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法     
孝公平画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③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④民之道。君曰:“代立⑤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⑥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公孙鞅曰:“臣闻之:疑⑦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⑧定变法之虑,殆⑨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⑩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11)于民。语曰(12):愚者  相似文献   

2.
商鞅变法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功绩如丘山,声名传后世。这是法家人物王充、桑弘羊对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的功绩的赞美。商鞅(又叫公孙鞅、卫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坚持革新,反对复辟,为开创新兴地主阶级的事业,与奴隶主贵族反动势力和孔孟之道拼斗了一生。下面讲的是商鞅变法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商鞅(?——公元前三三八年)战国中期卫国人,姓公孙氏,故称公孙鞅,又称卫鞅,后入秦变法有功,秦孝公封之于商十五邑,号曰商君,所以又称商鞅。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贤,商鞅西入秦,向秦孝公力陈“疆国之术”,劝秦孝公推行法治路线,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爵名,二十等爵中的第十等),主持秦国的变法。由于变法获得成功,被任命为“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继位,是为惠文王,公子虔等人乘机诬告商较“欲反”,惠文王遂下令搜捕商鞅,“车裂以徇”,并灭其家。关于商鞅被杀的原因,古人往往归咎为商鞅刻薄寡恩,用法太过,“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太子,君嗣也,不可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等到支持变法的秦孝公病逝,太子与其师傅便“挟怨而杀之”[1],今人常常用阶级分析法解释商鞅被杀的原因,认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于是公子虔等人故意唆使太子出来捣乱,商缺把他们绳之以法.等到太子继位,旧贵族把积怨集中在…  相似文献   

5.
【原文】大夫曰:“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异时盐铁未笼,布衣有朐邴,人君有吴王,皆盐铁初议也。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之心作。夫不蚤绝其源而忧其末,若决吕梁,沛然,其所伤必多矣。太公曰:‘一家害百家,百家害诸侯,诸侯害天下,王法禁之。’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  相似文献   

6.
〔原文〕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相似文献   

7.
词曰,滚滚大江东去, 千秋功罪谁评? 评法批儒起雄军, 马列光辉指引。 历史人民创造, 商鞅变法强秦, 儒家邪说要澄清, 述古为今革命。 前面一阙《西江月》,引出一段故事来: 话说战国中期,我国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兼军事家。此人复姓公孙,名鞅,卫国人,后来由于辅佐秦孝公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所以人们都叫他商鞅。  相似文献   

8.
商鞅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被历代史学家肯定,但对其本人的一些评价过于苛刻,如太史公言"商君之少恩义",对此笔者提出异议,并分别从商鞅变法整个过程来分析商鞅这个伟大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正> 一 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改革家 马克思指出:“不论历史或是理性都同样证实这样一件事实:不考虑任何差别的残酷手段,使惩罚毫无效果,因为它消灭了作为法的结果的惩罚。”了解一下商鞅变法的情况,就可以帮助我们深刻领会马克思的这句名言。 商鞅(公元前390—前338年),战国中期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因出身卫国国君的疏远宗族,  相似文献   

10.
商鞅作为早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对“周礼”的态度秉持“更化”而非完全的“拒斥”。基于法家的功利认知,商鞅提出“礼者,所以便事”的基本原则。进而主张以“刑无等级”取代“刑不上大夫”,用军功爵制替代周礼基于宗法血缘的分封制,推崇耕战而斥责诗书。商鞅在秦的变法,实则是以“法”入“礼”的“更礼”革新。
  相似文献   

11.
商鞅及其变法 商鞅(?——公元前三三八年),战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前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本是卫国人,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受秦封于商,称“商君”,后世习称商鞅。 春秋后期和战国时代,正是社会变革急剧进行的时期,也是儒法斗争走向尖锐化的阶段。妄图挽回奴隶制颓势的儒家,日益不得人心。为新兴地主阶级上台大喊大叫的法家,随着封建制的逐步确立而登上政治舞台。 秦国开始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直到公元前四○八年,即鲁国“初税亩”一百八十六年之  相似文献   

12.
五蠹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③,构木为巢以避群害④,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⑤。民食果蓏蜯蛤⑥,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注释】①本篇是代表韩非子政治思想的重要论文,文中针对儒家的“法先王”,“克己复礼”的复古思想和反动政治纲领,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观点,主张变革,主张法治。他痛斥当时  相似文献   

13.
商君者,卫之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痤屏人言日:“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  相似文献   

14.
[原文]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  相似文献   

15.
《定法》是韩非集中的阐明法治理论的重要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韩非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新兴地主阶级同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斗争的经验教训,批判地吸收了前期法家申不害、商鞅的政治主张。着重强调了“法”的重要性和“法”“术”结合的必要性,具体分析了“法”、“术”分家的弊病、韩非指出申不害虽然对晋国奴隶主阶级的政策和法令实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抓住改革与反改革的路线斗争实质,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法治措施来贯彻韩国新兴地主阶级的政策和法令,而去专讲用人之术,着眼于清洗几个奸臣,致使改革失败。在这篇文章里,韩非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功绩给于高度的评价。对商鞅采取的每一项法治措施都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同时也指出商鞅忽视了“知奸”之术,没有采取一套保证法治路线贯彻到底的策略措施,致使暗藏的奴隶主贵族乘机窃取了变法革新的胜利果实。韩非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防止奴隶主阶级复辟的需要出发,吸取了法家用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明确地提出了“法”“术”二者“不可一无”的政治主张,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由于韩非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提出的法治理论,有镇压农民阶级的一面,他看不到人民群众在反对奴隶制复辟中的决定作用,把希望寄托在少数地主阶级头子身上,这是他阶级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大义觉迷录》为依据,详细论述了雍正帝的政治思想:当“天下一统”之时,”君臣之伦”占据上风,“华夷之分”已无实质上的意义,“君臣之伦”突显,即所谓君要行君之德,臣要行臣之德,而清朝的皇帝都是有德之君,施行德政,因此天下之人理应臣服于清朝。  相似文献   

17.
商鞅,又名卫鞅、公孙鞅,是我国战国中期由魏入秦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由于他力主变法,政绩显赫,又率军击败强魏,战功卓著,被秦孝公封于商地,因此又号为商君。流传至今的以商鞅名字命名的《商君书》,是一部具有重要思想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古籍。但是,关于《商君书》各篇的作成时代和作者,特别是对《徕民第十五》等篇,学者们争论颇多,分歧很大。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对《商君书》全书以及商鞅政治思想、军事思想的发掘利用和深入研究。由于直接、间接的材料都很缺乏,上述难题似乎暂时还不能彻底解决,但也并非没有一点线索,笔者愿不揣浅陋,从其“内证”入手,结合有限的“旁证”,对《徕民篇》的作成时代和作者问题作一不成熟的蠡测。  相似文献   

18.
商君列传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②,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③。鞅少好刑名之学④,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⑤。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⑥。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⑦,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⑧。王且去⑨,座屏人⑩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11),王色(12)不  相似文献   

19.
商鞅“更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鞅是以提倡"尊君重法"而名显一时的法家代表人物,但并非不重视礼,只是其对礼的看法和使用与儒、道、墨诸学派大异其趣。面对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现实,他明智地提出"更礼"的主张。商鞅之"更礼"基于他的历史观和人性论。其"变法"与"更礼"并行,而"更礼"则以"礼者,所以便事也"为指导原则,从而弱化了礼的道德意义,将礼变为功利之礼、实用之礼,对秦国及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商鞅本人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在秦国的变法却是成功的。 当时和后世对商鞅及其变法有过许多公允的评价。战国时秦国蔡泽论述商鞅的政绩说:“夫商鞅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应侯范睢对商鞅也有适当的估量,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