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通雅>>看方以智的同源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以智在《通雅》中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研究同源词,将同源词分为异类之同名的词和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同或相关的词两类.对第一类词他着重探索同源词的内部形式,对第二类则主要考察同源词之间的音义联系.这种分类和研究揭示出同源词的两个重要来源一种是在一个共同的词的内部形式的作用下,词义指向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同源词;另一种是在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作用下,词的语音形式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2.
从《通雅》看方以智的语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3.
陈莹  郑丹宁 《理论界》2005,(9):240-240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语言文字学家、考据学家。他博涉多通,对文字、音韵、训诂、天文、生物、医药等很多领域皆有研究。《通雅》是他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代表作,是一部训话学专著,在文字学、音韵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然而,这样一部专著其成书时间存在多种说法,本文从考证方以智的生平来推断《通雅》的成书时间,略陈己见。一、方以智生平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别号药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丸老人等,安徽桐城人。青年时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时称“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三年(16…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本特森和茹伦发表了《全球同源词》。他们在32种语言里找到了27个原始语词根来证明世界语言一源论假说。本文主要讨论了《全球同源词》一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词义分化严重,构拟形式过短,语音对应没有约束等,并因此认为世界语言一源论假说仍然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5.
论《释大》同源词研究的启示及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精盛 《广西社会科学》2005,(10):127-129,164
王念孙的《释大》是研究具有大义的同源词的专门论文,为后人专门系统地研究同源现象开了先例。在叙述其启示的同时又重点指出其不足,即主要从声母考虑,忽视了韵部的联系,尤其是笼统地谈大义,以致把不同源的词分在一组。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540部,收9 353字.其中韦部有十六字,重文五.对韦部十六字逐一进行考释,因声求义,查源探流,撷采古注,旨在正读、释义.分类考释以求“韦”字本意.  相似文献   

7.
王兰 《学术探索》2013,(4):117-121
同源字与同源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源字研究发端于许慎的字原研究,宋元明清学者一脉相承,有继承也有发扬。受现代语言学影响,同源词研究兴起,但学者对同源字、同源词有所混淆。从文字学角度区分同源字与同源词,应从造字人手。分析同源字,首先要抓住字的形体来源,同源字必须要有个共同的造字之源,即字源。其次,还要注意字的意义联系,同源字的意义要与字源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尔雅正义>的训诂实例分析认为:因声求义作为一种解释词义的方法,已在这部著作中得到比较成熟的运用.邵晋涵借助"音同"、"音义同"、"声相近"、"声之转"等术语来明通假,探语源,考连语,系联同源词.其因声求义的明确主张及广泛实践,开乾嘉学派以声音通训诂之先河,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李清照《词论》创作背景及内容的分析 ,阐述了我们应以辩证公允的态度去看待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周易》经传和整个易学体系与我国古代传统农学之间存在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周易》产生于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思辨,使其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农学思想,并且随着农业生产等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富有明显的时代性,而《周易》经传和整个易学体系所固有的各种哲学思想也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为依据,从目的论角度出发,通过对《李清照词》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两译本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翻译策略。许渊冲的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主要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王红公则是为了使译本通顺流畅,便于英美读者接受,多用归化。文章旨在探究目的论对于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中文化负载词的指导作用:由于译作目的不同,两译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又是一部文化巨著。汉字是文化的载体。《说文解字》“衣”部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是极为丰富的,如祭祀大礼、丧葬礼仪、缝制修理、衣服材质、功用种类、纹饰色泽等。分类辨析,择要笺证,钩沉发隐,因声求义以探寻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叶辉 《人文杂志》2002,(6):95-97
《草堂诗余》是一部南宋人编辑的词选 ,它繁盛流行于明代。明人为《草堂诗余》所作的众多序跋及评点内容丰富 ,颇成体系 ,形成专门的《草堂诗余》批评 ,成为明代词学的一项特殊内容  相似文献   

14.
《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是古代撰写格律诗和填词的重要案头工具,相同的是,各自分别都以字库的形式体现出来,没有注音,没有中文注释,更谈不上英文注释.为此,从汉字源流的角度,梳理出相关出版物的主要线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对象和主要目标,明确研究的总体框架和要解决问题的难点、重点以及基本思路,最后介绍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是作者三十五年以来一直没有间断的使用对象,现在以项目的格式书写出来,供大家探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雅词选集,无疑具有规范词体的作用。它的“清雅”标准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它的词人、词作以及词作的题材、情感都是经过选择的;其次词作的题材以言情为主,其他各类题材多是从言情派生的。欧阳炯赞颂了赵崇祚“清雅”的编纂思想,但《花间集序》却是用骈体文来表现抽象的词学理论,其间还有遗漏和讹误,因此比较难读。我们认为从《花间集》编纂标准来探讨《花间集序》的词学思想,也不失为一条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试论《释名》中不合理的声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释名》中不合理的声训概括为十类,以具体例证进行剖析、阐述,从而既客观展示《释名》这类声训的实貌,又可为正确认识、评价《释名》声训提供可资参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吴泽顺 《云梦学刊》2004,25(6):101-105
《说文解字》中大量的声训材料以及不拘一格的声训模式,说明其作者许慎对词语之间的音义关系已具有明确认识。许慎的声训研究成果,反映了秦汉时期音转的历史概貌,为汉语语源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两个相对仗的词素构成双音节词可称对举词。本文就《水浒传》对举词不保留词素原义的特殊用例进行分析。除偏义使用和表度量衡的对举词外,大量对举词义已由词素质义引申,包括扩大、缩小、转换(代称)、抽象(虚化)和概括。文末还就《水浒传》对举词与有关语词特殊搭配的用例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围城》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使得整部作品富含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读者可以从中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在此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看其是否实现“三维”转换,旨在帮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聂中庆 《阴山学刊》2003,16(6):33-36
楚简《老子》所用文字属战国楚系文字,其中使用了大量的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和同源字,给我 们阅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有必要进行整理扣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