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总观陶渊明的诗文与郭象的<庄子注>,不难看出,"性分"、"生死"、"穷达"是他们积极探索的课题.但由于二人的出身背景、人生目标、所事学科不同,因而对此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具体来说,郭象倡导的是等级之性,而陶渊明标举的则是本然之性;郭象对生死的超越是智慧的,而陶渊明的超越则是诗性的、心灵的;郭象根本否认穷达的存在,而陶渊明对穷达则是齐一的、冥同的、不计的. 相似文献
5.
郭象依“性”建立起一个完整体系,可以称之顺性论,并通过顺性独化、顺性逍遥、顺性无为和顺性即圣四方面加以展开。顺性独化,即万事万物,包括自然、社会及人都是本于性而独化的。万物顺性自足而相齐,进而顺性自足而达到自由逍遥。顺性无为,即无心以顺有,因循顺性。应用于社会政治生活中,就是要求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天下的大治在于民各得其性。顺性即圣,建立新“内圣外王”;圣人是肯定现实、应世的,是游外以弘内,内外相冥的。 相似文献
6.
7.
郭象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象的政治哲学意在融合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其内在逻辑是:以援道入儒的理论形式化解政治世界的信仰危机,希望在哲学与政治之间保持一种健康的张力性关系,进而以一种理性清醒的方式妥善处理现实政治生活的缺陷,最终达到美好的生活愿望。通过郭象的努力,才真正使得道家的无为政治有了在现实社会中具体化、实践化的可能,同时道家思想也在魏晋时期产生了某种自我发展和调整。 相似文献
8.
郭象认为,在没有人为作用条件下,每个事物的本性都会自然实现,世界将会和谐完美。《文心雕龙》中频繁出现"自然"概念,也正是强调要按文章(文学)的自然本性来认识文章(文学)、来从事创作。在刘勰看来,无论是自然界的事物,还是人类社会的事物,都有其自然本性,人们只要任其本性之自然发展,不做违反事物自性的(即人为的)事情,事物就能达到完美的境地。刘勰的自然概念深受郭象的自然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11.
支遁对郭象“逍遥义”的批评与承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联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支遁对郭象逍遥义的批评包括两个方面:从玄学内部看,他抓住并利用郭象言性却不严格界定内涵的理论缺陷,颠覆了其适性说的立论逻辑;从佛教立场出发,支遁认为,以践行现世伦职为实质的适性并不能使人当下逍遥,更不能使人获得解脱,惟有破除二执,方可达于涅槃彼岸。支遁的批评虽颇具颠覆性,但同时他对郭义所涵括的分、有待、无待、冥等重要范畴和观念亦深有承继。 相似文献
12.
13.
《中州学刊》2016,(5)
郭象哲学对汉代元气论与王弼"无"之本体论的转换,不但消解了万物外在的生成根据,而且宣告了一种新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诞生。万物个性之"有"无所归因的自然自在,揭示的是生命初始状态的偶在性与独一无二性。万物任性而动的自动机制,彰显的是生命生存模式的率性自由与独立自足。万物适性逍遥与独化于玄冥之境,呈现的是生命境界的个体自得与并存和谐。郭象哲学的个体生命意识不但可视为对晋人个体生命风度的理论概括,其所开拓出的"个体间"关系亦可视为中国文化上的一种新型"群己"关系。不过,郭象侧重把生命意识奠基于个体的自发、自动本性而非自觉、能动心性,导致的是生命精神超越维度的欠缺。同时,在一个玄冥关系已然破碎的现实社会,郭象倡言的生命和谐之境也只能是一种梦想。 相似文献
14.
牛海芳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97-98
郭象是魏晋玄学时期的重要哲学家.他提出了"适性"而为的理论,他认为事物是"自生"的,每个事物的"性分"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每个事物只能顺自己的"性分"而为,而且也只用"适性"而为.郭象的"适性"而为思想中有很浓的万物一体境界,体现了万物相通相融,体现了事物间的一种共通感、一种责任、一种尊重和一种平等.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三种形态。道是道家心性论的理论基础,由道而性、而心,是道家心性论的具体展开。命论与生死论,是道家心性论的外在延伸。致虚守静是道家修养论的主旨。自然、自在而自由,和谐、和睦而和适,是道家心性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7.
18.
19.
衡阳本土作家郭林春深受衡岳文化的影响,其文学创作深深地打上了衡岳文化的烙印。郭林春创作中有着大量“衡岳文化意象”;勇于担当成为其固有的文学价值取向;兼具衡山湘水的沉实厚重和清新灵巧,铸就了郭林春文学创作刚柔并济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