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重点对云冈石窟的雕塑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希腊雕塑、印度佛教艺术对云冈石窟雕塑特点的影响。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阶段,其艺术特点上承汉代之雄浑,远袭希腊之宏伟、印度之华丽,体现佛教之平等,鲜卑之大度,下启盛唐之丰腴,完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相似文献   

2.
佛教美术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佛教艺术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审美特质,就显教而言,佛像应具备庄严之美,庄严指对内心的修饰与净化。对佛像庄严之美的观想是佛教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的装饰设计,是为了美化佛教思想,宣传佛教的教理、教义,体现出鲜明的设计艺术特点。从舍利塔上的莲花、植物纹样、造像铭和小佛像几个方面看,应属晚唐五代的装饰造像风格。  相似文献   

4.
“牛鬼蛇神”与中唐韩孟卢李诗的荒幻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中印文化交流大背景下,着重探寻佛教艺术对中唐诗歌熏染影响的轨迹。作者认为,所谓的“牛鬼蛇神”,其本意乃是指佛教祭坛上的狞恶鬼神形象。它们自南亚随佛法传入中国,逐渐适应本土需要而至唐代极盛于时,致使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等人的诗均与之发生感触相通,并有利于促成韩孟诗派尚怪风习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在佛教世界中 ,天王、力士是佛法的守护神 ,因而在佛教艺术造像中 ,它们是作为佛法的守护神而塑造的 ,是不可缺少的造像内容。由于它们在佛教世界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其造像也有所不同。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天王、力士造像就是作为佛法的守护神而塑造的 ,雕刻精美 ,其特点是强调气势、力度的刻划 ,造像风格属于晚唐五代时期  相似文献   

6.
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是北魏王朝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王朝史、民族史,其中生动的佛教艺术符号为中国艺术史上的辉煌之作,云冈石窟所蕴含的造像意义即"纪念碑性":祭祀礼仪性、政治内涵性、自我自觉性为本文着重讨论的方面,以期对佛教艺术造像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也必然体现了中国佛教的精神。中国的佛教造像是在中国传统信仰基础上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摄,是一个不断汉化的过程,也是折射中国佛教精神的物化过程。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这一特定艺术折射出中国佛教的主要精神,即圆融无碍的精神、宗法伦理的精神、男女同尊的精神和天人合一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宗禾 《金陵瞭望》2011,(17):26-28
他,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在南京成立了"中国佛学会筹备会"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9.
王畅 《东方论坛》2003,(1):58-65
佛教艺术也像其它宗教艺术一样,是以神为本的.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历史演绎中,由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变化,以及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佛教艺术的创作者的理性创造和人本主义情结,佛教艺术的内容越来越接近人的现实生活,越来越世俗化.人本精神自然地、不自觉地乃至自觉地进现、强化甚至稳固、发展.这种情况到了宋代表现得尤为明显.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塑罗汉像,充分体现出在佛教艺术中人本精神从神本主义的回归,既不失佛教神祉的精神气韵,又具有世俗人物的音容笑貌,表现出与神性并无矛盾的人性与人情之美.  相似文献   

10.
大理白族佛教法舞是中国现存少有的佛教法舞科仪之一,它作为佛教与大理白族传统民间歌舞相交叉的边缘艺术类型,既是佛教仪轨与传统民间歌舞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佛教艺术本土化的典型案例,是值得学术界重视的宝贵乐舞文化遗产。研究大理白族佛教法舞不仅是对佛教艺术的直白记录,更是对佛教法舞所昭示的宗教意义、文化表征以及在佛教传播与艺术发展规律下的佛教在西南少数民族民间的生存张力的探索。大理白族佛教的生存张力,是大理白族佛教法舞本土化变迁的内在力量与外在环境共同促使下生成的复杂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大理白族佛教乐舞艺术呈现出不同于世界任何地方的佛教艺术形式的重要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1.
陈向俞 《金陵瞭望》2009,(15):62-63
南京,是个文化积淀浓厚的城市,从古至今都是文化的中心,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大家,引领着文化艺术的潮流。如今的南京,又成为了领潮东南的时尚之都,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时尚创造者,展示着千年古都的青春朝气。  相似文献   

12.
莫高窟是集雕塑、壁画、洞窟三位于一体的艺术殿堂,它吸收了外国宗教艺术的精华,并将其民族化、世俗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精品--雕塑为东传佛教造型艺术之精品,洞窟是中西宗教建筑艺术之合璧,壁画则达到了唐宋绘画艺术的极致.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艺术论著《画经》美学思想初探李景隆长期以来,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藏族艺术也结下了不解之缘。藏族的壁画、唐卡、造像以及建筑艺术、酥油花、堆绣等造型艺术,都是独树一帜的佛教艺术。这种艺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促进了佛教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14.
早期佛教与表演艺术的关系可以从教内和教外两个角度来加以考察。由于教内稳定的需要,早期佛教引入表演艺术用以调节僧尼在男女之情和娱乐艺术两方面的欲望。由于吸引世俗信众的需要,早期僧伽内部的诵经和面向在家信众的说法仪式中伎乐成分逐渐增加。由此揭开了佛教表演艺术发展的序幕。早期佛教表演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僧尼参与世俗化的伎乐表演的情形愈加习见;二、供养仪式音乐的戏剧因素逐步增强。以上事实,确立了佛教的通俗化趋向,这对佛教由部派阶段发展到大乘阶段可能存在重要影响,并且也规定了许多大乘经典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佛、佛教及传统绘画艺术等相关概念进行了一个初步的界定和阐释;接着对传入中国的古印度佛教的民族化进程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最后着重就其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进而揭示出.自秦汉以来.中国的一切传统绘画艺术。都是佛教绘画艺术特别是禅画艺术这一民族艺术发展的历史本真。  相似文献   

16.
北魏开凿云冈石窟始于文成帝兴安二年(453年),这项工程历时60余年,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昙曜能够在皇权支持下开凿石窟,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时全国各地的石窟开凿和佛教造像现象已经广泛流行,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均有热衷于佛教造像者,使开凿石窟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北方僧侣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融入佛教之中,对教义的变革迎合了皇权的需要,将皇帝地位提高到了佛的高度而受万民敬仰,同时文成帝将佛教视为巩固北魏统治的思想武器,从国家层面对佛教发展给予了支持,这也是石窟能够开凿的根本原因。师贤、昙曜等高僧精于佛教造像艺术,将天子即佛融入到造像艺术之中,迎合了文成帝的政治需要,同时为佛教的发展争得了皇权的庇护和财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提到中国传统艺术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的佛教艺术,佛教艺术是以一整套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为其信仰服务的宗教艺术,它对中国文化艺术发展过程的繁荣昌盛是功不可没的.中国佛教艺术的现代价值包括:审美价值,文物及学术研究价值,商业价值和心灵净化价值.我国的传统佛教艺术价值逐渐被认识和发掘.在日益全球化和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借鉴和发展我国的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18.
星云大师     
《阅读与作文》2010,(2):F0004-F0004
星云大师 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12岁于南京礼志开上人出家,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曾主编《人生》、《今日佛教》、《觉世》月刊等佛教刊物。  相似文献   

19.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曾将弹与艺术进行了比较,艺术家的世界是一个自由创造的天地,而这个自由创作的天地只有来自直接的直觉或直观,只有直接地出于事物的“如如”状态,没有受到感官和知觉障碍的如实之境。他们以无形和无声创作形态和声音,就此程度而言,禅者和艺术家并无二致。禅者即艺术家,艺术家就是禅者,因为他们都是悟道之八。禅宗是有别于中国其他佛教宗派,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着很大差异的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强调其体验的超越性,追求一种超越有无、是非、得失的自由境界,这种禅宗体验的超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王个方…  相似文献   

20.
艺宣 《金陵瞭望》2006,(17):17-18
文化艺术中心在建成之初,围绕“公益文化基础设施”的主要职能.组织、保障了众多高稚文化艺术在中心场馆顺利上演.活跃了南京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