表征。要实现教学文化自觉,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秉承一定的发展路径,最终达成教学文化的自主转型与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认为文化现代性是对生活世界的宏大、完整的规划,而审美现代性只分担着此规划的交往任务,即两者是包容关系。包容关系的形成,既在于审美现代性由于自身原因而无法担负重要责任,更在于文化现代性从事着关系现代性声誉的宏大事情,结果前者只能屈身于后者包容之中。在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那里,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是平等关系,而哈贝马斯依靠"交往"将两者重置为包容关系,并且他以趣味来评定艺术地位,这影响了其第三代,如霍耐特提及文化但忘却了艺术,这是该学派发展的遗憾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文化冲突视角下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冲突造成的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政治文化的嬗变是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隐性文化因素。缓解与避免文化冲突必须进行民族文化适应。在遵循多元一体、民族性与现代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培育民族文化参与意识,完善民族文化保护法规。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文升 《齐鲁学刊》2004,3(2):83-90
改革开放以来,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问题、人的主体性问题等陆续进入我国入学研究的视野,成为我国入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人学研究的新视角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深入地把握人学研究的规律,着眼于在制度创新、文化建设、扩大交往等方面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项新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是中国过去一个多世纪重大理论争论和社会发展所环绕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在中国尚未成为个体生存、公共生活、社会运行和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是现代性的生成遭遇到社会内在的顽强的文化阻滞力。韦伯认为,中国现代性的内在阻滞力主要来自以儒教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主义。然而,从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微观文化哲学的视野,可以看到这种阻滞力来源于传统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和内在文化图式。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成熟性孕育了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常发达,而传统日常生活的内在图式形成了自然性、经验性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不仅是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而且渗透和同化了非日常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成为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因此,全方位地突破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对现代性的严重阻滞力,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6.
乡村文化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文化是一种内卷化文化。所谓内卷化是指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就此而言,乡村文化与现代化是异质的。但是,中国的现代化既不能消灭农村、彻底城市化,也不可能在乡村文化建设上放弃现代性取向,把乡村建设成独立于现代社会的"飞地"。从反思现代性角度来看,现代性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化,它与乡村文化之间并非决然对立,在文化现代性框架中,乡村文化可以实现其性质与功能的转换。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关键问题与基本路径就是重塑乡村文化主体。  相似文献   

17.
由于"现代性"在中国仍是未完成设计的议程,因此用"公共空间"表述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似乎更切题旨.自晚清以来,中国的文化"公共空间"以现代大众媒体、物质性的公共构造以及具体的公共文化事件,共同见证了中国"现代性"进程.而1990年以来对"现代性"的反思,则直接引发了当代文化公共空间的裂变.  相似文献   

18.
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展示,以及当代民族艺术发展的路径与取向,概括为“发现优势、坚持创新、走向超越”。一是民族艺术发展,就是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与现代化传播手段与途径优势;二是当代民族艺术的创造须深入到民族文化结构的层面,开掘其内在资源,把握其精神内核。继而借此进行新的、相适于当代人审美趣味的创造,做到民族性、地域性与现代性完美融合,形成有创新的艺术样式,才可能不断焕发生机;三是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得到合乎规律的、有生机的利用与展示,不断获得新的生长点,实现持续发展。则必须依托于民族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与有机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重超越”.  相似文献   

19.
走向中国本土的发展哲学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是全球与中国大发展的时代,也必然是发展哲学嬗变创新的时代.走向当代中国的发展哲学建构必须面向中国本土经验,以"一体两翼"的路径布展创新格局,既需要对接当年马克思关于发展与资本现代性批判的思想传统,返本开新地"接着讲";也需要在与全球发展理论积极的对话中实现发展哲学的本土化转换;更需要在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解答中,对"中国经验"与"北京共识"的哲学反思中,对中国本土发展文化的提升中凝聚为特色鲜明、风格独创的中国发展哲学.守护中国立场,倡导中国学术,基于原创精神,笔者为中国本土的发展哲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新全球化时代"、"中国新现代性"、"中国三个现代化阶段模式"、"现代化原点结构"、"环境支持"等系列创新见解.  相似文献   

20.
作为理解现代性极端发展的两个维度,个人主义和纯粹工具理性已经渗透进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其结果是:道德教化在社会各领域全方位退场,从而陷入现代性困境之中。面对现代性自我观念的形成与教化权威的式微,现代性工具理性崇拜与人之德性的错位,独白性教化传统的延续与个体反抗中的迷失等现实困境,只有将道德教化根植于以交往实践为基础的生活世界,通过完善道德教化实施的内在机制,积极重构中国传统的德性道德,才能完成对现代性道德教化困境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