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百年来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整合的自觉选择.因此,根据文化传播的特殊规律,既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时性结构中考察其时代发生的客观规律性,又要在马克思主义形态的共时性结构中追问其民族生成的内在必然性,同时还要探究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的现实可能性.面对当代世界文明和各种文化的相互融汇,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经历了深刻而全面的哲学运动,创造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和不同的哲学形态,一方面使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在19世纪没有充分发展的内容全部展示了出来,另一方面又结合20世纪的世界历史变革,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些连续不断的哲学创造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地位,要求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的对象加以研究.为了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首先必须确定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进而研究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争以及由此而决定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格局和整体风貌,并在此基础上,用文化哲学的研究范式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两种文化精神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文化精神价值的关联。这种文化精神就体现在对一种更高的公平和更合理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一种对平等世界的价值诉求和渴望,其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中被表述为"大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体现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关联的存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篇章,推动和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文化力”或“文化国力”的概念 ,但历来十分重视文化的力量和作用 ,把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力。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国力思想 ,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从战略高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6.
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证明,只有文化精神相通的民族文化之间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民族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学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都涵蕴着和谐文化精神;和谐文化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成功结合的纽带。  相似文献   

7.
闫晓英 《理论界》2006,4(12):14-15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积累的基本经验之一,它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培育了新的文化精神,确定了新的文化价值取向,对社会主义文化变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坚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念。  相似文献   

8.
论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衣俊卿 《北方论丛》2001,46(1):4-10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普通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样法,它往往以文化模式的方式而存在。文化哲学所探讨的是在较大尺度上在特定地域、特定时代、特定民族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在共时态视野中,主要有民族心理意义上的文化模式和文明形态意义上的文化模式;而在历时态视野中,人类历史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的自然主义文化模式、农业文明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批判现代工业文明时,正需求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的出现。主导性文化模式在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构成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的内在机理;在深层次上标志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各国文化的交融与冲突有效地促进了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业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传播的重要目标和指南。以文化全球化这一全新的视野出发,从文化协同论和文化冲突论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家荣  杨大鹏 《兰州学刊》2009,(Z1):206-209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回归的基础上重建,在改革开放中创新发展,又通过加强与改进不断推进到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良好的基点上获得了新飞跃、新发展,并不断开拓新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现代性的研究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凸显多元性与众声喧哗的特征。"多元性"指西马关注了文明、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等多个对象,既历时地拷问它们对现代性的功过,也共时地评判它们的作用。"众声喧哗"指西马家族中争论声不绝于耳,如关于大众文化的积极性与消极性的争辩。不过,他们争论的目的是为了给予人们以幸福,并期望在共同体中实现这些幸福。  相似文献   

12.
王尔勃 《社会科学》2006,2(1):164-171
“文化”、“民族”等语汇的多义性和多向性,往往使得文化批判或民族主义成为左中右各派力量操控利用的权力话语。在实际运用中它们往往变成充满歧误、悖谬的场域。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的出色描述使我们深感此中的吊诡意味。当代种族、宗教、文化冲突愈演愈烈,后殖民主义、文化多元主义等理论盛行一时映射出现实的深切渴求。广西自古以来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态势由此便突显出现代意味:壮族文化的“重生”、“崇智”、“广纳”的文化根性能否为深陷文化冲突而不能自拔的人们提供某种方剂或示范?在文化边际地带常常形成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态势是否表明其间存在某种类似生态学的“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机制”?这些问题的解答不能仅仅依赖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身份视角或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文化多元观念。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展望,在衡量民族文化上常常彼此对峙的进化论尺度和形态论尺度都应该被一种更深刻的具有历史意味的哲学人类学尺度所统摄。马克思从“自然人化”出发指明了这种尺度的根基,列宁的“一个民族两种民族文化”的经典论断是对这种尺度的现实运用。只有从人的现实解放这一根本立足点出发,我们才有可能从这种理论的迷团和现实的荆棘中开辟出真正的坦途。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通过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论述,探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问题。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意识形态中必须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化在未来的文化格局中必须居主体地位,而马克思主义又通过中国现代化的实践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事物,它具有许多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特点,但由于网络文化在短短的数年问,给人们的生活及思维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在表现出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作用,因此,遭到一部分人的抵制.本文在辨析了一些网络文化冲突观点之后,提出了网络文化的全面发展的建议,并呼吁人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原则的前提下,使网络文化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环境、目标、管理、方法提出新挑战.加强网络文化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重塑理论教育主题、重构理论教育目标、优化理论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理论教育方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确处理全球化和民族化、主导性和多样化、虚拟和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文化哲学沉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讨论逐步深化,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本文认为,从文化哲学入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文化哲学范式下加以把握,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现代西方先进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任务定位在西方先进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进而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化上,则可以克服以往在这个问题上简单化和急于求成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英国伯明翰学派而闻名的文化研究,实际上源起于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传统,并一直伴随着这一传统的发展而得以推展,在当代呈现出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转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对从现代性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美学关注不够.现代化进程在文明正值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负值效应.这一双向逆反的趋势,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认同历史现代性,因为它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确立人的实践主体性、促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形成文艺学科的审美独立等;同时,他们也对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如人文精神失落、人的异化、自然生态失衡、唯科学主义思潮等,提出质疑与批判.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危机,马克思、恩格斯寻求各种解决途径,在美学方面,他们肯定善恶相生推进历史,重视审美、文化这一特殊的批判、重构的力量,标举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融和统一为终极的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易莉 《南方论刊》2020,(12):72-7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还得益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阎树群 《人文杂志》2007,1(1):51-59
马克思主义关于学风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应取的科学态度的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形成和丰富着他们关于学风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都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弘扬优良学风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从而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