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特撰《通变》一篇,历述了从黄帝到“今代”文学的递变,认为:“文律运周,日新其业”,他的“通变”论建立在对文学发展历史宏观把握的基础之上,着眼点是很远大的;他说:“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木)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又说:“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目光所及,包括了文学创作中古与今(故实与新声)的融会贯通和内(情、气)与外(物、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长亭送别>通过提炼典型意象,描摹人物心理和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熔铸成了以秋景、别事、愁情为基础的意境美,达到了王国维提出的"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之标准,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有情人.  相似文献   

3.
提起梦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我们首先会想到弗洛伊德.但只要稍稍注意一下我国古代的文艺批评就不难发现,汤显祖、谢肇淛等批评家早就提出了"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与梦同"等重要论断,王骥德、李渔等踵事增华,使这一方法在戏曲批评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一以梦释戏的第一点贡献在于揭示梦的心理奥秘.柏拉图早就指出,"梦是一种感情的产物".古代印度人则视梦为"肉体内在障碍的表现".可是我国古人多视梦为"神谕",以为梦乃神灵所"托",可以预示吉凶祸福.因此,以推知神意为目的的"圆梦"竟成为一门"专业",而且形成过一套复  相似文献   

4.
在古今中外的文辞中,色彩在书物、述事、抒情方面的应用很广.如在我国古老的成语词汇中就有"泾渭分明""黑白分明",用以说明立场和是非标准迥异清楚:有"姹紫嫣红""湖光十色",用以形容优美的风景:有"青筋暴眺""面如死灰",用以描述心理状态.正因为色彩在描绘人、事、景上的独特地位,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如果能够认识到"色彩触动"的重大意义,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和幼儿家庭的有效沟通是构建和谐"家""园"的基础。分析了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出现问题的原因,认为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的观念差异、对彼此的偏见、缺少沟通技巧等是重要原因。探讨了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提出教师应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和方式、学会主动沟通、鼓励祖辈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展示对幼儿的关爱以及转变对祖辈家长的偏见,从而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歌唱艺术的情感与创造性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试图通过歌唱艺术所包含的"诗情"、"曲情"、"声情"三个不同阶段的情感体现,阐述情感是歌唱的灵魂。说明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在重视声音技巧取得的同时,不能忽略了传情达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隋末唐初名将李靖,在多年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中,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不仅因为他英勇善战,更因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教育思想与理论。军事训练教育是李靖军事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基本指导思想是训练"节制之兵"。"为此,李靖提出了"教得其道"的训练方法,并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  相似文献   

8.
中国美学--情景交融之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与"景"作为美学范畴原本是各自独立的,其内涵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二者互相结合,正式形成情景交融的美学主张则始于宋代.处于情景交融关系中的"情",是广义的含有理性的"情",它可以是一种意念和思想,甚或是一种议论,只须伴随有感情.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如何走向情景交融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归结为情理与物理的沟通、物人双拟、景物情感化与情感的物化、赋比兴、语词"不隔".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泌尿外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改革,文章对心理教育在泌尿外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心理教育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医学心理学知识教育两部分内容.从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泌尿外科研究生的学习特点方面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泌尿外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必要性,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探讨;讨论了医学心理学知识在泌尿外科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学形式探索,重点涉及医患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能力及简单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教育能力.希望未来的教学工作能够逐渐增加心理教育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开篇就宣称此书是"大旨谈情",脂砚斋也在批语中明确指出,<红楼梦>主要是写"情"的,是"一篇尽情文字".<红楼梦>中的"情",主要是指"儿女之情",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将儿女之情发泄一二","儿女之情"是"情情"与"情不情"的统一."情情",是指"谁对我有情,我即对谁有情."是对爱情的专一,情之所钟,一往情深;"情不情"是指对所有人和物都付诸真情,是一种博爱精神.<红楼梦>中的"情"又是一种悲情,揭示的是作者"情"的破灭、审美理想幻灭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有效的沟通是高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违纪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思政工作者和教育对象之间能否保持正常有效的沟通。要实现有效沟通,不但需要做好沟通前的教育者素质、违纪事实的了解等准备工作,还要从实际出发,在沟通时熟练运用语言、心理、倾听等沟通艺术和技巧,注重沟通教育的追踪、反馈,从而最大限度的达到教育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13.
孟浩然的诗中有大量的愁情愁绪的描写,这对他冲淡、自然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愁"是孟浩然的一种心理积淀,睹物、送别、思乡、仕途暗淡等皆能引起诗人的愁情愁绪.孟浩然的愁情愁绪不仅多,而且感受很细腻,诗人在表现这些愁情愁绪时显得真切自然,呈现出一种冲淡清幽、愁苦哀怨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以适应新的环境.提出了通过心理教育课程化、心理咨询标准化、教育活动人性化及心理沟通网络化等形式,为大学生筑就心理健康的坚强屏障,以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方苞是清代著名的古文家,被尊奉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基于对天理与人性的认识,方苞的法律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张法应循天理,随势变,形成了"道不可异"与"制可更"相结合的法律时变说、"以道明民"与"下无遁情而罚必中"相结合的司法观以及制度建设与识才技巧相结合的选举论.他将对治法的理想追求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体现并适应了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6.
李义山的<无题>诗,历来论者众多,解说纷纭.由于典事与"本事"相融,而致虚实相生,朦胧无定.这首<无题>诗,应主要是一首思念情妻之作.在诗中,作者并非一贯以男性为抒情主人公的立场,有时甚至以女性的角度来审视和抒发其情,更增加了义山诗的朦胧性.这种创作心理和审视角度的迁变,也引起了对此诗一些不确定的新解,很有必要提出并待商榷.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提出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观点.这一观点较为凝炼地概括了作家因受外物感召内心情感发生种种微妙变化进而对创作产生深刻影响的过程.本文仅从自然景物对作家情感影响的层面探讨"情以物迁"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18.
“感物”是指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感受 ,亦即创作主体对现实存在这一客体的感受。感物说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乐记》,“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一比较完整的感物理论 ,在六朝时渗透到艺术创作理论中 ,从而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东汉班固认为艺术创作“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西晋陆机提出“瞻万物而思纷”;梁刘勰认为“物色之动 ,心亦摇焉”,“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唐李白也认为“哀怨起骚人”。宋苏轼主张“其神与万物交”、“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明宋濂认为 :“及夫物有触 ,心有所向 ,则…  相似文献   

19.
新乐府运动是唐代中期稍后于古文运动的一个进步的文艺思潮运动.当时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等一批诗人,他们以革新诗歌内容为主旨,用新乐府的形式,写了大量反映民间疾苦、揭露现实问题的讽谕诗,在创作上形成了一个流派.白居易是其中杰出的诗人和理论家.他的美学思想以《与元九书》为代表,是新乐府运动在理论上的集中反映.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提倡新乐府运动的那些作家的诗歌创作,是以促进政治改革为目的的.这个运动在文艺思潮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文艺与政治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强调二者的互相沟通,互相作用.白居易认为,无论是音乐还是诗歌,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这种精神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从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社会政治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诗歌或音乐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状况:“臣闻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声由是作焉.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矣.”音乐和诗歌是通过创作的情感因素与政治相通的.“情者系于政”,不同的政治生活使人们  相似文献   

20.
闲话钓文化     
食文化,茶文化……钓鱼算不算中华文化之一?我认为应该是.垂钓在华夏史上源远流长,据说最原始的钓是垂直的,如姜子牙用的就是直钓.后来直钓逐渐演化,变成了既不很直又不很弯的形状,于是人们便给它取了个界乎两可之间的名字——垂钓.垂钓再作改进,便成了今天的钓钩."钓钩"比起"垂钓"和"直钓"来,不仅外形大变,而且尖刻锋利,只要鱼儿沾边,必不可逃.钓鱼,历来是一种闲情逸致的享受,青溪柳下,垂钓之乐,自不待言.古人垂钓的心境大致不外乎两种,一是怡情养性,一是借钓解愁.严子陵隐钓富春江是为了逃避仕途,清白自守.姜太公垂钓渭水是为了谋官从政,引君访贤.尽管两翁垂钓的心思不同,但可以肯定他们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