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元之际四川地区的山城,是存世数量较多、保存状态尚好、文化价值很高的特殊时期的城市遗址。这些山城城址的等级类型,有制司、路、府州军监、县四级,而以府州为主;城址的地理类型,有山顶、半岛、岛洲、复合四类,其中山顶类又分为平顶、斜顶、凸顶、凹顶诸型。鉴于目前宋元四川山城城址的调研尚存在记录粗疏等问题,今后的山城城址调查应在城址基本信息记录、城址遗迹时代判别、城址构成要素考察和城址防御体系分析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2.
苏州西部山区分布着大量的春秋晚期遗址、遗迹,对新发现的灵岩春秋晚期大型城址的性质定位有十分重要的参照意义。运用聚落形态研究方法对灵岩大城址地理位置、周边古城址、古墓葬、古遗址进行分析,新发现的灵岩大城址应该就是春秋晚期吴国都城。  相似文献   

3.
根据大同北魏明堂遗址考古勘测位置图,按《礼记正义·明堂位》古制分析比对,笔者认为,明代的大同府城南城墙和南门即是北魏平城(京城)的南墙和南门的位置所在,并由此推算平城遗址的范围,即明代大同府城仅占北魏平城的南半城,向北延长约3.5里(营造里,下同)为平城北半城,北魏平城是一个南北长7里,东西宽3里,周回20里的长方形城域。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梳理北魏平城历史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考古发现,并参考汉代和明代的城址,对北魏都城平城(398年~495年)的宫城范围和宫城主要建筑遗迹进行考证。基本明确了平城宫城的边界情况,推证出宫城中一些主要建筑的位置关系和建造情况,并对有关疑点尝试加以解答。  相似文献   

5.
空间分析是城市考古研究的重要环节,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市复原研究和区域性城市研究两方面。城市复原研究方面,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首先可以对城址开展地图测量,准确掌握城址的基本数据;其次可以对城址进行地形地貌分析,考察城址所处的自然环境;最终,可以为还原城址的形制结构提供线索,提高田野考古工作的效率和精度。区域性城市研究方面,通过"城市圈"的研究视角,将城址与周边遗址和自然环境纳入同一空间集合进行考察,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大数据量的遗址信息进行空间分析,能够有效地剖析城市圈的自然环境和遗址的空间关系,从而考察城市空间属性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6.
因王朝兴替、黄河河道摆动等因素影响,历史上灵州城址历经四次迁徙:北魏孝昌二年(526),改薄骨律镇为灵州,州治河北胡城。西魏大统六年(540),南迁至薄骨律镇旧城。明洪武十七年(1384),迁至今苦水河注入黄河处新华桥二队附近。明永乐年间,迁至今灵武市园艺三队附近。至明宣德三年(1428),又迁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  相似文献   

7.
甘肃马鬃山玉矿遗址 中国最古老的玉矿遗址 马鬃山玉矿遗址位于甘肃肃北县,初步确定年代为战国至汉代,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玉矿遗存.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办公室主任陈国科介绍,其中的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中,首次发现作为拣选玉料作坊的半地穴房址、玉矿周围的防御型建筑,以及地面式石围墙作坊.出土的大量玉器废料、玉料石皮等遗物,展示了当时的玉矿布局结构及生产与组织情况.这是目前唯一由采矿区、选料作坊区及防御型设施区等组成的与玉矿开采相关的聚落.  相似文献   

8.
北石窟寺,被称作陇东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是甘肃第四、庆阳第一大石窟寺。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始建至今,先后经历了十多个朝代、1500多年的历史风雨,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研究课题和佛教文化遗产。然而,关于北石窟寺历代行政归属,学术界至今缺少专文考证,笔者依据现有正史和地方史资料,试图对北魏始建到现代的北石窟寺行政归属做一个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并不断深化。为了解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和粮食收储企业对粮改的切身体会,我们于今年1月18日至23日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这次调查的范围是农村8个区(县)市的8个乡(镇)及所在粮库、8个行政村,调查分四个...  相似文献   

10.
北魏平城砖瓦文字简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魏平城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汉代之后又一个吉语瓦当高峰期。皇家建筑遗址出土的大量瓦文,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准、书写能力和书体运用情况。近年在大同地区出土的并不算多的北魏砖铭充分证明,在拓跋氏建都平城时期,所有墓中瘗文字砖者,无一不是来自于南朝的贵族以及西来东至的秦凉和两燕的“投化客”。拓跋氏帝室和近族胡(纥骨)、周(普)、长孙、奚(达奚)、伊(伊娄)、丘(丘敦)、亥(侯)、叔孙、车(车规)等九姓以及“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的陆(步六孤)、贺(贺赖)、刘(独孤)、楼(贺楼)、于(勿忸于)、嵇(纥奚)、尉(尉迟)八姓连如此简单的砖铭都没有。但是,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不仅在洛阳大量出现元姓宗亲和其他代姓贵族的大量墓志,而且在平城也出现了“尉娘”、“苟黑”等代人墓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历史文化为出发点,从北魏平城时期的遗迹———云冈石窟、北魏明堂、北魏永固陵等入手,研究大同北魏平城旅游开发。提出了以云冈石窟为主体构建北魏平城文化旅游体系;开发永固陵景区、设立北魏文化博物馆,丰富北魏平城文化旅游体系;完善北魏明堂遗址公园的配套设施,提高北魏平城文化旅游的品位;组合资源以突显北魏平城文化旅游的整体格局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八年夏天,我们在整理旅顺口区铁山公社郭家村遗址发掘的文物资料过程中,又从过去在长海县考古调查采集的文物里,发现广鹿岛的吴家村遗址出土的陶片。有的同郭家村遗址下层出土的陶器,在器形上、纹饰上都很相似,因而引起我们对长海县各岛贝丘遗址的注意。一九七八年九月,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派同志前往长海县几个大岛再次进行了调查,确定发掘地点,于十月至十一月,会同长海县文化馆,在县革委会领导下,组成了考古发掘队,先后发掘了大长山岛(公社)的上马石、高丽城山遗址、广鹿岛(公社)的吴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虽然没有发现象该地区东部之两湖地区和西部之成都平原地区那样的史前时代城址 ,但其考古资料透露出的与城址相关的信息 ,如文字“刻划符号”、大型聚落址群、贫富分化现象、原始战争形式、原始宗教祭祀的出现 ,等等 ,为我们考察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址”意识的遗迹线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四、三峡地区商周时期城址(市)遗迹线索无论是楚国管辖区,还是巴国版图内,至今不见有商周时期城址遗迹资料的信息。那么,在东起宜昌,西到重庆的区域里,究竟有没有商周时期城址遗迹呢?这是我们在研究三峡地区古代城市历史发展时不可回避的问题。自晋以来,历代史学家在著书时都对三峡地区古城遗迹有过记载,最著名且最有影响的城址当属西陵峡地区的秭归鲢鱼山楚国早期的“丹阳城”了。如晋郭璞《山海经注》、《海内南经》中记云:“夏后启之臣曰孟涂,……居山上,在丹山西“文后注称:“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北魏郦道元的…  相似文献   

15.
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述论杨钰侠(宿州师专历史系)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1.从道武帝拓跋到文成帝拓跋时期,为制度的草创阶段早在道武帝拓跋时,史籍上就有了对地方官吏考核的记载,拓跋在天兴元年八月曾“遣使巡郡国,举奏守宰不法者,亲...  相似文献   

16.
自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正式提出城镇化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坚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既有历史的连续性,也有地域的兼容性。城头山遗址是我国目前所知延用时间最长、地层(文化)关系最清晰的城址,标志着我国城镇建设已有6 000多年的历史。城头山遗址在农耕基础、生态宜居、产业中心和人口聚集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当今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西樵山石器时代遗址,自1958年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和研究,已发表的专门报告、论文等文献共17篇(见本文末注1至17)。中山大学考古学专业在1980年拍了西樵山考古专题教学录象片;南海县政府更把县博物馆建立在西樵山;还有不少学者在著作中论述到西樵山遗址的性质或年代(见本文末注18至49。事实表明,对西樵山遗址的研究,与珠江三角洲、广东省以至华南地区的考古学研究,都有密切的关系。30多  相似文献   

18.
洛阳唐砖主要出土于城址、城门、仓窖、砖瓦窑址、园林遗址、居址、墓葬等。其形状分为长方形、方形、梯形、扇面形等四种,它有包边、铺路、排水、散水、仓窖、窑址、门臼、柱础、墓葬等九种用途。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三峡地区中坝、玉溪、玉溪坪、瓦渣地及哨棚嘴等遗址的实地调查,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对本区史前(主要是新石器至商周阶段)人类居住环境及遗址类型有初步认识如下:(1)遗址类型主要包括聚落型(含祭祀、墓葬等功能区)和盐业专门(生产)遗址;(2)遗址受自然条件制约(地形地貌、岩土性质、水位涨落及地质事件等),次生性强;(3)区域环境条件特点导致其与同期东部文化相比,种植业欠发达,而捕渔、狩猎占优势,这一状况在三峡地区西部显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产业政策与甘肃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肃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及其调整都离不开国家、地方产业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基于这一前提,将甘肃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并进行了分析。然后, 根据产业结构演化规律和甘肃实际,以及产业政策对甘肃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提出今 后甘肃发展区域经济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