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报媒体在新媒体发展中有"边缘化"的危机,其实质是舆论引导能力的变弱.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党报媒体有必要以自己为核心,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本文以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为例,探讨党报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方式,包括:开展集团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媒体、注重区域性特征、加强创新性和建设性等.  相似文献   

2.
微博改变人们接触、传播信息行为的同时,也改变着各类公共事件中舆论的形成机制,为舆论引导提出了新课题。公共事件既是舆论的焦点,更易成为舆论引导的薄弱点。深入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及其舆论的科学内涵、核心要素,努力探索公共事件中舆论的引导路径,寻找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实现路径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文章试图从微博传播特征出发探寻微博传播中的舆论引导路径。  相似文献   

3.
地方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地方党委重大决策的贯彻,决定着一个地方的舆论导向。因此,学习领会好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媒体建设、提升队伍素质诸方面,切实提高地方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时代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公众摆脱了对大众传媒的表达渠道依赖,转而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自由表达,从而成为实践意义的舆论主体。这种转变导致舆论引导工作领域出现舆论引导对象的多元化、舆论引导方式的体系化、舆论引导效果的复杂化、舆论引导理念革新的常态化等变化。在理论层面,舆论引导所依赖的理论资源也开始从宣传模式向政治沟通模式转变。在传播格局巨变的背景下,舆论引导工作仍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导向和职能、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文 《兰州学刊》2007,1(7):159-160
舆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新闻传媒则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工作,积极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一、重视舆论环境分析,认识舆论于1导的复杂性;二、改进新闻报道工作,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三、提高传媒的公信力,打造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四、把握舆论运动规律,提升舆论引导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提到“党报中心说”,一些同志便会想起“文革”中的“以我为中心”,并愿把它与政治宣传——强加于人——违背新闻工作规律联系起来,因而往往会产生一种鄙弃心理,对其采取否定态度.其实,党报作为党的喉舌和人民的喉舌,本该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广泛地反映和影响舆论,成为党的舆论中心,宣传和教育群众,团结起来,去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主张而奋斗。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是“党报中心说”的创立者和实践者。他们在自己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报刊活动实践中,始终把党的报刊作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思想宣传中心和组织领导中心.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微博、博客等自媒体蓬勃发展,人人都是记者和编辑。但新媒体在给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有害信息的传播和不良舆论导向提供了平台。由新媒体平台促发的舆情事件频频发生,传统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模式遇到了困境。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提升传统主流媒体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显得非常必要且十分紧迫。传统媒体必须主动适应国内外舆论环境变化,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是党报的灵魂和旗帜,要增强其舆论的引导力,首先要打造立体化的言论格局;其次要创新评论的表现形式;再次要加强评论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秋月 《理论界》2009,(3):182-183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广播电视并没有淹没在网络舆论的滚滚大潮中,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干预人们的社会生活,进而影响舆论、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人民日报》2010年1月至7月的报道,总结出该报舆论引导的路径选择。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该报积极主动地设置议题,利用娴熟的报道技术成功地引导了舆论;对于社会问题的引导,该报忠实地反映舆论,正视问题的存在,并积极主动地设置议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舆论监督发现问题,提出预警;对观念形态舆论的引导,该报弘扬主流价值观,揭露与主流价值观背离的价值观;对于具体事件的引导,该报把事件议程和问题议程密切配合,通过为其他媒体设置议程而形成统一的意见,通过专家对事件的权威解读来引导舆论,通过舆论监督提出预警。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渠道高度发达、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任何一种传媒都只是满足受众需要的一个渠道,党报要想占据主流媒体的地位,拥有大量受众,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整合自己的新闻资源.以网络传播平台为代表的多元媒体正在分割着传统媒体的受众,始终是主流媒体的党报应对多媒体竞争的实质就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高党报社会新闻的水平和质量是增强党报可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党报需要社会新闻是由党报的性质决定的,党报的社会新闻在可读性上既要不断满足读者需求,又不能只单纯地迎合读者的趣味,而应引导读者的趣味,应将正确的思想寓于可读性中.党报社会新闻还应以权威性来征服受众,这种权威性的体现就是要借地域色彩来进一步张扬"信息传播力,民众影响力",通过关注社会舆情来强化社会新闻的权威性和引导力.  相似文献   

12.
课题组 《江淮论坛》2012,(5):176-180
近年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网络舆论的传播生态,博客、微博成为网络中重要的舆论阵地。引导博客舆论健康发展,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章通过分析博客舆情的特征和运行机制,提出政府舆论引导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舆论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中介作用。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一起构成社会规范与规范行为之间的中间地带,而社会舆论又处于社会规范与社会心理的中间位置,所以社会舆论在社会生活运行中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社会组织通过舆论宣传自己所建的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引导人们自愿地遵守社会规范;而社会公众通过舆论反映自己的意见,影响社会道德、风俗、信仰,使社会规范成为自己所能接受的东西。二、摸拟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社会舆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媒介逐渐成为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放大器。高校要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就要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切准引导的最佳时机,把握引导的分寸、火候,增强舆论引导的实效质量。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高校应在舆论形成和引导过程中抓住引导时机,做好议程设置,培育代表官方声音的"意见领袖",努力融合"两个舆论场"。  相似文献   

15.
舆论引导是新闻媒介的基本社会功能之一,舆论引导力的高低决定舆论引导的效果。从舆论的形成及传播、导向来看,新闻媒介舆论引导力由事实报道能力、舆情研判能力、意见整合能力、新闻舆论传播能力、社会舆论导控能力等五要素构成。在新闻媒介的舆论引导实践运用中,这五要素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形成舆论引导力的有机共同体,并以合力的方式作用于舆论引导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大量产生,舆论传播也突破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变.由于互联网时代舆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加之信息不对称,涉警舆论引发的新兴管理矛盾给社会带来不稳定性,公安机关面临着"舆论袭警"的挑战.如何通过舆论引导解决涉警舆论事件带来的问题,从而提升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树立公安机关权威性的命题已然提到日程.通过剖析互联网时代公安机关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舆论,即群众的言论,一般是民意的体现。但舆论具有多层次、多方位、多变性,并且舆论会对事件的进程发生影响,却从来不对事件的后果负责任。因此,我们要重视舆论和对舆论的研究,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失,收到预期的效果。 舆论工作十分重要,事关大是大非,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安定团结和社会进步。对舆论要掌握和引导,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首先,要广开言路,掌握舆情,重点引导。要采取不同方式和渠道,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利益集团的反应。同时,要通过信访部门了解民情,通过公安部门了解敌情,通过党政工作部门  相似文献   

18.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网络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舆论环境的冲击、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未成体系等内外因素,导致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存在话题议程失控、过程把关不严、引导方法不当等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从优化高校网络舆论外部环境、健全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体系和提高大学生网络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对策,力求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19.
舆论引导不仅是宣传思想工作中极为重要的领域,而且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加强的方面。舆论引导贵在有效,对于效果的细化分析是把握舆论引导的前提。对于舆论引导之效的把握,可以从分析效的维度入手。实现舆论引导的预期效果,需要有效运用推动效果达成的因子,统筹好传播信息量、公众参与面、意见权威性和结果认同度等在舆论引导效力上的作用发挥。科学把握舆论引导的效果,应当基于民意调查,立足舆情分析,重视行为反应,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反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和谐青海中,应从三个方面去强化新闻工作,即增强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增强新闻的解疑释惑作用;增强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从而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