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运锋  张东平 《理论界》2007,4(9):68-70
对刑法价值、机能的内涵和分类,理论界多有探讨,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鲜有论及。本文首先对刑法价值的种类予以厘清。然后根据刑法价值,对刑法机能的内涵进行廓清,并将规制机能、秩序保护机能和自由保障机能涵括进刑法机能体系。最后,文章对刑法价值冲突的调和、刑法机能的选择进行了论证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左勇 《社会科学家》2008,1(4):76-78
刑法的机能,又称刑法的作用、刑法的功能,刑法的双重机能--保护机能和保障机能是刑法价值的集中体现,二者体现着刑法的秩序价值和人权(自由)价值的对立和统一,罪刑法定原则也是为保护人权而设立.刑法双重机能和罪刑法定原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价值取向相同,是同一价值的不同视角,它们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为了更为充分有效地发挥刑法的双重机能和保障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与实施,刑法当前的任务是要解决刑法在制定和适用中存在的弊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刑法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3.
刑法预防机能有特殊预防、消极的一般预防以及积极的一般预防三种模式.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积极的一般预防模式是一种比较适合风险刑法的模式.积极的一般预防机能可以证明风险刑法的正当性;积极的一般预防理论是建设“安全社会”的规范保证.根据积极的一般预防理论,刑法的机能既不是预防犯罪也不是保障先于实在法规范而存在的利益,而是证明实在法规范整体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刑法的机能与作用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的机能是刑法哲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刑法机能学说的比较研究,界定了刑法机能的概念,并通过对刑法机能的内涵与刑法作用的内涵之辨析,进一步理清了刑法机能与刑法作用之间的一些模糊认识,以求达到理论上的严谨性,以求有助于我国刑法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5.
刑法目的属于刑法基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如何确定刑法目的,刑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我国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大体而言包括三种观念或学说,即法条主义的刑法目的观、机能主义的刑法目的观和规范主义的刑法目的观念。在刑法目的的确立上,这三种观点都具有片面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张斌 《江汉论坛》2002,(5):87-90
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刑法在基本原则、被害人权利保护、反对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以及刑罚轻缓化等方面体现了联合国司法准则的要求.以联合国司法准则为视角,我国在人权保障方面仍然需要完善制度,缩小差距.  相似文献   

7.
刑法目的属于刑法基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如何确定刑法目的,刑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我国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大体而言包括三种观念或学说,即法条主义的刑法目的观、机能主义的刑法目的观和规范主义的刑法目的观念。在刑法目的的确立上,这三种观点都具有片面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刑法角度探讨专利权的保护问题,主要是从我国专利权刑法保护的立法发展、体系、特殊的法律问题以及需要完善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对大众造成了巨大影响,因而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公众热议之中心。文章通过回顾我国新发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在《刑法修正案(八)》的基础上,试就如何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的刑事立法以更好地实现食品安全权益的保障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风险刑法旨在应对后现代社会或后产业社会中的新的危险源,肯定刑法的扩张和早期介入。然而,此种刑法观有轻视传统刑法保障人权之危险。风险刑法之适用有其限定之前提,即原子力刑法、化学刑法等为确保社会安全之必要应进行事先应对的若干领域。因此,其与传统刑法的能动关系可整合在“三角洲”模式里。另一方面,敌人刑法观与严罚主义思潮如出一辙,旨在应对恐怖主义或有组织犯罪群,把这类犯罪者视为社会的敌人而排除在社会之外。法治国家刑法与刑事程序法所保障的自由保障设施并不适用于这些共同社会的敌人。显然,敌人刑法作为刑法理论登场正是始于对法与爱的理解的欠缺。爱的刑法的任务在于,洗刷因犯罪而变得肮脏的人的本性之残渣,挖掘隐藏的爱的潜在力,进而唤起对于罪的羞耻心。  相似文献   

11.
客观处罚条件 ,是指犯罪成立之后 ,国家对犯罪进行刑罚处罚必须具备的某种客观事实条件 ,其实质是以某种客观条件的具备与否来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发动。我国刑法应当引入客观处罚条件的概念 ,以完善犯罪构成 ,消除目前理论中的混乱。我国刑法引入客观处罚条件的概念应当解决四个理论问题 :1 .客观处罚条件与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关系 ;2 .客观处罚条件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关系 ;3.客观处罚条件与过失犯罪中危害结果的关系 ;4 .客观处罚条件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刑法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功能指向这样两个维度:实现政治治理的安定化和确保无辜者不被卷入国家的打击范围。理解刑法的功能,不能仅仅局限在法哲学层面,而应当进入到宪政操作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建构一套适当的制度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13.
腐败犯罪领域存在形形色色的刑法规避现象,如何应对,理论界没有达成共识,相关立法和司法处理混乱无序、问题丛生。不能将刑法规避行为简单地等同于一种新型腐败手段,或者仅针对某一类型的腐败犯罪刑法规避行为提出具体的刑事处置对策。应从规制刑法规避问题的视角展开理论架构,在梳理刑法规避行为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腐败犯罪刑法规避行为进行刑事评价。具体的法治措施是:通过立法的及时调整限缩腐败犯罪刑法规避现象的存在空间,同时出台有关腐败犯罪刑法规避的司法解释,以统一裁判尺度。  相似文献   

14.
罚金刑之数额规定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幅度增加可以判处罚金刑之犯罪的数量,是1997年刑法的重要特点。而罚金刑之价值的有效发挥,与立法规定关系密切。本文在总结了我国罚金刑在数额之立法规定模式及特点之后,重点分析了我国现行罚金刑之数额规定的立法与罪刑法定原则之要求的不适应性,导致罚金刑异化的可能性,司法操作的难于规范性,司法裁判的难执行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罚金刑数额规定的基本思路:维护罚金刑作为刑法的性质;科学确定罚金刑与自由刑的比例;以限额制作为罚金刑的主要规定方式;对不同模式的罚金刑设定不同的数额标准。  相似文献   

15.
1997年《刑法》修改时,增加了无限防卫权的规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由于新刑法制定时间仓促,存在着防卫目的、防卫限度未加规定以及概念不明确等方面的立法缺陷,使得该项规定的可操作性受到了影响。为此,应对这一规定做进一步的完善,对有关概念做明晰化表述和解释,使其重要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6.
崔磊 《兰州学刊》2010,(7):139-141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某些精神病人对白已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没有认识或无法控制,这种精神障碍导致无法时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精神病也就成了刑事辩护的重要事由。文章对美国精神病辩护理由中的鉴别规则:即姆纳坦规则、不能控制规则、德赫姆规则及模范刑法典规则进行探讨;希冀我国刑法吸纳其合理的经验,完善和健全我国精神规则。  相似文献   

17.
平等原则作为人类的美好梦想由来已久.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所产生的刑无等级、法不阿贵以及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对后世与今世的人们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这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名言.正确地理解刑法中规定的平等原则,无论对于定罪、量刑抑或行刑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为了更好地实现刑法上规定的平等原则,我们都必须对此有一个全面而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我国以往对于国际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内涵的界定只涉及到实体意义,不涉及程序意义,是对罪刑法定内涵的误解。从其作为宪法原则的地位、本身内涵以及国际刑法二重性的要求来看,罪刑法定都应当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双重含义。国际刑法中实体意义罪刑法定的主要内容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程序意义的罪刑法定的主要内容是正当程序原则,包括程序的合法性和国际刑事审判机构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9.
20.
衔接机制对于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有合法性保证、有效性改进两大制度功能,主要包括逻辑上的机制抽离和制度上的规则设计两大板块。首要的是从逻辑上合理定位执法主体间衔接的宏观机制与微观机制。其中,主体协调机制是重要前提,执法指导机制是先导力量,信息交流机制是技术平台,激励机制是推动力,利益机制是催化器,约束机制是防腐剂。进而,尚需延伸到制度的层面,建立起案件移送制度、刑事优先制度、行政刑法制度与特殊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