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年马克思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理想与现实的哲学思考立足于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之上 ,以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建构自己的理论 ,实现从逻辑本体到实践本体的革命性转换 ,树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哲学在当代重新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人们的注意点往往随着自己的不同理论旨向而各不相同.本文试图指出,完整地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智慧应当是把他视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思考政治,包括政治中的善的追求,尤其是政治中的恶的平抑.这主要是通过从亚里士多德如何以其分配正义理论处理公民党争和领导人僭主化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由于亚里士多德的理想主义的一面已经被当代西方共同体主义突出地强调,本文将偏向于他的现实主义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徐讦一生笔耕不辍,创作颇丰.他的小说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就已声誉斐然,然而今天的大陆读者却很少能读到他的作品.这是令人深感遗憾的事.文章从分析徐(訏)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个性气质入手.进而阐述这种个性气质对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及表现. 相似文献
4.
陈梦薇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2-104
《论语》塑造的"君子"型理想人格,彰显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当下复杂的时代环境中,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经典所蕴含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1941年创办的<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是一份在战时及战后的中国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同人刊物.在时代的大变局中,这一学人群更看重思想的载体--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所起的作用,他们欲以学术的力量引导政治.这一理想主义的祈求在遇到现实政治问题时,因为学人身份的转换,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张其昀、陈之迈与钱穆对于五权宪法的不同阐释,可彰显其身份转变所带来的相应变化.理想与现实之间从来相隔甚远,学人一旦介入政治,也就侧身于权力的网络中,由此带来的种种影响亦不在其掌控之内. 相似文献
6.
善政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重要范畴,介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其经济社会前提是私有公用的财产制度与中产阶级主导的社会结构,其制度安排是法治之上的混合政体,其人文基础是城邦主导的德性教育.亚里士多德的善政理论,为现代政治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西方传统政治哲学以二元对立的理论方式探讨政治理想与现实生活,这造成了追求正义的政治理想只是在思想世界中构建,而不能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的理论困境。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立足于"实践"之上,破解了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这一理论难题,它提出通过改变社会现实来实现政治理想。政治理想的价值诉求是"正义","正义"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的正义论立足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论证了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根本差别,提出实质正义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建立自由人共同体才能实现。从社会体制本身寻求实质正义的可行性道路,体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对以往政治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善政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重要范畴,介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其经济社会前提是私有公用的财产制度与中产阶级主导的社会结构,其制度安排是法治之上的混合政体,其人文基础是城邦主导的德性教育。亚里士多德的善政理论,为现代政治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辩证法是为解决人与外部世界之间所特有的为我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矛盾而提出的一种哲学理论.这种为我关系的客观表现即实践关系.这是辩证法的客观基础.实践表明人的存在是一种二重化的存在.人们只能生活在现实中,却天天在为理想奋斗.理想之所以叫理想,是永远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但是它却是鼓舞人们不断前进的价值导向;现实之所以叫现实,是永远不可能成为理想的,但是它却能不断给人们新的希望.辩证法的本质,就在于探求实存与价值的统一.实存即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价值则指人性的尊严和自由. 相似文献
10.
11.
李影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3
回望历史,放眼未来,共产主义是闪耀着真理光辉的理想目标。从现实维度出发,共产主义是美好的,它是当今人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共产主义是科学的,它是今天人们经过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实现的社会;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分阶段的,它是由无数个"当今"阶段性目标组成的。共产主义与当下的"中国梦",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渐次递进。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一定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而稳步地向共产主义迈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不是纯粹的"思辨",而是具有立足于现实的实践性品格.它所构建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绝对理想"的颠覆与超越,从而彰显出马克思社会理想理论的变革实质.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以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的双重维度为精神旨归,以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双重品格为理论特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社会理想理论的当代构建,在此构建中要重新审视并构建理想人格与理想信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萨托利对民主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以及民主理论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他认为割裂民主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会导致过分简单化、过分现实主义和至善论的错误。在民主问题上,既要注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别,又要有效地调适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之一,也是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争议点,就是马克思有没有政治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据轴枢地位,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就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下阐发价值和规范性问题,而这又取决于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质的准确判断与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一种只关注事实、没有任何价值取向的实证理论,毋宁说,正像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所阐释的,乃是一种将事实与价值融合为一的总体性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理论特质来看,马克思有政治哲学的基本事实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但其政治哲学不是先验主义的,而是现实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育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理想,从应然状态上来讲,应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者的有机统一。现实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又充满了矛盾,其主要原因在于:重科研轻教学的办学观念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回归育人为本的办学重心,扎实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育人全过程是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从理想性到现实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之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始于世纪之交。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主要致力于理想社会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到主要依据现实生活的现实性政治哲学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关于政治哲学一般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和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兴起原因的阐释;第二个层面是关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之发展趋向的研究,如关于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等问题的研究;第三个层面则是基于中国经验对于政治哲学中重要问题的研究,如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研究,关于政治哲学中理想性维度与现实性维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虽然有待深化,但已展现出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体系的前景来。 相似文献
18.
张江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2)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地缘政治属于现实政治之范畴.地缘政治对现实政治具有客观功用和主观效用.其客观功用表现在价值的中立性和实用性上;主观效用较为复杂,既体现在正面和负面的判断中,又反映在不等性和不可测性的操作中;现实政治对地缘政治的运用无有穷尽,内政需要、利益权衡、实力对比和安全心理反应等构成其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19.
20.
马克思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资本批判理论的层面重提马克思政治哲学,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则从入的自由发展角度汲取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意蕴,由是观之,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意义在于其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深远的人文意境仍然"在场".在当今时代,回答社会发展的问题域,仍然需要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视域、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在这个意义上,与时俱进的马克思政治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代社会的实践视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