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6年的那次国际法庭审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人没有再提起南京的屠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修改教科书事件,随后有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建立,中国学术界才开始研究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最初的研究完全是为了反驳日本右翼。72年来,只有10余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都曾因为各种原因而被不同程度地阉割过。《南京大屠杀1937》的导演吴子牛就感叹:"拍片子就像播种一样要有气候,节令不对,拍出的跟愿望就不一样。"对于那段历史,我们的记忆很简单,关于中国人,我们只知道一个数字——30万。关于日本兵,我们只知道屠杀和强奸。还有一个德国人在我们的记忆中,约翰拉贝在南京组织的难民营救助了20万中国人。除此之外我们便一无所知了。近期两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先后上映。关于那段记忆,我们还需要再次修补  相似文献   

2.
奥古斯特·威尔逊(1945—2005)是当代美国戏剧界最杰出的黑人剧作家。他创作的世纪系列剧真实地记录了20世纪美国的百年黑人历史,堪称美国黑人世纪史诗。本文将从创伤角度来解读威尔逊的成名作《莱妮大妈的黑臀舞》,揭示美国黑人在面对沉痛的历史和种族歧视的现实时所受到的集体创伤和个体创伤。威尔逊从个体的悲剧命运,阐释美国黑人通过对黑人身份的认同以及与黑人民族文化的联结,才能走出创伤,得到救赎。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文学中,奴隶制度这一主题是其重要内容,涉及奴隶的生存斗争和南北战争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状态。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从多个人物角度讲述了一个自小被母亲抛弃的女奴科拉,在逃亡中通过象征着抗争与希望的地下铁道找寻希望与自由,为今人展示了鲜活生动的血与爱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4.
宋罡 《现代交际》2005,(5):42-42
《孔雀》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历史,它把那段特殊岁月的故事娓娓道来之后,似乎为第五代导演关于文革记忆的讲述画上了一个暂时的句点。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开始,中国过于丰富的近现代历史对于个体命运的纠缠就成了一种通用的叙事模式,无论是《蓝风筝》、《活着》,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都力图在个人化的文革记忆中取得历史与艺术之间的平衡。《阳》淡化了前几部影片中具有强烈伤害性的社会外力背景,而《孔雀》此番所努力营造的正是与其一脉相承的"淡淡的哀愁";稍有迥异的是,《阳》的"大院子弟"可  相似文献   

5.
《中外书摘》2008,(8):76-76
《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大东亚的沉没:高升号事件的历史解剖》,《老俗画》,《旧物记:胡风遗藏纪事》,《孙中山与美国》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是凝聚历史记忆的场域,同时也是文化再现的场所。博物馆利用其独特的藏品、丰富的展示手法,以及特殊的建筑结构叙事空间,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文化、记忆向我们娓娓道来。作为承载人类历史记忆的媒介,博物馆通过展示"物",再现"物"之主的个体记忆;营造"场",借由其特殊的"场",塑造并建构社会乃至国家之集体记忆。文章主要以建川博物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纪录国家、民族之创伤记忆的战争纪念型博物馆,叙写建构创伤与形塑记忆的手法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电影《南京!南京!》上映后票房成绩斐然,而引起的争议也颇多。日前,上海大学影视与文学创作批评中心邀请了几位学者以及《南京!南京!》的导演陆川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小璇 《女性大世界》2004,(12):156-157
对加州的印象来源于一首脍灸人口的美国乡村民谣《加州旅店》,那段传世惊人的吉他前春天带着加州的透明的阳光斜斜地投射到记忆深处,一起刻进记忆的,还有那首歌曲里所吟唱的爱情的忧伤。  相似文献   

9.
《公关世界》2016,(22):97-97
王峰1966年生于河北正定,毕业于北京画院,师从王文芳、谢永增先生。作品《情山出白云》《静静的山村》参加2007年、2008年北京画院研修生作品展;《故乡的记忆》《居高民安》先后入选第11届、第12届全国美展河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作品曾在中华世纪坛、军事博物馆,以及南京、深圳、石家庄等地展出,并发表于《中国画名家》《华夏美术》《新时代艺术名家》等。作品被国内外专业机构及个人收藏。现为北京画院谢永增工作室画家、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相似文献   

10.
伍绮诗的《无声告白》以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社会为故事背景,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普通华裔家庭遭受创伤后引发悲剧的故事。本文拟从创伤理论出发,以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家庭成员创伤经历、产生原因,进而揭示叙述创伤和反思过去有助于疗治创伤、重建自我。  相似文献   

11.
为探析"性侵儿童"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对《南方都市报》等三家主流都市报中的"性侵儿童"新闻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我国新闻媒体对"性侵儿童"社会记忆的呈现经历了一个从集体失声到开放多元的历程;媒介在报道"性侵儿童"案件时进行着一种仪式化的呈现与编排策略;法制与教育成为媒体报道"性侵儿童"时的主流框架,基于现代新闻伦理道德的考虑,媒体更多地是把创伤复现和创伤处理置于两元对立的地位,对被侵害儿童的"创伤叙事"进行了遮蔽和掩盖。  相似文献   

12.
“红领巾、白衬衣是50年代、抑惑是70年代的象征。”在《SDANJIE》里,我曾如是说。实际上,今日中国它仍是一个鲜明的符号。红领巾是段记忆,是一个年龄段的标志,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确认、疑惑与追问……对我而言,白衬衣永远那么白,梦里它也那么白,构成了对不那么白的压力。历史的色彩在淡化、人在生长、记忆变得不可信。  相似文献   

13.
谭琳喜欢阅读人物传记类的刊物,喜欢从不同经历、不同角色中体验和感悟多样人生。作为美国中文电视王牌节目《纽约会客室》的主持人,她专访了许多名人政要,如前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艾滋病专家何大一、超模吕燕。在她看来,《纽约会客室》的嘉宾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抒写者。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在全国各地影院热播,该片也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十个票房过亿的影片。对《南京!南京!》的评价两派意见迥然不同,赞成派认为该片再次警示国人牢记仇恨、毋忘国耻,很有现实意义,陆川是民族主义的爱国者;否定派则提出激烈批评,甚至认为陆川就是一个汉奸。  相似文献   

15.
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一书中,提出社会记忆通过三种记忆取向来保持,分别是官方记忆、集体记忆和民间记忆取向。英国著名的左派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和T·兰格合著的《传统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则以官方记忆取向为主,告诉人们晚近的一些貌似古老的传统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两年前,因为不遗余力推出一部由美国人制作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刘人豪这个60多岁的老人引起国人的瞩目;更因为他的不懈努力,促成当年日军侵华的屠城血证送回祖国,刘人豪备受国人尊敬。许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他不仅是个实业家,更是个不折不扣爱国者——刘人豪其人刘先生早在两年之前就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2002年的4月17日,刘人豪先生代表美国著名历史纪录片制作人陆达路先生向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了揭露侵华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平民的史实纪录片《南京大屠杀》中文版。捐赠仪式上还首映了这部纪录片。据专家介绍,这部纪录片是当今世上…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唐山大地震》重版。我在新版序言里写道:“本书所记录的历史,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该被记忆;而突然被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2008年,这话不幸又一次成为事实。  相似文献   

18.
《历史的终结》作者、美国著名战略家福山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里指出,中国与那些发生革命的中东国家不同,政府时刻关注并回应社会不满,承认并致力于解决收入不平等、腐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彭国梁 《老年人》2008,(7):28-29
去年底,单位同事唐樱女士送给我一本她与刘笃平先生合著的书《长沙记忆·清末长沙“抢米”风潮长篇纪实》。她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刘笃平先生花了3年时间,陆陆续续地采访了当时耳闻目睹清末长沙“抢米”风潮的三十多位遗老,得到了一大批与之相关的珍贵史料。在书的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长沙抢米风潮’对于经历过那场惊心动魄历史事件的长沙老人来说,记忆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20.
《毁灭》是美国第一位两度荣膺普利策最佳戏剧奖的女性作家林恩·诺塔奇的代表作。该剧荣获了2009年普利策戏剧奖,讲述了刚果战乱时期幸存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创伤理论为导向,分析剧中女性人物遭受的创伤以及她们的创伤复原之路,希望能够为人们提供线索进而了解并关注战后幸存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