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与众多现当代女作家不同,苏青的“母性情结”来源于她内心的最深切的体验,而这恰是构成其作品的基点。文章试从母性本体的失落、母性情结的回归、现代母性的期待等三个方面剖析苏青笔下的独特的母性情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超前性。  相似文献   

2.
女性形象及情爱叙述是周立波小说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周立波小说的深层创作心理。小说中女性母性化的人格特征,以及"象征父亲"的威慑性在场,反映出作者的"俄狄浦斯情结";小说文本隐伏着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双重动机,两者建构的主题呈对立统一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洞悉,有利于明晓周立波小说复杂性特征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莫言作品中涵纳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他笔下的母性形象融合了对生殖力的崇拜,并显现出了一种深厚的女娲造物的创世纪情结。莫言作品中的母性形象完全可以读解为敦厚温柔,坚忍宽容而又生生不息的民间大地的象喻。这其中又蕴涵着大地的民间品性、大地的荒原意象和大地的苦难意识。  相似文献   

4.
杜拉斯作品中的“东方形象”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咏 《东方论坛》2004,(1):67-71
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许多作品以越南殖民地为背景,东方为杜拉斯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风格.作为白人女性,杜拉斯在国家、种族的维度上获得了强势.站在西方文化本位的立场上,杜拉斯赋予了东方独特的品质和格调.在她的文本中,东方是一片有着神奇"本质"的土地.东方"异"文化和某种种族气质存在着必然联系.杜拉斯还通过西方人的眼睛,塑造了一群同质而次等的东方人形象.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是一位典型的情绪型作家,在他的创作文本中,情绪宣泄是他的主导倾向。这一倾向可以溯源到童年情结对他的深刻影响。因此.对部达大创作的研究,唯有从童年情结入手.才能把握其传给内涵的实质所在。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童年情绪在郁达夫创作文本中的对应情绪体现,从而说明了童年情结对其创作的巨大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6.
"无父文本模式"是张爱玲和杜拉斯作品中存在的共同主题。作为女性作家,她们具有强烈的女权思想,在作品中她们以"无父文本模式"表达了自己对父权社会的无情嘲讽和否定。张爱玲的态度是彻底和完全否定的,杜拉斯则是在否定中还期待着男性与女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苏曼殊一生追求佛性、肉欲女性与母性三者的融合,而《华严经》中所记述的婆须蜜多菩萨以肉欲度人成佛,体现出佛、肉欲和母性这三种性质的融合,故苏曼殊的这种追求可称为"婆须蜜多"情结,只不过苏曼殊独特的人格结构使这种情结扭曲变形、矛盾百结,化而为文,则使其作品充满了情与佛,欲与理的尖锐对立,并最终以情之涅槃为结,而这也是苏曼殊所追寻的此种情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浅论《情人》的叙述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叙述的是“我”家的故事,独特的叙述方式是这部小说最引人注目之处,本文试图解读《情人》独特的叙述艺术,以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力求解开杜拉斯魅力之谜。  相似文献   

9.
文中围绕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法国巴黎的生活和写作,以及她对这个世界之都的理解和书写,探究主体与都市历史所共同参与的文化精神建构历程;通过杜拉斯与巴黎的情感交互,指出在都市文化建构中,边缘与中心的想象性转换的文本再现;进一步揭示了杜拉斯在文学文本的抒情呈现中在都市文化建构过程中所彰显的历史反思与文化塑造。  相似文献   

10.
古老的中国文化是以"母性"为起点的.随着父权时代的开始,中国文化中"母性"的光辉逐渐黯淡了,但母性崇拜却并未随母权时代的结束而消失,它借助于集体无意识的强大力量仍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由此形成了我们民族文化心理中挥之不去的恋母崇母情结.这种依恋成为"链接"中国现代文学"母性"主题的一条线索.对中国现代文学"母性"主题的探索有助于人类男女平等的人文主义理想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其独特的文学气质和自传性的取材在文坛独树一帜,而在她一生的作品中,年少时的情人事件占有很大的部分,且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版本。该文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探寻杜拉斯的童年以及情人事件真实始末对其后来创作的影响,并以镜像理论定义文学创作之于杜拉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浅谈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的情爱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在中国获出全集的殊荣的外国作家是玛格丽特·杜拉斯。对杜拉斯的认识,有很多人或说一般的读者停留在对她小说所谓的"情色"的描写上,为此,有必要对杜拉斯的小说从时代、政治和女人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来分析,透过"情"色"看到深刻和严肃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玛格丽特.杜拉斯前期作品的风格与后期作品的风格并不一致,但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一种情绪,从而使情节淡化。她用独特的情绪在被异化的世界中追寻人的本真,颠覆现存的状态去寻求真正合理的秩序;同时她又以强劲的笔力与新颖的思想为基础,为创作带来强大的生命力。杜拉斯实际上是用另一种方式追求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情人>中塑造了一个15岁半的小姑娘的形象.一方面,杜拉斯从生理学角度演绎这个角色,在她身上体现出女性和孩子的本能力量;另一方面,杜拉斯从文化构建方面来体现女主角的身份.复杂的家庭关系,周围男性对她的看法,使得她为了寻求解放而勇于挑战世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情人>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以越南南部为背景创作的一部爱情小说.小说中充满了对异域风情的描写和刻画,然而作为从小生长在殖民地的一个欧洲白人,虽然深受异域环境的浸染,但在她眼中的一切都不可避免的打上了种族意识.本文主要运用后殖民主义的批评方法对小说的场域和人物进行分析,深层挖掘其背后的形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法国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大多围绕爱、写作、等待、欲望、死亡等主题展开叙述,在她众多作品中,散布着许多音乐的元素。音乐甚至取代了人物的语言,揭示着作品的主题,暗示着人物的内心情感波动,预示着令人绝望的爱情,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杜拉斯笔下的"音乐"低沉暧昧、似有似无,令人躁动不安,并唤起人物和读者心底最难以名状的无法忘怀的痛苦和忧伤,而这就是她独特的音乐性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7.
玛格丽特·杜拉斯 (1914 - 1996 )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在自由写作、真实与虚构、可读性与耐读性、图像与声音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是杜拉斯的写作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因母性意识的缺失及对母爱情感的拒斥成为不合格的母亲。这种母性意识的反常所包含的女性自由与性别抗争成分是有限和含混的,这与其独具的个性气质及心理效应密切相关,与其母性意识生成环境的残缺及其心灵的浅陋有关,也与当时男权社会的特定情境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