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0年代末以后的新时期十年,堪称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个知识分子的时代。这期间,有开创、有实绩,也有错误、迷乱和歧途。大凡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常常发生在一个喧哗的知识分子时代之后。此时,理性代替激情,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渐趋完整,其隐义也正在澄清。因此,以下提出的尽管是一种从“远离历史”的“语文哲学”出发的一般性理论,但它的每个结论都无不是历史经验的凝缩、提炼。现代西方,知识分子理论曾采取两种区别的方法,即现象学的方法和知识社会学的方法。现象学方法是一种“内在的”方法,它以个体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对“知识分子”一词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有“分子”类词语都含有对立的词义色彩 ,“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古典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与当今的知识群体是不同的群类。“知识分子”一词在今天的中国无论其概念所指还是词义色彩都已不能准确指称“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这个社会群类。建议在官方场合、正式场合最好避免使用“知识分子”一词 ,改用“知识 (界 )人士 /知识群体”。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七年初,邓小平同志还没有出来工作时,就富有远见地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又说:“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出来工作后,就自告奋勇管科学和教育,为全党作出了榜样。他的这些重要言论,全面地、科学地阐述了知识和知识分子在四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批判了长期以来党内、社会上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左”倾错误思想,促进了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推动了科学  相似文献   

4.
我们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要做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旧世界,一件是建设新世界。“推翻旧世界,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建设新世界,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本文拟对知识分子在现代革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做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法轮功”邪教组织在一些群众中传播、蔓延的同时 ,竭力向知识分子群体渗透 ,部分知识分子被卷入其中。据统计 ,参与练习“法轮功”的知识分子占有相当比例。不仅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陷入其中 ,而且一些知识分子成为骨干。他们的参与对“法轮功”组织的迅速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给我们党和整个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经过近一年多的学习、教育和思想转化工作 ,参与练习“法轮功”的知识分子的转化率明显提高。知识分子的特点是文化层次高 ,各学科知识密集。这一群体是否稳定 ,对社会的影响很大。“法轮功”向知识分子群体渗透 ,具有这…  相似文献   

6.
莫言创作呈现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人价值观之外,也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和“革命”两大价值体系之外.莫言发展了一种用乡土演绎乡土的叙事技术,一种展示“地方知识”、“地方思想”、“地方感觉”,一种真正不依赖外部“理论”和“世界观”来解释地方性生活和现象的小说叙事技术.莫言的获奖,无论如何,都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项重大成就.尽管他代表的不是中国古代叙事传统的胜利,也不是启蒙与革命叙事传统的胜利,是汉语叙事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胜利,而不是一种普遍知识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与知识分子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今天,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进程其密切的相关度骤然加大增强了。知识分子曾经历的荣辱沉浮和现实的处境地位,知识分子在转型期的角色效应、功能发挥及在未来社会中的职责使命等等,都不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自身话语和纯粹的学术话题。它们业已成为一项项紧迫的现实议案,有待实践性的阐释与解决。知识分子概念、类型与传统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非“有一定知识的人”首先出现于近代西方。从思想史角度追溯,西方近代知识分子的出现与18世纪启蒙运动有关;从词源学上考察,19世纪出现的俄语“intelligentsia”是西方“知识分子”(inte…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范围内的改革、开放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展开的同时,知识分子的“相对贫困化”,以及知识产品的“疲软”现象构成了一种影响改革主旋律的不和谐之音。愈来愈多的致力于变革中国面貌的领导者和企业家们已经注意到了与知识分子的活动密切相关的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后劲”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和探讨知识分子是否存在着“脱贫致富”的问题,以及如何开放各种渠道  相似文献   

9.
一、知识分子的定位在“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是最早的觉醒者,对人民大众起着启蒙的作用。因此,在文学艺术作品里常常以正面人物形象出现。1939年,毛泽东同志也提出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因为“他们在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①但是,到了五十年代“反右派”时,知识分子成了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文革”时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更成为“臭老九”。在文学艺术中出现的知识分子是被扭曲了的,这与实际生活一样,都只是揭露批判的对象。建国以来,当然也有些作品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那就是五十年代出现的《青…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问题是《周恩来选集》下卷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对于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风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历来重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十月革命后,列宁就指出:“没有具备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专家来指导,便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选集》第3卷.第501页)我们“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活。”(《列宁全集》第29卷,第50页)他曾严厉地批评了“左派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文化派”轻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说:“如果认为我们只用清白的共产主义的双手,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正确地解决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第一个明确提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著名论断。早在1925年6月,周恩来就针对党内普遍认为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一样是一个单独的阶级这一错误观点指出,“知识阶级”的说法不符合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他说,知识分子完全不是一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有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而没有知识阶级。压迫者利用知识分子来压迫人,被压迫者也可以利用知识分子来反抗压迫者,因此知识分…  相似文献   

12.
知识分子在90年代的角色是无法用三言两语说得清的。徐坤首先是学者,自然是一位知识分子;其次她又是一位作家,一位专门以知识分子生活作为题材的作家。身为学者,她完全算得上一位“精英”,文学硕士毕业,且供职于中国最高文科学术机构——中国社科院;作为作家,基于她的生活环境,她笔下的人物也都是“精英”,或是硕士、博士,或是名家名学者。她能在如年代文坛引起广泛注目,关键在于“精英”在她的笔下已失去“精英”的本质。她在作品中呈现的是一群不尴不尬、仅仅有着“知识”外衣的人。徐坤的小说出现伊始,就隐约地暗示了知识分…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知识转型与知识分子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知识境况与知识分子危机 知识分子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贫困、孱弱和尴尬。知识分子发现知识的疯狂增长使自己不再成为掌握知识的人,而日益成为被知识所拿握的人。他已经从博学之士成为一个狭窄领域内的“专”家,并因自己处身于物质增长而精神贫困的商品文化时代而饱尝失落感。 事实上,西方后现代哲人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已经注意到精神文化的崩溃和知识分子的漂泊无定感。法国思想家让一弗·利奥塔德指出,1968年“五月风暴”成为知识分子角色转型  相似文献   

14.
过去总是说社会财富是工人、农民创造的,并不包括知识分子,而一讲到知识分子则是“一不会种田,二不会做工,三不会打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们是不创造社会财富的。如果说他们还有点知识的话,则又被贬为“精神贵族”。这种思想在某些人的头脑里,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则公然声  相似文献   

15.
知识分子由于其体制内受教育的知识背景、据守知识(作为历史权威表征物的知识)的牢不可破的信念,使他们在对社会进行审度和批判时往往戴上一副服从主义或是标榜价值中立的知识面具。前者使知识分子跻身于权力机构及其名下的参政议政网络,实际承担起权力话语体系的建构和运作,对匿名的集体压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后者虽然表面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从政府政策的制定者和推销商转变为一个“去政治化”的书斋研究者,甚至主张不受惯常逻辑约束,对社会进行质疑和批判,终至被道德法庭判定为知识暴动主义者。但他们以民众代言人身份自居的理念已经清晰地证实了他们希望高高地站在民众之上,以另一种知识权威——民众的灯塔——的口吻发话的意图。这一类知识分子的思维逻辑可以归纳为对一种译介的欲求,即知识分子试图通过自身的“聚焦”功能,将散置于民众中的、不成体系的思想断片用一种经过严密逻辑整合的语言重新言说,从而达到民众被开发—被理论化—被接受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6.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苏联人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中,多次论述过和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充分证明这些论述的强大生命力。可是,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政治目的,肆意歪曲篡改列宁关于知识、知识分子的论述,推行一条极“左”的知识分子政策。这些“左”的思想至今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四化建设的发展。当前,结合十二大制定的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认识论包涵两个层次。一为关于道(“母”)的知识系统,一为关于物(“子”)的知识系统。“闻道”和“为学”是与之相应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途径。老子把传统的气功养生术升华为哲学理论,故从本源上考察,其认识论也是在经验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它一旦形成却表现出反经验及直觉主义的特色。这就决定了老子关于知识的价值取向是推崇“闻道”、贬斥“为学”。由老子开端的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缺少逻辑思想作为前提条件,是一种思维超越的整体性模式。中国传统哲学之所以没有形成逻辑思维的定势以推动实证科学的发展,与老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知识分子”一词,在我国是一个使用非常宽泛的概念,通常是以职业和学历作为划分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否恰当,颇值得探讨。早有孔子就揭示过知识分子(士)的特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志于道”,强调了知识分子对弘扬社会道义的责任。后来的孟子也对“士”作出阐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知识分子在西方有特定的涵义,认为他们是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正义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据此来批判社会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并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实现。就是说,知识…  相似文献   

19.
重建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中国,士大夫为四民之首,宋明以后形成了一个“士绅社会”。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士大夫再次成为自由流动资源,“士绅社会”逐渐转化为“知识人社会”。这一“知识人社会”拥有学校、社团和传媒三个重要的公共建构,这使得知识分子的文化影响力空前地提高。然而由于“知识人社会”的独立性质,又使得知识分子们与社会发生了制度性的疏离,以至最后自我边缘化,无法重建社会的重心。  相似文献   

20.
<正> 列宁领导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在认识、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政策和方法,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学习列宁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列宁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作用。一九一八年三月,他在宣布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同时,指出:“没有具备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专家来指导,便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建立在最新科学技术的成就上。一九一九年初,列宁在谈到苏维埃政权的任务和困难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呼吁:“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而这些科学、技术、艺术却在专家们的手中,在他们的头脑里”。为了真正完成我们已经抱定的事业,就应该依靠他们来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