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令环 《中州学刊》2008,(3):206-209
钱钟书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在古代诗人中,他对杜甫评价最高.杜诗对钱钟书的人格、气质和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钱钟书的杜甫研究主要包括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杜诗与宋诗的关系、杜诗的境界、杜诗的创新精神、杜诗的影响等方面.杜诗对钱钟书诗歌创作的影响表现在对杜诗的化用、对杜诗句式的模仿、对杜诗意象的借鉴、对杜甫忧国忧民精神的继承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一> 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上,杜甫是一个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集大成的伟大诗人。不言而喻,他不可能是天生的,必然有一个学习、发展的艰苦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在考察一切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时,应当着眼于它的发展和变化。这就为今天的杜甫研究者提出了一个任务,即着眼于杜甫生活、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变化,研究这个发展变化的阶段性,从而探讨诗歌创作上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以为发展今天的诗歌创作所借鉴。本文旨在结合对杜甫《临邑舍弟书至苦雨》一诗的评价,谈谈杜甫早期创作的问题。萧涤非同志在《杜甫研究》中,将杜甫的创作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读书游历时期(公元七一二年——七四五年),即从杜甫  相似文献   

3.
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我国唐以前诗歌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革新者。他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关于杜甫的思想倾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杜甫与唐代书法家的广泛交游及对书艺的探讨,对其诗学观和诗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杜甫对书法艺术的借鉴,体现出他诗歌创作上“转益多思”、“集大成”的精神与开阔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5.
何世剑 《河北学刊》2012,32(5):96-100
明代著名文学家、大学者杨慎崇法六朝,他对庾信诗赋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杨慎“推源辨体”,在编纂《五言律祖》等选集时发现了“庾信体”诗文的审美价值,接续杜甫重新阐释了庾信诗赋“清新”、“老成”的内涵.二、杨慎接受庾信“缘情绮靡”写作观念,以性情为诗,主张诗文“新变”,肯定“民间文艺”的价值,并且模仿庾信诗赋进行写作,故其诗文呈现出“绮靡”风格.三、杨慎作为学者,进行“知识考古”,他在音韵、训诂、考据等方面对庾信诗赋词句、典实出处等多有辨析,对庾信写作技艺及后世对庾信意象、技法的接受也作了细致爬梳.  相似文献   

6.
赵建军 《阴山学刊》2008,21(2):5-10
乱中返京时期是指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十一月到乾元元年(758)六月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问,杜甫担任左拾遗的职务,但因对现实政治和自己的政治前途的失望,既纵酒寻欢,希望归隐,又叹老嗟穷。同时,对诗歌创作更加重视。因为他出入宫廷,开始频繁采用七律的形式。经过他的努力,七律的艺术成就有了质的飞跃,标志着杜甫诗歌创作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杜甫在中国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对中国诗歌创作的贡献 ,从而证明了他在寒士诗人中的先驱地位  相似文献   

8.
《偶题》创作于夔州,是杜甫暮年对人生和诗歌创作历程、创作经验的反思与总结,具有很强的诗论性质。"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乃此诗之核心,是杜甫对自己诗歌的综合评价,反映了杜甫夔州时期自谦与自信的复杂甚至纠结心态,也突破了"文人相轻"传统,体现了杜甫自信与自谦的圆融平衡;是杜甫独特的个体经验,也透露了时代精神和创作风气的变化。杜甫此论也是对魏晋以来有关文学理论命题的回应,是对文学个性化特征的确认,同时也强调了创作经验的古今传承与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的这两句诗,既道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又显示出他对文学创作的成败得失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杜甫虽然没有写过文学理论的专著,但杜诗中这类谈文论艺的长歌短章、名篇佳句却很多,阅读这些诗作,我们能够比较直接、比较真实地窥见杜甫的许多诗学理论与创作观念;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杜甫思想的辩证丰厚与博大精深;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杜甫不仅在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0.
李杜同游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李白对杜甫的思想与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杜分手之后,二人交往主要表现为杜甫通过诗歌创作怀念李白,本质上则是杜甫对李白进行解读。这一解读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二人初逢洛阳、共游齐鲁时杜甫对李白从激情的崇拜到冷静的反思、规劝;二是困居长安时期杜甫在求仕的屈辱中逐渐感悟到了李白自由人格之可贵;三是乱世飘泊时期,杜甫日渐贴近李白的心灵,在心灵的共振中自觉在人格上追随李白。杜甫对李白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二人人生经历的趋同过程,杜甫经历了与李白相似的人生,最终完成了对李白完整而深刻的解读。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李杜友谊及杜甫的心灵历程可以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作为历代遗民中颇具特色的士人群体,南宋遗民诗人在共同的悲愤忧患与隐匿遁世的心理激发下,将先贤杜甫与陶渊明作为吟咏效仿与精神寄托的对象.于是,宗杜与祖陶式的诗歌创作便成为其心理认同的外化.遗民诗人的这种心理认同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有力诠释了“客观存在决定诗人心态、心态特征影响诗歌创作”这条基本的文学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12.
张成恩 《中州学刊》2006,(3):222-224
作为一个朝代的诗歌创作的领军人物,李白和杜甫的文艺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唐朝文艺思想的发展和变迁。他们对诗歌艺术的特殊规律各自进行了他人无法替代的独特探讨。李白对“清水出芙蓉”的诗美追求,反映了盛唐诗人特有的气魄和自信;而由盛转衰的社会转折,则为杜甫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领域,他在客观、全面地评价历代诗歌成就和总结诗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的著名诗歌观。  相似文献   

13.
李白、杜甫关于诗歌理论的见解,有的见于他们论诗专篇,有的比较零散,搜集研究他们的这些诗歌理论,并比较其异同,对于借鉴他们的经验,发展繁荣社会主义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不敢忘本,不敢违仁”的诗圣杜甫在其诗歌中流露出其对中原故土的乡土“情结”,这是古代传统农耕文明中“叶落归根”思想的体现,亦是中原农耕文化影响诗人创作心态的一个剖面。本文结合诗人漫游经历及其诗歌创作探究杜甫的中原情结,并蠡测杜甫中原情结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影响;二是诗人生活虽颠沛流离,但其内心始终充满“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15.
杜甫诗歌集盛唐诗歌之大成,亦开盛唐诗歌之大变。历代文人论及杜甫的卓绝诗艺时,往往习惯于关注其诗歌创作的缘起、师承、流变与拓新,而对他植根干广阔社会生活土壤的别类才情罕有留意。事实上,杜甫固然是盛唐诗坛中博学求变的惨淡经营者,但他一身又兼具诗赋之外的多种才艺和爱好,而这种别类才情的融会贯通,反过来又促成了杜甫诗歌艺术的别开生面和异彩纷呈。诸如杜甫的咏马诗歌极貌穷神,冠绝全唐,缘自诗人的精通骑射、善鉴良马;杜甫的山水田园诗歌以画入诗,诗画交融,缘自诗人的擅长书法、妙识丹青;杜甫咏物诗所涉鸟兽草木种类繁多,意象迭现,获益干诗人的采药、狩猎经验和园艺知识;杜甫的闲适诗从容淡定,意趣天成,缘自诗人的闲布棋局、偶参禅道;至于杜甫的抒怀诗歌抑扬顿挫,声律多变,则缘自诗人的雅爱乐舞、时抚琴笛。杜甫多才多艺的文学潜质,遂使其苦难生涯中的所见、所闻与所历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交融,触笔生辉,从而使得他的诗歌千汇万状,寄托遥深,极大地拓展了唐诗的表现内容并丰富了唐诗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6.
浅议白居易诗中的人格形象栾睿古典文学研究中,常把李白、杜甫、白居易称为“唐代三大诗人”,综观三家的诗歌创作,如果说李白以盛唐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给后人以深刻印象,杜甫以有唐一代的痛苦转折点为背景,写出了一个伟大灵魂中深重的忧患意识的话,那么,白居易的诗...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国里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伟大歌手,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杜诗歌内涵丰厚,成就十分辉煌。从唐代开始,就有人对李杜的诗歌创作和艺术成就作比较研究。本文不打算对历代李杜诗歌研究作全面审视,只想通过对李杜前期诗歌创作的探索去考察他们青年时代的思想旨趣、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揭橥他们文学创作与时代的联系,以及二人在盛唐文化氛围下的成长与奋斗,深化对李杜诗歌的研究。谬误之处,识者匡之。  相似文献   

18.
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段克己、段成己兄弟二人,有"稽亭二段"之称。其二人诗歌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兼具陶渊明的达观心态与杜甫的忧患意识。本文结合二段在金末的人生遭遇和入元后的身份变化,从达与忧两个角度阐释二段诗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杨慎代表着明代中期诗歌的最高成就.基于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卓绝成就,杨慎也认真总结诗歌的创作理论,从而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诗学体系:就本质而言,诗歌是"发诸性情而协于律吕";就诗人而言,"奇才未尝不读书,读书未必皆奇才",诗人必须具备先天的艺术素养,除此之外,还要多读书,多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就技巧而言,诗歌"假喻以达其旨",以"比"、"兴"为主,表达作者蕴涵于心胸的自然真情,以使作品显现风韵之美;就审美而言,诗责"隐而彰",言简意赅,点到即止,含而不露,从而使读者产生"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杜诗研究史上 ,王夫之是位重要的批评家。王夫之继杨慎之后又一次批驳杜诗“诗史”说 ,并且对杜甫人格器量提出质疑 :“杜又有一种门面摊子句 ,往往取惊俗目 ,如‘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 ,装名理为腔彀 ;如‘致君尧舜上 ,力使风俗淳’ ,摆忠孝为局面 :皆此老人品心术学问器量大败阙处。或加以不虞之誉 ,则紫之夺朱 ,其来久矣。”(《唐诗评选》卷二杜甫《漫成》评语 )在《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中有针对杜诗而发的诸多不同流俗之论。但王夫之并没有怀疑杜诗的成就和地位 ,更不是杜诗否定论者。这从《唐诗评选》中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