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专业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并能从事现代汉语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有二:(1)现代汉语语法修辞;(2)汉语方言学。学制三年,其中一年半学习课程,一年半写作毕业论文。开设的学位课程主要有:外语、马克思主义理沦、科学社会主义、语言学概论、汉语语音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汉语修辞学、中国文字学、汉语方言学、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文学的表现手法、创作风格、思想内涵、社会功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体来讲,它主要有以下六种涵义:(一)有所承举日兴;(二)托事于物曰兴;(三)取义曰兴;(四)触物起情,节取托意曰兴;(五)文已尽而意有余曰兴;(六)言之有物曰兴。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2004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中,有关"古代文学研究"的"2005年的研究展望",编者提出了三点可能的突破:其一,文学史观的讨论将继续深入,可能涉及观念与方法的创新和变革.其二,对史料研究的重视将推动古代文学研究进一步拓展.其三,随着转型期意识形态的变化,一些新的文学理论观点将会提出,并引发争鸣.2005年4月24-26日,由《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古代文学学科建设暨学术研究座谈会",也对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与展望,讨论涉及两方面:一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包括(1)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2)古代文学学科建设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3)学科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4)要充分占有研究资料.二是关于古代文学学术研究,包括(1)充分认识目前古代文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2)要重视文献的研究,加强学术积累;(3)开阔研究思路,多角度地展开古代文学研究;(4)注意发扬古代文学研究的个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党校邓欢六同志撰文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思维空间亟待拓宽,时代呼唤着一部以全球为研究视野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这样一部古代文学史的意义在于:(一)它能够从世界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中探究文学现象发生发展的原因;(二)它能够以世界文化为最广阔的背景、最完整的参照系,来正确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特征、演变转迹、及其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有否  相似文献   

5.
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台湾成功大学文学院与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中世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前不久在复旦大学隆重举行。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章培恒主持开幕式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安平秋、台湾成功大学文学院院长张高评分别致词。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两岸三地的 8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 ,主要就三个方面的论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一、关于中世文学的整体观照。将中国文学划分为上古文学、中世文学、近世文学三期 ,早在 2 0世纪前半叶 ,就曾为中外学者所采用 ;但自 50…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有助于提升古代文学教学的效果。文章以唐代文学教学为例,介绍了三种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方法:讲解文学作品时植入,讲授文学史时植入和延展式植入。同时提出了植入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教师知识体系、植入时机、植入时间、学生认知水平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7.
当前,"学院级"普通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遭遇三种主要的困境:文学"无用论"语境下,课程性质的"边缘化";在本科教学评估形势下,课程教学的"异化";新的评价体系中,课程教师地位的"弱化"。针对三种困境,积极采取相应有效的解决办法:课程的"去边缘化";教师授课的自由化;教学水平的测定科学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近代转型有其特定的现实原因和时代动力,转型过程仍受中国文学的传统影响。古代文学发展的式微与晚清文化语境中的强大变革压力为文学近代性的最初涌起准备了合适的条件。中国文学的近代转型是社会转型期中国人重新定位价值方向和精神需求的一种反映。但文学形式具有民族性,通常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学传统的特点、民族审美心理的趋向紧密相连。因此,中国近代文学终究无法摆脱中国文学的古代影响,也无法突破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我校重点学科,200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学科授权点,2002年开始招收中国古代文论和元明清文学方向研究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传统的基础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好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它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侧重于理顺文学史的发展线索,侧重于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的掌握,教学中仅仅满足于局部知识的传授,未能高屋建领地宏观对待文学遗产。近几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国古代文学这一古老的学科日受冷落,这不能不引起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者的深思。而在反思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有识之士都认识到…  相似文献   

11.
彭红卫简介     
彭红卫,男,1966年9月生,汉族,湖北红安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和2008年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分别获得文学硕士(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博士学位(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宜昌市三峡诗词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香港的高中《互动中国历史》和内地的高中中国史教材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 ,我们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一 )充分发挥高中中国历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 )实现中学历史课程知识结构和教材编排设计结构的优化 ,是进行历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重要组成部份 ;(三 )以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历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突破口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世界文学从现实主义发展到现代主义,这是文学循着反映现实的认识论方向直线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所决定的。根据世界文学发展的这一规律,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选择和前途不外乎两种或者坚持文学的认识论方向,走向现代主义;或者放弃现实主义原则,转向主观表现,承接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表现自由生命。后一种前途亦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文系副教授张少康继《文赋集释》、《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之后,又推出新著《<文心雕龙>新探》(刘勰文学理论体系及其渊源)。全书分三部分:(一)、刘勰的生平与思想;(二)、《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体系及其思想渊源; (三)、《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重点是第二部分,其中又分十四章,从创作和欣赏二个方面,具体地考察了刘勰对文学规律和性质诸方面的论述,完整地勾画了《文心雕龙》这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香港的高中<互动中国历史>和内地的高中中国史教材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一)充分发挥高中中国历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实现中学历史课程知识结构和教材编排设计结构的优化,是进行历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重要组成部份;(三)以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历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突破口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关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中文系的重要基础课程 ,教材分量较重 ,教学课时最多。多年来已形成了一套较稳定的教学模式。但是 ,随着文学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 ,古代文学在教学科研上 ,无论是方法还是观念都有些落后于时代 ,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江中云 《南都学坛》2006,26(3):67-69
文学流派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尽管具体的流派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作为全面观照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这一当前学界理应关注的诸多问题,如文学流派的类型与划分依据问题、文学流派研究的内涵问题、文学流派研究的拓展与深化问题等,其成果则是寥寥无几。而《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陈文新主编),则从理论环节、作品分析到整体审美规范的确立等,很适时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为该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由此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向更高、更新、更切实际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8.
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改革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曹萌教授就是运用这组关系实现了他多年的学术理想。从2002年发表《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到2006年出版《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传播研究》和四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汇编》,可以明确地见出,曹萌的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工作正由启动嬗变为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以开拓新学术领域为目标,以特定研究方向为突破点的学术上的荜路蓝缕。  相似文献   

19.
关四平博士新近面世的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文学丛论》(大连出版社 1999年 13月出版 ,以下简称《丛论》) ,作为一部求实创新的力作 ,是古代文学界的又一丰硕成果。《丛论》分为上、中、下三编 ,分别论述中国古代诗歌、戏剧和小说的有关问题 ,收有其二十二篇论文 ,是著者近年来科研成果的结晶。其中有一个基本思路贯穿全书 ,即作者力图将古代文学研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上透视之 ,努力从各种角度探寻文学与文化的契合点 ,希冀从文化视角看文学 ,以挖掘其深层底蕴 ;亦能从文学侧面管窥文化 ,以见其精髓。这种探索精神与研究思路是有启…  相似文献   

20.
盐城师专中文系德三教授的新著《中国古代文学原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简称《原理》)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全面审察,揭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原理;作者所致力的,实际上是对传统文论体系的创建。这是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工程。“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基本原理从文学的内外部规律这一视角梳理出中国古代文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并据此作系统的总结和探索”(《前言》),这便是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