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儒门有《易》、《庸》之学,乃战国末至秦汉之际的儒生们,在被坑、被黜的逆境中仍然自强不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第一章),认真吸取道家、阴阳家思想而努力营建的儒家的形上学(Metaphysic)。其要旨体现在《易传》、《中庸》之中。一《易传》、《中庸》,是儒学发展的衍生阶段初期,与战国诸子并行而互相采获时所进发出的智慧之光。作者气度恢宏,目光远大,“溥博如天,渊泉如渊”(《中庸》第三  相似文献   

2.
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往往植根于其经典之中。《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经典之一,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点睛之作,它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和伦理精神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内核,从中生发的诸多思想源流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在现当代以及世界范围内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生命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的显学,虽滥觞于现代,但因其对于生命的关切而与《中庸》有着一致的内在旨归,即何以成人以及安身立命。《中庸》中饱含生命伦理精神的资源,本文即以此为基,探究《中庸》经典中基于中庸之道、中庸之德、中庸之境三个向度的生命伦理精神,以为应对生命伦理学视域中的伦理难题提供中国式的价值基础与道德语言。  相似文献   

3.
朱熹、吕祖谦编纂《近思录》的主导思想依据《中庸》和《大学》。三书在文本结构和深层义理上具有内在同一性。朱熹编纂《近思录》,把儒学的为学道路予以体系化组织,试图建立一个鲜明而严谨的理学为学次第,并把儒学的内外之道解释为一个完整的仁学思想体系,也显示出《中庸》、《大学》等早期儒家经典文本结构的严谨,彰显了儒学成德之道的为学次第和道德生命境界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子思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人,他全面继承并大力发扬儒家学说,力图拯救社会危机,并且抗志守道、持节独立,其思想对孟子和宋明理学代表人物都有较大影响,因而受到后世统治者的尊敬。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哪些是子思书一直存在很多争论,包括《中庸》《表记》《坊记》《缁衣》,以及郭店简《穷达以时》《鲁穆公问子思》和典籍中的一些佚文等,笔者仅以《中庸》为基础,从三个方面分析归纳子思的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以《周易》古经和《易传》“十翼”为源头,曾引发过一股涌涌不竭且又蔚为大观的大易文化洪流,它几乎波及到了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的源头,大易文化源的形成是以《易传》“十翼”的问世为其确切标志的,“十翼”所代表的学派倾向直接关系到了《周易》(包  相似文献   

6.
以《中庸》系子思作品的传统观点自清以来遭到质疑,疑古派认为该著实为出自秦汉之际的作品,由此造成了儒学史研究中孔、孟之间思想过渡的一段空白。但近些年来新的出土材料支持了传统观点。根据传统文献的记载,并结合新出土材料,可知《中庸》总体上反映了子思的思想。其表述的心性观点,构成了从孔子礼、仁并重的思想过渡到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系统心性论的内在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7.
《易传》与《中庸》从天道与人道的内在关联对儒学价值本体进行了不同界定。《易传》侧重从形上天道建构价值本体,从价值维度以天道恒转为人道运行提供本体根据,凸显本体"弥纶天地之道"的超越性。《中庸》更强调主体心性对天道与人道之间的上下沟通,揭示人道价值的日常规范性,侧重对主体心性的照察,致力于将超越性本体内化于主体心性并展开于百姓日用常行,将形上天道转化为现实价值原则,在庸言庸行中追求高明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中庸》的形上学、体验思想与神话思维之间的对映关系,从宗教心理学和宗教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庸》生生思想的形成。《中庸》主张天道性命相贯通,其生生哲学的主要根源固然是儒家心性论的传统,但另一方面也无疑地继承了原始农业文明天地一体的洞见,认为宇宙是个大生命。不过它将这样的洞见奠定在一种新的人格向度上,人格的确定与深化强化了宇宙生生不息、大家同是一家人的信念。  相似文献   

9.
对于许多儒家经典文本来说,需要在一个恰当的整体性解释体系中,其文本结构的深层义理才能够得以揭示。《通书》、《中庸》就是这样的经典文本。《通书》与《中庸》在编排次序、义理逻辑结构上存在着严密的对应关系,可以认为《通书》文本完全是依照《中庸》而作。宋儒及后世学者通常认为,《通书》是为了解释《太极图说》或《易传》的思想而作,这种观点并没有完全揭示出周敦颐作《通书》的本意。《通书》在义理上兼有《易》和《中庸》的思想,而文本上的直接依据则是《中庸》,不仅是为了诠释《易》之性理大义,也是为了诠释《中庸》的成德之道,即通过严谨的文本结构隐含地表达儒家成德之道的为学境界次第,再现《中庸》的内在义理。周敦颐首先依据"太极图"发明儒家的性道微言大义,贯通《易》及《中庸》义理,作《太极图说》以诠释《中庸》首章"天命之性",重新建立儒学的本体论及生成论基础;进而作《通书》,以严谨的文本结构诠释《中庸》全部文本,重新建立儒家的成德之教。  相似文献   

10.
《中庸》一书,在我国思想领域里有着广泛的影响。近代的思想史、哲学史、教育史著作,每每都要提到它。它的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这似乎都已不成问题。《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作《中庸》。”后汉郑玄亦如此说。宋儒朱熹以《中庸》为  相似文献   

11.
四库馆臣提出“四书之《大学》、《中庸》”和“《礼记》之《大学》、《中庸》”两个概念,反映了《大学》、《中庸》与《礼记》的分合作为汉唐——宋明——清三阶段学术转轨标志的事实。经考释可知,“《礼记》之《大学》、《中庸》”属经学范畴,“四书之《大学》、《中庸》”属理学范畴,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有其各自的渊源。  相似文献   

12.
为吏品格与执法公正是儒法两家思考的重要问题。韩非“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思想,推崇法治的根本意义,强调官吏执法教民的治国理念。睡虎地秦简中出现的两种不同“吏道”思想,以及汉代循吏与酷吏的急剧分化,则揭示了韩非“以法为教”思想的终结。《说苑》儒法结合的“为吏之道”为执法公正提供了坚实的人道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 ,有着不同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冲击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 ,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着有利条件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刘咸炘精于目录学,其目录学思想颇为丰富。书录解题是目录学的重要部分。研究刘咸炘的书录解题思想,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地总结其目录学思想。他认为书录解题有两个评价的标准:一是“考证”,二是“批评”。依照这两个标准,他对历代目录学著作作出了评论,分析其得失;并且在观览典籍时,自己也撰写了大量的书录解题,且有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现代新儒学(新儒家)的认识、评价和研究,1949年或者说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20世纪50年代之前,国内学界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把新儒家或新儒学看成是一种思潮或流派,对其研究基本上是自发的争鸣式的个案探讨,即侧重某一个人物思想文化学说的批评或学术成就的评价,进而至于作为不同思想文化主张间的争鸣。这实际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并存与互动的缘故使然。20世纪前半期的新儒学(新儒家)研究,对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迄今的新儒学(新儒家)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动物雕塑艺术历史悠久,融汇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随着工艺水平、审美能力及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中国传统动物雕塑发展形成多个文化体系,其中不同时期的动物雕塑其文化特点及艺术特征区别较大。通过分析传统动物雕塑艺术的元素构成,了解中国传统动物雕塑的艺术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从艺术表达的维度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核心内容,进一步从多元化视角传承传统动物雕塑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7.
沈明臣是中晚明著名山人,著述颇丰,但散藏各地,版本又未经考订,直接影响了对其文学思想的研究。通过访查图书馆和古籍书目,对沈明臣著述版本进行梳理,发现有16种,其中集部14种,史部2种,且大多流传下来。沈明臣著述版本梳理有三方面价值:其一是文学价值,有助于明代诗学研究和文献整理;其二是史料价值,如考订出《孤愤集》可为胡宗宪案提供相关史料;其三是版本价值,如梳理出《青溪集》《帆前集》是稀见本,而《丰对楼文集》更是海内外孤本。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到延安及其后的几十年间,大量阅读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著作,写了批注,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由于毛泽东拥有丰富的实践斗争经验,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因而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有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毛泽东哲学批注中的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和特点是有重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先秦时期较早记录了孔子事迹的三部典籍———《论语》、《左传》、《国语》中的孔子形象进行了梳理和剖析,探讨了这三部典籍中孔子形象的各自特点,并总结出其在孔子形象塑造上的共同特点即原质性,以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及其思想提供一个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