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红梅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4):82-83
日本占据台湾期间,为巩固其统治,大力推行对台湾人民的同化教育。同化教育重在文化教育,而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形式之一,因而语言的同化教育便成了日本殖民教育的重心所在。台湾人民为抵制殖民当局的不均等教育制度及其同化教育政策,也以语言教育为武器进行抗争,其主要表现形态为汉文书房、义学及汉文私塾等的设立。 相似文献
2.
台湾日据时期的民间方言歌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诠林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52-57
台湾日据时期的民间方言歌谣,特别是闽南和客家民歌,具有中国传统民歌的含蓄、达观、凄婉等特质,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台湾南岛语系群族歌谣则在本民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情况下,发挥了传承历史记忆的功用.这些民间歌谣贴近乡土,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真实声音,它生命力强,不易为统治当局所扭曲变形,为文人作家提供了鲜活丰富的素材和生动活泼的语汇.在此基础上,文人创作的闽南语歌谣以及闽南语流行歌开始在台湾出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叶,作为日本殖民经济体系组成部分,台湾煤矿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日据初期,台湾岛内的抗日运动及日本殖民政策失当使得台湾煤矿业发展缓慢;一战前后,台湾煤矿业出现了明显的现代化特征,出口市场的扩张成为煤矿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日系资本则通过产业整合,重新掌控了岛内煤矿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权。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因应迅速膨胀的军需工业体系的需求,台湾煤矿业强制扩大规模并被纳入统制经济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4.
黄新宪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5)
本文探讨了日据时期台湾皇民化运动的实质和思想基础、皇民化运动的发展阶段、皇民化运动的内容构成、皇民化运动的社会危害性等。认为皇民化是帝国主义时代所特有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同化运动,随着日本的战败,这一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5.
罗桂林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86-96
20世纪30年代,在日据当局的主导下,以殖民地台湾为主题的鸟瞰图集中出现。这些鸟瞰图既具备地图的实用性,又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被大量生产出来后,以多种型制在市场上流通,广受读者欢迎。鸟瞰图不仅呈现了台湾最新的地理知识,也展示了全岛的资源分布和依附性发展,显示出殖民当局掌握了“鸟瞰”式统治全岛的能力。鸟瞰图在构图方面,总是将官署、神社等所谓日本“内地”元素置于中心位置,并进行细节描绘和放大处理。在对旅游路线的规划中,除了介绍自然名胜,还楔入种种“帝国”符号,将旅游建构成“帝国”精神的归化之旅。以鸟瞰图为代表的文化殖民活动,在台湾五十年殖民史研究中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陶德宗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9-24
日据时期的台湾新文学虽一直处于殖民统治的政治高压之下,但却始终高扬着不可征服的中华之魂.唯其如此,它才能顶着殖民宗主国所推行的皇民文化运动,自觉追随着祖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步伐奋然前行,表现出强烈的政治上的反抗品格和文化上的革新品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反殖反封建的、现实主义的和台湾乡土的基本品性,成为中国新文学悲壮而珍贵的海上篇章.承传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的民族文化血统,有着多方面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本割据台湾之后,外国传教士接踵而至,展开了在台湾的传教争夺。天主教与新教便是斗争的双方。现今学术界对两教在台关系基本没有涉及。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比日据时期两者发展及相互竞争的状况,寻找矛盾冲突的深厚根源,以此加深对殖民时期台湾传教势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李诠林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4):9-15
日据时期台湾通俗小说的创作语言表现为汉语文言、中文白话和日语等不同的语言形态。这些通俗小说侧重于婚姻、爱情、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层面现象的揭示与描绘,较少正面附和或反抗殖民当局的时局政策。其中,文言通俗小说传承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营养两者兼具,日语通俗小说侧重规避政治时局的言情,中文白话通俗小说有着持守汉语与无奈媚日的矛盾性,它们大都具有在日本殖民当局语言暴政压迫下隐性抗争的特点和炎黄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规训是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它塑造了个人。规训教育的目的是以规训为手段,生产出符合制度需求的个体。日据时期,日本当局为了巩固其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在高山族地区设立日语传习所、"蕃人"公学校及"蕃童"教育所等,试图通过教育手段向台湾高山族灌输日本国家意识,改变高山族固有的语言及风俗习惯,生产出"驯服"的肉体,以服务于其殖民统治。日本殖民者操纵规训之术的意图不仅是达成肉体的顺从,更是通过重新建构高山族身体以达成对人的意识形态的教化及塑造。依靠国家权力的输入,透过教育对台湾高山族进行殖民统治,日本殖民者企图实现"同化"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何绵山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4):5-9
日据时期,台湾僧人不受日本统治的影响,仍然有增无减地前往鼓山受戒,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福州鼓山涌泉寺为南方著名的丛林,台湾佛教界与鼓山涌泉寺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台湾佛教界一直保持与福州鼓山的信息沟通,台湾佛教界与鼓山涌泉寺互动频繁,清朝规定台湾僧侣必须前往福州鼓山涌泉寺受戒的影响深远,台湾佛教界长期没有传戎的能力,台湾佛教界的僧人只有在福州鼓山受戒后才有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王鸣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4):89-94
在日语中,第二人称代词虽然形形色色,但日本人大都回避使用它,这不仅与其第二人称代词本身形成的特殊的历史原因有关,而且与日本社会的特殊性密切相关.从日语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第二人称代词形成的历史较短,缺乏固定的含义,致使人们难以准确地把握它;从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来看,由于日本社会中各方面都贯穿着论资排辈的原则,因而,人们在不同的场合必须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第二人称.对此,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分析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特征,并考察明治以来日本社会对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所带来的制约和影响,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研究机构的设立和变化、主要学者及其田野工作和著述,以及主要学术成就等几个方面,对日据时期(1895-1945年)日本殖民政府和学院派学者在台湾的人类学活动作一般性概述.同时结合台湾具体的历史情境,对这个时期日本学者的人类学知识的性质作出判断,指出这个时期日本学者在台湾生产的人类学知识在形态上是属于殖民主义的.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明治史家关机的《续近世日本外史》是黄遵宪故居人境庐至今保存完好的一部日本汉籍,是黄遵宪使日时为修撰《日本国志》搜集到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在这部藏本中有黑笔圈勾的内容被编入《日本国志》邻交志“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文章通过详细考察黄遵宪利用关机原文编写这一事件的情况,还原他作为一个忧国爱国的史家既要客观实录又要回护本朝颜面的两难处境,指出他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良史精神及其对中国史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秦兴洪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45-48
日本自甲午战争后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积极推行“去中国化”的“皇民化运动”。“皇民化”中培植起来的“皇民”成了战后“台独”的骨干分子,日本成了“台独”的源头和主要活动基地。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右异势力一直视台湾海峡为自己的生命线,纵容和支持“台独”势力从事分裂活动,扮演了台海危机幕后黑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宣扬“脱亚入欧”和“大亚细亚主义”的日本殖民者曾将其殖民扩张美化为“文明的义战”,宣称日本的统治将使台湾民众“从地狱来到乐园”,当前某些人也不断鼓吹日本带给台湾“现代化”的论调。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撕破这一谎言:法律苛严和贪赃枉法令台湾民众饱受欺凌;殖民经济导致台湾农民破产;“皇民化运动”则难以更改台湾人民固守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刘新利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47-52
在文艺复兴时代,罗马教会深陷道德罪孽之中,其主要表现是西门主义和尼古拉主义盛行。表面看来,教会失却道德的原因在于神职人员受到时代的诱惑和局限,实际上,时代的更替使基督教会的历史角色发生了变化:基督教会由原来伦理道德的唯一维护者变成维护者之一;社会的全部机构共同承担起社会的道德责任。随着文艺复兴时代的结束,基督教会决定性地影响社会道德观念的时代也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对台政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颖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2):14-20
二战后的日本对台政策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日本不断提升日台关系 ,加深介入台湾事务 ,助长了台湾岛内外的“台独”势力 ,为中日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极大的障碍。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受到了历史情结、日本国家战略、经济利益、国内政治、台湾当局“台独”倾向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对此 ,中国在对日交往中既要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坚决反对日本插手中国的台湾问题 ,也要积极增强与日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交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