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塞音是所有语言都共有的辅音。然而,在不同的语言中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清浊(voicing)、是否送气(aspiration)以及用力程度上(force)。从发音部位来看,英语和朝鲜语的塞音都可分为双唇音(bilabial)、齿龈音(alveolar)以及软腭音(velar)。但是,在发音方式上,英语的塞音可按清浊性分为清塞音(voiceless)和浊塞音(voiced);而朝鲜语的塞音则可按用力程度及是否送气分为紧塞音(forced)、不送气松塞音(unaspirated)、送气塞音(aspirated)。  相似文献   

2.
假借和通假是古代文献中两种非常普遍的同音字、近音字的借用现象,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取代另一个字,都是语言发展过程中记录语词的方式。二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假借是"本无其字",而通假是"本有其字"。文章对通假与假借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表现形式分别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如何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3.
异形词主要有七个来源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种 :一种是全部由纯表音字组成的多音节单纯词以及由纯表音字与非纯表音字组成的多音节词。这一类词重音轻意 ,用字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使同一个词形成多个不同的词形。另一种是使用音同 (音近 )义通的字如使用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等。其次还有五个方面可能产生异形词 ,其中通用辞书编写人员用词用字的倾向性和政府语言政策变动可以形成系列异形词。制止新异形词产生的主要方法是保持语言政策的一贯性 ,推广普通话 ,提高全民用字用词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学是传统文学和网络传播方式相结合的新兴文学现象。如果排除其数字语言这一表现形式(音影图等)而只就常见的文字语言形式而言,则网络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带有非常鲜明的糅杂性特点。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形声字音近声符换用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声字音近声符换用是文字学研究中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本文首先对形声字音近声符换用的条件加以拟议,其次根据所拟条件分类对秦汉时期形声字音近声符换用的多个实例进行了分析,最后略陈换用的原因,对这一现象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说谐音双关     
利用语言文字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两种意思,造成一语两解的效果,这在修辞上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妙语双关现象.谐音语说明的事理,总结的规律,是以本民族为立足点的,它扎根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本民族特定的历史、语言、生活习俗、物产风貌等等密切相关.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一段话提到了鹿:“……匾下是一幅画,画着一只肥大的  相似文献   

7.
人生的棋局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巧妙地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有意地使某一个词句同时表达双重的意思——表面上说一个意思,内里隐含着另一个意思。双关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句同时表达双关的意思;另一种是利用词句的多义现象,使一个词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双关。如:  相似文献   

8.
通感现象分为修辞性通感与感知性通感,前者是对后者的模拟与推衍。通感现象为自然语言“音”(语音 或音系)与“形”(文字)的产生提供了部分的发生学理据;同时,“音”与“形”这两种语言形式与“义”(语义内容)之 间的相互确立同样体现了通感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假借是一种以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与这些字的本义没有任何关系的意义的用字现象。通过对1 761组假借字的上古音分析,可以发现:音近假借字表假借义的音与表本义的音大多符合王力先生提出的上古音声母与韵部变转规则,但也存在一些例外。  相似文献   

10.
针对《尔雅》词义训释中的“二义同条”现象 ,学术界一般把被训释的字和用来训释的字并称为词 ,这种表述是不正确的 ,因为用来解释被释词的只能称为字而不能称为词。“二义同条”现象违反了规范语言的语言表达通则 ,在解释词义的同时又人为地对理解词义留下了障碍 ,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 ,在这一点上近现代学者的认识基本一致。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客观因素、《尔雅》词条历代收集及编纂者们的主观因素、语言规范方面的背景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二义同条”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