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卫·哈维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及其生产"始终是大卫·哈维关注的核心问题,作为当代西方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哈维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空间探索传统,将空间问题作为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方面,并尝试将空间作为一个积极的因素纳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和阐述框架之中,这个逻辑主线贯穿于哈唯关于"空间与资本积累"、"不平衡地理发展"、"时空压缩与弹性积累"的理论分析中。哈维的分析视角是多维的,其研究领域涉及当代社会的各种空间形态,从"全球化"到"日常生活"、从"资本积累的全球经济空间"到"后现代的文化空间",而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哈维空间分析的方法论基础。在各种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话语强势中,哈维开辟了一条新的空间批评话语,提供了一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化有益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耿波  李东瑶 《社会科学》2013,(4):178-186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观念是一种时间美学的建构,时间美学因为忽视了"时间"与"生产"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而导致了政治上的迷误。"生产"神话的终结引导马克思主义进入到都市空间时代。在都市空间中,发生着从时间美学向都市空间美学的嬗变,都市空间美学以同时包含主动—被动内涵的个体为审美主体,与"他者"共在游戏,同时包含着政治否定和个性解放两个方面的审美意蕴,是对康德美学在都市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佳 《东岳论丛》2022,(1):128-135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学者聚焦于城市空间生产和现代性危机的内在关系,展开了对现代性的空间批判.他们指出,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和空间规划导致了空间生产的同质化、空间结构的碎片化、空间功能的消费主义倾向以及强烈的"时空压缩"体验,使现代性的悖论和矛盾在城市空间集中爆发.针对都市生存困境,列斐伏尔从技术官僚体制、哈维及卡斯特尔从城市空间生产的内在矛盾、索亚从空间正义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其实质和根源,并积极探寻拯救现代性危机的都市革命道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对我国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重建和书写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思想具有"哲学"、"人学"、"政治经济学"三条线索。在哲学线索上,马克思反对精神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对时间与空间内在联系的割裂,力图构建起调和自由与必然、物质与意识、空间与时间关系的总体性时空观;在人学线索上,马克思从人的存在状态问题切入,通过对人的感性、理性认识关系与人类学地缘因素的分析,肯定了空间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重要意义;在政治经济学线索上,马克思经由对"城市空间"、"空间正义"、"生产空间"等问题的探讨,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空间的价值作用,批判了资本主义试图"用时间消灭空间"的时空割裂。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的三条线索相互补充,使得空间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地位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5.
列斐伏尔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正是他提出了严格意义上的"空间生产"的口号.列斐伏尔由日常生活理论研究走向空间研究,是由当代都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所决定的.列斐伏尔指出,空间实际上是具有政治性的,而不是中性的,空间成为了资本主义的控制工具.列斐伏尔试图从空间研究中找到一条解放之路,并最终走向了自己的空间生产的思想之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是近十余年来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理论进展。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缘起,以及对其经典代表理论:空间生产理论、空间集体消费理论、空间不平衡发展理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方法论进行了清晰梳理和系统归纳,并在此基础上与目前西方主流的新古典空间经济学进行比较辨析。最后,从空间集体消费冲突、空间生产同质化、空间产品分配两极分化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对中国具有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语境中,"地理学想象"和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之上的"空间生产的知识"或"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既是这一转向得以形成的重要力量,又是这一转向形成的最重要成果。它们的目标是建立摆脱欧洲中心主义束缚的空间生产的知识,并由此推动替代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地方实践,从而为全新的文明打开可能性空间。"中国梦"便是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具有这一意义的地理学想象和地方实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采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打破了新经济地理学视空间为绝对容器的传统观念,赋予空间以主体的地位,从而有力地阐释了后现代社会中空间景观的变化与异化.本文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研究主题归结为空间生产、集体消费、弹性积累以及不平衡发展,深入分析探讨了它们的内在作用机理,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在空间维度上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9.
空间美学绝非仅限于审美和文艺领域的知识资源,更是与广泛的社会学、政治学、意识形态等理论进行融合,成为独特的"美学意识形态",能够有效地参与文化反思和资本主义技术批判活动.现代空间本体的确立与马克思主义空间哲学息息相关,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资本空间的理论发掘,到新马克思主义对主体异化生存状况的批判,都凸显出浓厚的空间批判特...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生产批判伦理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生产及其道德形态的批判、审思中出场的,彰显了马克思等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生产现象及其伦理意识本然形态的探索,对其实然形态的解构和对其应然形态的建构,进而集结成三大伦理形态:在意识现象形态方面,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提出了实践的空间生产意识形态批判伦理;在经济现象形态方面,通过批判空间生产中资本运作过程,提出了商品批判伦理;在社会现象形态方面,通过批判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创立了唯物的社会空间批判伦理.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生产批判伦理在当代再次出场,并进而形成了三种出场样态:空间生产过程批判、景观生产机制批判、消费—符号生产模式批判.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术界发生空间研究转向以来,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已经经历了理论开拓、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城市社会来临的背景下,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具有了新的理论意义。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新马克主义空间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场域",其空间重组与再造是资本积累和空间权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事实上,空间生产作为中国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同样也充斥着资本的逻辑和权力的力量,这种力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城乡空间分异、乡村日常生活秩序解构和"城—乡"社区空间与身份认同的迷失。因此,如何重构渐渐趋式微的"熟人社会",以及如何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变应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关照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批判社会理论"空间转向"演进的脉络中,正义概念日益从一种价值和道德判断走向一种政治正义。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正义的双向流动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隐到显的过程,诞生了诸如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空间政治学、城市权和空间正义联盟这样积极的中层理论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正义之思,不是简单地"回到马克思"或者直接挪用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思想资源,而是需要在西方理论与本土现实之间做一种"嫁接"和创新,回应现实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空间矛盾和问题,唯有如此,本土化的历史唯物主义空间正义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3.
正主持人语: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文化研究"思潮的扩散和渗透,空间尤其都市空间研究广受西方学界关注,在跨学科领域形成了所谓的"空间转向"。这一研究自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马克思主义基调和批判理论的特色,本雅明、列斐伏尔和福柯为其贡献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全球化、现代性/后现代性进程和消费主义则为其框定了基本的问题语境,其所涉猎的议题,从空间再现到空间生产,从空间与身体规训到空间与社会治理,从商品和景观拜物教的空间部署到阶级、种族和性别  相似文献   

14.
正编者按:空间理论是进几十年来哲学研究领域持续探讨的热点议题之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明确地建构起系统的空间理论,但已显露出了"实践的空间"等思想。20世纪以来,随着阿尔都塞、列斐伏尔、福柯、哈维等人,对空间问题的哲学探涉与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扭转了传统社会理论中以时间支配空间的倾向,在以时间性向空间性转向的"空间中心论"思想的展开中,逐渐阐释了空间在社会生产、公共生活、权力运  相似文献   

15.
既然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就不可能具有主观性、意识性,也不可能是精神的存在方式。先在的、外在于人类实践的自然空间不可能是人创造的。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事物的原有空间形式,新的空间形式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但我们不能创造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因而,我们也不能创造空间本身,只能创造具体事物的空间形式。社会存在是物质的高级存在方式,社会存在的空间形式可以称之为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不表示这种空间具有社会性。社会存在包含着自然存在,不是自然存在的存在是非存在。社会空间实际上是社会存在的自然物质基础具有的空间形式。空间是物质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社会空间"不具有社会性。空间的生产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不能用"空间生产"的概念代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概念,应当从生产方式来理解人类历史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空间上的扩张、争夺。  相似文献   

16.
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空间与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在当代中国被再次提出来,有其强烈的现实指向性与理论针对性,其直接的原因是为了回击五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主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空间.从"对话"、"问题"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是立足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过程与"在场"状态.马克思主义中固化的实质是解决"民生问题",这一问题是我们检验一切马克思主义理论构造的最终原则与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7.
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在理论逻辑上,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地肯定空间能够"生产"。空间并不因其是生产出来的就必然具有社会性,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空间生产及其结果即空间产品必然具有社会的性质。空间生产的过程不仅是空间产品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再造过程。空间生产概念并不排斥物质生产概念,它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基于物质生产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分析。空间生产范式揭示并凸显了社会历史发展在空间维度上所具有的丰富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建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出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数学、物理学有关场的知识的概括,以证明场的本质应当是空间.具体列举了用"标量"、"矢量"、"场域"等场论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与"空间"相关的概念,说明场是与空间紧密联系的.同时列举了解决场的具体问题的例证,说明在其前提和结论中都离不开与空间的关联.场论丰富的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空间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空间理论需要关注并吸取具体科学中有关空间问题的这些知识.  相似文献   

19.
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批判社会理论对马克思"空间缺失"问题的批判和质疑,应当立足于《资本论》这一最经典的文本,深入挖掘和阐释马克思丰富的空间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出了"劳动"、"资本"和"时间"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双重空间"本质:劳动是"价值增殖过程"与"协作生产"的空间,资本是"资本的文明面"与"个人受抽象统治"的空间,时间是"工作日的缩短"与"人类发展"的空间。在此意义上,《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最终追求的就是以"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取代"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建构一个"自由王国"的"希望空间"。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当代出现了新的转向,对空间与生态问题的关注成为重要主题。表面看来,这种转向似乎是散乱无关联的,实则不然。自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至今,"如何克服物化"一直是其主题之一,然而,在消费社会中,"物化"不仅仍然是我们无法克服的存在困境,且愈加严重。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转向解释了物化在当代更为深刻的现实原因,回答了资本主义延续至今仍然势头未减的历史之问,而生态社会主义的提出则试图为我们找到可能的拯救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