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唐一代西北地区地缘政治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黄巢被镇压以来,政治重心向东转移,西北地缘政治地位开始下降,而不是通常认为始于唐朝的灭亡.在五代十国时期,西北地区在屏障中原,维持中西贸易,联系西北诸族,保持册封体系以及提供大量战马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历史时期西北地区仍然具有较重要的地缘意义.本文还探讨了导致中国政治重心由西向东转移的主要因为.  相似文献   

2.
国家安全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地缘政治争夺为国家安全服务,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自近代以来,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每一次转变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东北亚地区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应坚持和平合作发展的道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近代世界的形成,近代政治思想世界也经历了一次深刻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科学理性主义政治学成为近代政治思想世界的主流.但科学理性主义政治学在给近代政治文明带来飞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政治中的乌托邦运动.  相似文献   

4.
能源帝国:化石燃料与1580年以来的地缘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石燃料对大国的兴衰和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泥炭与荷兰、煤炭和英国以及石油和美国三个案例的分析,从横向上展示了能源与经济和军事发展以及领土扩张的复杂关系,从纵向上揭示了能源与霸权更替的关系.这为我们理解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分析中国在近代初期的落伍和现在的崛起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南半岛地缘政治发展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中南半岛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大国相继退出中南半岛地缘政治的争夺,中南半岛的地缘政治出现了碎片化和隐蔽化.地缘政治的碎片化、隐蔽化和地缘经济的贫困化导致地缘政治的脆弱化,这种现象导致中南半岛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重要演讲中,将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网络称为"万里茶道",并将其与当今的中俄输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作为近代中国茶文化向世界传播的历史见证,经历了清初、中期的兴盛到清末民初的衰败,万里茶道在地缘政治关系、跨界民族文化融通、文化遗产创新方面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及中蒙俄经济走廊高质量建设中,更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开发与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车辚 《学术探索》2007,(1):114-118
清末民初的云南地缘政治形态包括地缘政治环境、行为、中心、心理、思想和格局等若干方面。中法战争是云南地缘政治形态变迁的转折点,英法两国的地缘政治角逐是近代云南地缘政治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从1884年起,云南作为中国地缘战略区,其地缘政治地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地缘政治学说从19世纪末至本世纪40年代(二战前)盛极一时,二战后的二三十年里却被人们封存入册,因为地缘政治曾与德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纠缠在一起———在人们心目中,地缘政治是替侵略战争辩护的“伪科学”。地缘政治在我国学术界少有人研究,原因亦然。随着世界政治格局进入后冷战时期,尤其在东欧剧变、海湾战争、苏联解体、波黑战争、北约东扩等一连串国际大事件发生后,地缘政治由沉寂变得“火爆”起来,成为各国政府要员讲话和报刊杂志频频出现的时髦字眼,政治家、战略家以至社会公众对地缘政治的深切…  相似文献   

9.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缘政治理论开始出台,其内容从“动态边界”说、“生存空间论”、“海权说”、“陆权说”逐渐发展为“边缘地带论”等。自地缘政治学产生以来,它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对外政策。由于朝鲜半岛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属性.自近代以来,一直是大国势力角逐之场所。  相似文献   

10.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它们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美苏冷战来自19世纪期间开始、并且愈益加速的国际权势分布的极化趋势,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争的美苏关系史。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冷战史的需要阐释的基本问题在于冷战的起源、冷战的地缘政治特征和强烈意识形态性质、美苏军备竞赛、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冷战的全球化、冷战紧张程度的起伏变化、冷战终结和苏联瓦解的基本原因以及冷战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岳小颖 《理论界》2008,(7):218-220
地缘政治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方面。各国制定的生存与发展战略中无不蕴含着对地缘的思考。本文首先从地缘政治概念入手,对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海、陆、空、太空地缘扩张的现实,阐述了地缘政治思想理论如何指导国家行为,进而使美国在新世纪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了有利的制高点。这对21世纪的中国有理论和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地缘政治的"对抗性"思维源自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基本逻辑.尽管地缘政治的对抗性在核武器产生后出现了以避免核战争为底线的妥协,在国际社会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时代呈现出相对弱化的趋势,但由于世界权力的两极分化和相互依赖中不平衡现象的日益严重,地缘政治的"对抗性"思维仍然普遍存在,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释21世纪复合地缘经济学产生的原因及结果。首先,本文发现地缘经济学上的竞争向地缘政治学上的转换是复合地缘经济学的特征。其次,详细阐明了世界经济的网络化及战略竞争是促进21世纪复合地缘经济学产生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因21世纪复合地缘经济学兴起而引起的经济方略的变化进行了诠释。充分利用在世界经济网络里所处的位置因素,寻求一种新型经济方略,是复合地缘经济学的特征。目前广泛使用的“网络制裁”“聪明制裁”“针对性制裁”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美国拜登政府为了应对供应链重组,正在寻求重新外包、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方式,反映了作为一种战略竞争手段的供应链地缘经济学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际政治研究中最常见的理论之--地缘政治理论,自其诞生之日起,先后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以及"空权论",并为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在大国崛起中扮演了承担设计国家战略的使命.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但加剧了国家利益的争夺.而且拓展了国家安全的领域.尤其是制天权与制信息权既成为各大国关注与争夺的焦点,又是地缘政治理论今后研究的新领域.回顾并展望地缘政治理论的昨天的演变、今天的现状、明天的趋势,对于维护国家的主权,掌握中国的空间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人的国际政治词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从使用华夷词汇解释世界向用近代国际政治术语分析世界的转变。近代国人国际政治词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中国人外交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国际地缘政治环境趋于严峻:单极格局的衰落催生出新的国际格局,国际新秩序正在形成,全球权力重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世界格局动荡改变了东亚地缘政治环境,东亚的地缘政治环境面临着三大困境,即"大国困境"、"邻国困境"和"同盟国困境"。东亚安全困境的出路在于如何将过去的"适者生存"的竞争模式转向冲突较少、更加睿智、更加合作的"智者生存"的合作模式。兼顾区域各国的不同立场、汇合区域各国的各方利益、尊重各国不同的历史与发展道路、广泛地包容不同的政治和文化理念,开辟东亚新的地区治理结构,也许是"21世纪超越狭隘的‘发展’观念的‘和谐主义’的一种平衡境界"。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近代世界的形成,近代政治思想世界也经历了一次深刻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科学理性主义政治学成为近代政治思想世界的主流。但科学理性主义政治学在给近代政治文明带来飞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政治中的乌托邦运动。  相似文献   

18.
南海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关键的地缘空间节点。南海地缘政治格局构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为应对南海地缘政治格局新态势,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应构建以应对南海危机为主要内容的"组合拳"式的地缘战略体系:把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为首选;把同相关国家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家关系作为关键;把增强南海地区海空军事实力作为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亚地区是冷战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独立地缘政治空间,其地缘战略重要价值与日俱增,引得世界各大力量竞相“角逐”。中美两国在中亚有着一定的共同战略利益,也存在许多利益分歧、竞争,甚至是冲突。中国实现和拓展在中亚的安全利益,最根本的是要立足于搞好西北地区建设,以上海合作组织机制为平台积极参与中亚事务,扩大地区影响,平衡中亚各方利益,推动深化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20.
地缘政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研究世界或区域的地缘政治关系。除了通过对某个或某些地缘因子进行专项研究外,往往需要对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地缘政治关系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考察,现有的地缘政治学相关概念不支持这种整体研究,因此需要建立能够用于整体考察地缘政治关系的新概念。本文参考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概念,构建地缘政治形态概念,并以此推导出整体考察地缘政治关系的基本方法,作为地缘政治学方法论创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