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这就是鲁迅的《湘灵歌》,对于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分歧。有人说它是“歌颂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的红色革命根据地”①。有人则认为它“既赞美反‘围剿’的胜利,也指斥反动派的罪恶。”“这首诗的开头四句,该是对革命的赞美  相似文献   

2.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这是鲁迅的《湘灵歌》。它的主题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它是湘赣红色根据地的一支赞歌,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一曲胜利凯歌。有的说它是一支沉痛悼念革命先烈的哀歌,是一首猛烈抨击蒋介石白色恐怖的悲愤之歌。还有的说它前四句是热情讴歌  相似文献   

3.
一、鲁迅为什么多次写“湘灵”?“湘灵”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一般认为“湘灵”是湘水女神,善于鼓瑟.也有认为“湘灵”即湘夫人的,因而她也就是《楚辞·湘夫人》中的“帝子”了.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贵刊一九七七年第四期谢鸣福同志对鲁迅《湘灵歌》主题思想的解释,不同意目前流行的看法。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论据、解释都有说服力。我认为是正确的。但其中对某些诗句的解说,还有些牵强,凭空添了一些联想附会的东西,却根据不足。总的说来,诗的前四句反映了反动派对革命势力“军事围剿”下的血染湘水,后四句反映的则是“文化围剿”下的“芳荃零落”。这也是对李立三“左倾”路线的有力批  相似文献   

5.
一、 “秋门”别解 鲁迅的《湘灵歌》,解释上分歧很多,而根本问题在于:是歌颂革命根据地人民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呢?还是暴露国民党反动派大屠杀的罪恶?因此对“湘水胭脂痕”“皓月窥彤云”等句就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但有一句倒是没有异辞的,那就是结句“太平成象盈秋门”。一致认为“秋门”即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对于全诗的理解,这里不想多说,以前的《札记》中已曾涉及(我是赞成上述两说中的后一说的);我想对“秋门”的解释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诗解有六种,分别给出了不同的送别对象.经过考证分析,笔者发现,《赋得古原草送别》与白居易写给湘灵的诗,在时间上有明显的承接性,可以推测,该诗作于与湘灵萌生恋情之初的贞元九年(793)的一次分别时,送别的对象为湘灵,反映的是诗人初生恋情时的分别情怀,它与此后写给湘灵的诗中的“草”意象相因应.  相似文献   

7.
潇湘异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词中的潇湘,常常泛指注入洞庭湖的湘水。在上游,则潇水和湘水各有自己的源头,不是一条江。潇水发源于今湖南省江永县,流经道县、零陵、合于湘水。湘水发源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经兴安,全州,进入湖南的东安、零陵、接受了潇水。以后又流经祁阳、衡阳、衡山、株州、湘潭、长沙、湘阴等县市,才注入洞庭湖。比之潇水,可算得“源远流长”了。  相似文献   

8.
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创办湘水校经堂,设于今船山祠处,并亲题门额。湘水校经堂是以研习汉学为主的学校,吴荣光创办湘水校经堂的目的是为了矫正当时书院教育中专重科举仕进的陋习,培养通经史、识时务的经世致用人才,树立新的学风。培养的著名学生有郭嵩焘、左宗棠等。湘水校经堂在岳麓书院内办学前后共45年,清光绪元年(1875)从  相似文献   

9.
最近见到几篇关于分析鲁迅先生作的《湘灵歌》文章,解释较新,讲到《湘灵歌》是与“长沙事件”有关的。我曾在一九七七年第六期《杭州文艺》上,发表了一篇拙作,谈了《湘灵歌》诗的史实和粗浅的看法。现在想将进一步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补充说明,并对目前某些同志发表的文章中与史实有出入的地方,提出一些看法。如有不当,望大家指正。一、关于《文艺新闻》上的编者按语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长恨歌》有三种主题之争 ,诗人经历及诗作的抒情导向说明 ,其主题应为爱情说 ,但并不完全是李杨之爱 ,而是有诗人爱恋至深的湘灵的影子 ,依据是 :其一为与湘灵之恋是诗人该类生活的主体情感 ;其二为“歌”中诗人抒写的两个悖论  相似文献   

11.
刘辉 《老友》2014,(6):22-22
独倚兰皋空怅望。幽怀欲诉无凭。远山犹似旧时青。隔江飘梦雨。挥袂起湘灵。  相似文献   

12.
《楚辞》的《九歌》是楚国民間的祭歌,相傳經过屈原的加工,这是很多学者都承认的。它一共包括十一篇。《东皇太一》是祭“天之尊神”的,当是楚人祭天帝之歌;《云中君》是祭云神的;《湘君》是祭湘水男神的,《湘夫人》是祭湘水女神的。《大司命》是祭主管寿命之神的;《少司命》是祭主管子嗣之神的;《东君》是祭太阳神  相似文献   

13.
《吊屈原赋》最早著录于《史记》、《汉书》贾谊本传。后昭明太子箫统合《史》《汉》叙说一节为序,以《吊屈原文》作题收入《文选》“吊文”类。宋朱熹则易名为《吊屈原赋》,再收入其《楚辞集注》“楚辞后语”中。据本传,该赋是“谊既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的“自喻”之作。因而,《吊屈原赋》向以继承并发扬屈原精神而公认为是汉代赋作的各篇。但笔者在仔细研读了该赋之后,觉得过去对它的肯定实有不当。今不揣谫陋,略述咫见谀闻,为臆说者四,以就正于海内明哲。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湘灵歌》已争执多年,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诗的主旨上。本文从考辨背景入手,以三十年代的几则资料为据,得出该诗背影是“长沙事件”。该文还对诗的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文字训诂和章句分析,认为诗的主旨是“悲愤”,而不是其它。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诗歌研究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即: 鲁迅的几首诗——《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大野多钩棘”)、《湘灵歌》“与‘长沙事件’有密切关系”,并且循此深论,认为这些诗与杨开慧同志的壮烈牺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衡阳本土作家郭林春深受衡岳文化的影响,其文学创作深深地打上了衡岳文化的烙印。郭林春创作中有着大量“衡岳文化意象”;勇于担当成为其固有的文学价值取向;兼具衡山湘水的沉实厚重和清新灵巧,铸就了郭林春文学创作刚柔并济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7.
名联赏析     
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于乾隆甲辰年(1784)由广东肇庆经广西梧州、桂林进入湘水到达长沙,时年69岁。因慕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之名,投帖求见。罗典欲试奇才,于名帖背面,批上:此非子路何由也?  相似文献   

18.
我想     
戴孟依 《新少年》2013,(12):33-33
我想把鼻子 接在鲜花上, 带着点点露珠, 牵着五彩的色调, 闻呀,闻—— 闻着阵阵春的芬芳。  相似文献   

19.
登闻鼓旧时,从县衙至皇宫,各级衙门门口均悬一面大鼓,供百姓告状时击用,官员闻鼓声即升堂问案,该鼓称“登闻鼓”。《辞海》:“古时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上闻,以伸冤抑,或陈谏仪,称为‘登闻鼓’。”榆次县衙门口东侧所悬之鼓即是。据传,早在尧舜时,即有“敢谏之鼓”,让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五年先后写下的《湘灵歌》、《赠画师》、《亥年残秋偶作》等诗篇,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诚挚地抒写了对毛主席、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根据地的由衷热爱,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内暴虐凶残、对外卑躬屈膝的无耻行径,有力地配合了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武装斗争,闪耀着灿烂的思想和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