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当代女作家珍妮弗·伊根的作品《恶棍来访》斩获2011年普利策文学奖,该小说融入丰富的媒介元素,以细腻的笔锋和锐意的形式创新折射出后现代社会文化的变迁。从超文本、多声部和电子媒体叙事三个层面来阐释文本建构的策略,体现出数字化时代下,媒介元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彰显出作者对渐趋逝去的"X一代"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2.
书牍文亦是唐小说"文备众体"之一"体".它进入唐小说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使用完整的书信,另一种是以摘录书信的形式进行小说叙述.书牍文在体制和语体两个层面,影响了唐小说文体的生成:在体制上,书牍文介入唐小说故事的叙述,把小说文体构建成了一个多层面的开放性结构--召唤结构.在语体上,在特定言语环境中使用的书牍文体语言与唐小说中诗歌、骈赋、散文等语言的结合,丰富了唐小说的语言系统,孕育了唐小说的审美生成.  相似文献   

3.
何亮 《社会科学家》2012,(7):119-122
祝文作为一种反映人们对山川神祗祈祷和祝愿的文体,主要在与神仙、鬼怪、精灵等题材相关的唐小说中出现.融入唐小说中的祝文,不仅展现了唐人的审美追求和情感价值取向,而且有引出故事人物出场、刻画故事人物心理的叙事功能,对唐小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香港现代派小说在文本建构和审美取向上与传统小说有诸多不同之处,独特的文本营构和文本形式是人们解读活动中重要的审美依据。由于香港现代派小说并不局限于对西方某一现代主义流派技巧的接纳,某一作品往往带有泛现代主义或偏重于某一现代主义元素,其特征是———召唤元素型文本建构:激发解读的审美再创造;互文元素型文本建构:文意的派生与交相引发;网状元素型文本建构:共时多向的传送信息;感觉元素型文本建构:在内在结构中寻找意蕴。  相似文献   

5.
"视点"问题是叙事学中最核心的问题.以乌斯宾斯基视点理论的四个层面:意识形态评价层面、话语特征描写层面、空间和时间层面及描写的主观性/客观性("心理")层面为理论基础,分析十九世纪俄国小说中的儿童叙事"视点"问题,将儿童叙事中的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的问题加以区分,将形式与内容问题分析相结合,使视点问题不再限于"看"之表层的言说当中,不再囿于"儿童视角"的简单阐述当中,将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艺术技巧、儿童的情趣融入到小说的整体叙事当中,再现出十九世纪俄国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9):96-100
莫言对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宗于情感""情景交融"的叙事内容产生了共鸣,通过叙事技法、情节结构、人物刻画等手段传达出他的志情倾向和某种意旨。莫言积极发掘中国神话中的民族精神,把神话作为寻求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品格的文化之母,从六朝志怪、唐传奇、元曲到明清传奇以及近代新兴的民间传统戏曲,他都积极借鉴与吸收,从中找到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多元叙事结构与视角的融合从人物故事场景、叙事策略到语言形式全方位地塑造了莫言的小说文本,在一个新的层面上突出了"中国叙事传统"的意义,从而确立了莫言小说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特有的批评形式与立论方法,意象批评在明清小说评点文本中的承继与衍化是对传统书画诗文意象化书写的文体拓展与文本深化,其在评点文本中引发的叙事模式的改变对小说评点文本的叙事结构、情节处理、文法特征乃至语言技巧都带来了深远影响。评点文本中的意象化书写多取材于传统画论的审美特征又在小说理论与传统画论之间架构了互文的桥梁,它将明清叙事性作品的互文性导向凸显,其对小说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与成熟所产生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匡凤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6):112-117
小说叙事过程中的空白被称为叙事空白,文学创作中,叙事空白的运用既能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水平,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省略是体现叙事空白比较常用的一种创作方法,指作品中的某些内容被略去不写的文学"空白"现象.文学作品中的省略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省略没有任何文字表达、有些通过省略号来代替、有的则直接告诉读者此处省略多少字或叙述者告诉读者对某个事件和内容不做或无法叙述、有的在文本中留下一个"空白"页或一个黑页.文本中的省略激发了读者对文本中空白的再创造,从而形成对文本的二次叙述.  相似文献   

9.
匡凤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6):112-117
小说叙事过程中的空白被称为叙事空白,文学创作中,叙事空白的运用既能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水平,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省略是体现叙事空白比较常用的一种创作方法,指作品中的某些内容被略去不写的文学"空白"现象.文学作品中的省略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省略没有任何文字表达、有些通过省略号来代替、有的则直接告诉读者此处省略多少字或叙述者告诉读者对某个事件和内容不做或无法叙述、有的在文本中留下一个"空白"页或一个黑页.文本中的省略激发了读者对文本中空白的再创造,从而形成对文本的二次叙述.  相似文献   

10.
阅读沈从文的小说会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且不说那浓得化不开的风土人情,单是那些绰约多姿的故事就足以引人入胜。小说是一门比试叙事才能高低的艺术。古今中外关于小说的阐释可谓五花.八门,可是谁能避一开叙事而谈小说呢?就沈从文而言,他对叙事手法的兴趣决不亚于对“蕴藏的热情”与“隐伏的悲痛”的追求①。“文体家”、“玩手法”之类的说法虽不乏贬义,却从另一角度道出沈从文小说的特点。早在青岛大学任教期间,沈从文就“不断变换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用不同方法处理文字组织故事,进行不同的试探”②。他曾潜心研究六朝志怪、唐…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叙事视角艺术及其叙事文体的独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传奇叙事文体的独立与其极富灵性的视角操作艺术存在密切关系。传奇作者们通过采取全知叙事框架下的局部限知叙述、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限知叙述、以及多视角的交叉与转换等叙事谋略,使传奇文本在叙事话语、叙事结构及叙事的时间、节奏等方面都超越了母体史传,发育成独具小说审美品格的叙事文体。唐传奇叙事艺术成就的获得,既吸纳了中国传统叙事艺术如史传、六朝志怪的营养,也借鉴了国外叙事艺术,如印度的佛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王蒙的新作《闷与狂》采用了"反小说"的写法,由此导致了读者对作品文体认知的困难,呈现出一种文体上的"朦胧"。同时,作品也将王蒙式叙事语言推向了极致,陷入一种修辞上的狂欢。这种带有强烈实验色彩的文本是立足于未来的,其探索精神值得肯定,在当下则可能造成一种接受障碍。  相似文献   

13.
伏漫戈 《理论界》2020,(4):95-102
明代话本小说"文备众体",书信是其中一种重要文体。小说叙及的书信有家书、情书、友人书信、密信、特殊书信,这些书信蕴涵丰富文化信息,具有鲜明时代性。小说中的书信多数是作者精心为人物所设计,长于叙事与抒情,弥补了中国书信文学的缺憾。书信的格式、文体、风格,灵活多样。书信是重要的情节单元,承担着推动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强化作品主题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4.
林晓娜 《理论界》2010,(12):179-180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封禅文体",且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但至今鲜有学人对此进行探讨。本文主要研究封禅文体的演变轨迹,发现封禅文体最初泛指内容涉及封禅的文章,与其他文体有所交叉。唐以后则演变为"封禅"或"符命",从属于诏、表、奏、启等文体。有学者认为唐以前的封禅文已形成范式,笔者经过细读作品,发现唐代文士通过学习司马相如的《封禅文》,最终才建立起封禅文的范式。唐代封禅文在遵守范式之外,又有所新变。  相似文献   

15.
加世纪30年代,对政治文化影响下小说文体进行"形象化"矫正的追求,使中国现代小说开始重视并发展以"展示"为特征的叙事手法,推动中国现代小说情节发展方式由"概述"到"场景",叙事风格从"热"到"冷"的转变,并由此玉成了新的小说亚文体,促进了短篇小说文体的成熟.从文体矫正的角度对中国现代小说在加世纪30年代的叙事模式转变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现代文学文体形式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因素,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晚清以来的弹词研究--兼论清代女作家弹词的文体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文学理论把弹词看做“旧小说”之一体 ,强调弹词的社会作用以及它与妇女的关系。“五四”以来俗文学家在弹词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 ,但在文体定位上仍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至今未能解决。本文从书面文学、写作手法以及读者期待这三方面把清代女作家创作的弹词与弹词原始体 (或演唱体 )区分开来。女作家弹词是清代闺秀才女以韵文文体虚构想象故事的长篇叙事作品 ,可用“弹词小说”或“韵文体小说”指涉这一文类 ,应视为清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特殊体裁。又因为它是中国惟一以女性为主体(具备创作文本和阅读受众两个层面 )的独特叙事文体 ,所以这类文本具备了小说史与女性文学的双重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体互参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习见现象,中国古代小说从唐传奇开始便不断地融合史传、诗歌、辞赋等诸多文体,从而形成了"文备众体"的民族特色。骈文与小说相互渗透,便形成了一种以对偶句式为主、注重用典、藻饰、声律的文言小说类型,即骈体小说。中国古代骈体小说情致婉约、摇曳生姿、气韵曼妙;与散体文言小说相比,骈体小说在景致描写上也尽显神韵,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然而,骈体小说在叙事上却存在先天劣势,它们注重铺排场景和抒发情志,以求延缓或中断读者的阅读进程,使其流连于骈体所营造的审美共时性空间之中。所以,在对中国古代骈体小说进行规范衡量与价值判断时,应充分认知该文体的审美特征与叙事风格,唯此才能推动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研究与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叙事文体的角度,通过对劳伦斯小说文本的分析,尝试以一种新的视角和准确性,阐明劳伦斯小说叙事文本中存在的变异,即劳伦斯叙事文体中的圣诗。论文也表明,由于圣诗所发挥的隐喻性作用,人们才得以理解劳伦斯作品中那难以言述的可称之为未知世界的原始之境,而这些恰好构成了劳伦斯作品的核心意蕴。  相似文献   

19.
“章法”是明清小说评点家从传统“小学”引进的结构概念。起结章法属于古注语的篇法 ,表现小说叙事的层次特点 :遥对章法近似古汉语的对比修辞 ,表现了章法的层面 ,构成叙事的情节和话语关系 ;板定章法指明清小说中一些特有的语言表述形式和描写技巧 ,形成小说的程式化叙事。章法概念与字法、句法统一在文本的叙事结构中 ,形成了文本叙事的语言表述层次 ,又与建筑概念和戏曲概念共同建构出小说叙事的时空结构。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和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中存在一批用同一本事进行敷衍的作品。而元杂剧和三言二拍在叙述者、事件情节的处理、故事中的配角和叙事语言等叙事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称之为"同质异构"。通过对相同本事在不同文艺形式下的具体表现形态的分析,能了解到二者各自在叙事上的差异,更好地明了不同文体的叙事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