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尽人事,听天命”、“乐天知命故不忧”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箴言,涵育中国人达观、睿智、不怨天、不尤人的平和心态.由此衍生出的“知命”、“畏命”、“正命”、“非命”、“认命”、“制命”和“造命”等观念,无疑是中国文化极富魅力的哲学命题和为人处世的人生指南.  相似文献   

2.
“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与严羽的“妙悟说”,都是关于文学创作过程的重要学说,涉及到了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二者在理论内涵上有相近、相同的地方,体现出了创作心理活动一般特点,但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分野,需要相互吸收和借鉴,才能获得对文学创作心理的最优控制。  相似文献   

3.
王栋是泰州学派的中坚人物。王栋的主意说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王栋的主意说重新厘定了意与心的关系,确立了意为心之主宰的地位。王栋所讲的意与志相近。由于意具有自由性,所以要发挥意的定向作用就不能任气。主意说也是王栋的理论独创,但由于其是对传统理论的颠倒,人家诸多不信,故而社会上传播很少。  相似文献   

4.
作为五四后的第一代女作家 ,女性视角的选择建构了庐隐独特的文学世界 ,反映出五四时代知识女性的复杂心理 ,也勾画出了女性眼中的异性形象。同时女性视角的选择还制约了其叙事方法的选择。第一人称叙事方法的使用 ,幻觉描写的凸现以及自叙传手法的运用等 ,使其作品具有了浪漫主义的异彩  相似文献   

5.
“散文画”是叶圣陶在论孙福熙作品时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他说:“孙福熙君的《赴法途中漫画》可称为‘散文画’,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作品.孙君那篇文章随意取所见,用画家的手段表现出来,而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情思.”在这里,叶圣陶阐明了“散文画”的基本特征是“以文作画”,即在文学创作中,取一种综合的美学观念,借用绘画艺术的技法来抒情写意叙事,而不是刻板地摹写生活.叶圣陶的这一理论概括,为现代文学追求画意画境开了理论先河.尔后,丰子恺专门写了《文学与绘画》一书大力提倡“绘画与文学握手“,“绘画美与文学美的综合”.不仅如此,他还从中国诗、画发展史中究本探源,寻求文学与绘画相互交流的具体途径.郭沫若则从艺术的共同本质明确地引申出:“小说我说它是用文字表现的绘画.”由此可见,“散文画”与“综合美”的美学倡导,为小说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小说家自  相似文献   

6.
创造心境是思维中的斯芬克斯之迷 ,历来众说纷纭。从先秦老庄的“虚静”说到清末王国维的“出入”说 ,人们对创作过程诸阶段 ,即审美认识、艺术构思、物化表现中创作心境的认识 ,逐渐趋于辩证 ,从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审美关系 ,开始注意到主体自身也有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这是对创造心境认识的一个深入。“虚静”是老子关于认识状态的基本观点。老子主张以无为本 ,认为没有“无”就没有“有” ,有无相生 ,无可以化生万物 ,作用无穷(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义 )。老子这种含有对立统一因素的宇宙观表现在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 ,而在认识状态上则…  相似文献   

7.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常被人们视为律诗绝句的法规。如果撇开“变式”和“拗救”不论,那么“二四六分明”的话是成立的;但“一三五不论”则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它必须保证诗句不犯“孤平”和“三平”两病。所谓“三平”,指的是一诗句的最后三个字全为平声,即为“××××一一一”的形式。所谓“孤平”,是指而且仅指“仄平脚”的句子而言的,假如“×××××|一”里,除最后一个平声外,前边只有一个平声,就是犯了“孤平”。因此,在“| | |一一”的句子里,倒数第三字(亦  相似文献   

8.
在南宋,“绍兴和议”之后,曾经作为南北交通要道的“淮河”正式成为宋金两国的界河。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南宋的很多诗歌作品中涉及到了“淮水”意象,这些富有爱国情感的篇章再次奏响了南宋文学的爱国情调。这一时期形成的“淮水”意象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涵义:其一是深沉的边境之感;其二是真诚的恤民情怀;其三是强烈的忧国之心。它还具有易感发性、历史性和相对稳定性等三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说到“争鸣”,人们就油然想起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说:“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所以如此,是同荀子对“辩说”即“争鸣”有一套独特精当的看法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重要的美学命题,也包含着深刻的创作心理思想。本文从艺术创作心理角度对这一传统美学命题进行论说,揭示其丰富而又辩证的创作心理机制。“入乎其内”感受生活与情感,是心理准备;“出乎其外”体悟回味生活与情感,是心理超越,是创作心理关键。同时在把握这一普遍的创作规律过程中,阐发其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在闲适、幽默的氛围中描摹人性,匡救世风,他的莎剧译文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陌生化”效应,这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形成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多元化局面;另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倡导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的道德价值,他的莎剧译文传递了“信”、“仁”、“中”、“和”等伦理观念,这种“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弘扬中西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优良特质,促进中外文学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王一桃香港诗歌创作表现了"珍珠和垃圾在香港并陈"的敏感神经和艺术视野,以其强烈反差的审美意象,观照东方明珠现实主义诗篇的面面观,突显诗人"示人以真、导人以善、给人以美"的艺术要求,探索"王一桃体"诗歌创作"以简胜繁,平中见奇"、"白描勾勒,写意传神"、"构思奇特,结构精巧"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饮冰子是梁启超的笔名,表达了梁启超对国家忧虑焦灼的痛苦情绪;火的冰的人是鲁迅的自况,表达了鲁迅在绝望的冰谷中燃烧的悲壮情怀。如果用饮冰意象来形容梁启超创作中热烈而奔放的美学风格,那么,死火意象则最能体现鲁迅创作中的冷峻与悲凉。无论表现为饮冰还是死火的创作心境,其实都源自启蒙的焦虑。因此,荷戟独彷徨不再是单纯个体的寂寞与哀伤,而是表现了更深沉的忧患精神与进取意识,代表了这一过渡时期知识分子最具象征意义的精神姿态与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4.
燕岭作家群立足燕岭这一小而弥大的园地,把人生、学问、文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创作出了值得重视的作品。他们的创作以抒情为底背,流露出深切的现实情怀,接通了个人生命和时代现实的关系。同时他们的创作具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实现了文章之美。  相似文献   

15.
研究我国传统的家训资源 ,从中继承并发扬对当代家庭教育有指导意义的思想 ,使之上升为有普遍性、可操作性的观念。“君子之远其子”不是指父亲疏远子女、父子不亲授 ,而是指父亲在教育子女时应采取“严、正”的态度 ;“君子之不教子”的“子”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儿子 ,“子谓不肖子也” ,对于不肖子采取“易子而教”也不失为一种办法。澄清这两句古训还之以本来面目 ,发展其当代意义 ,可以解决对之误解而带来的困惑 ,同时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并对不肖子的教育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金友 《中华魂》2008,(7):30-30
干干净净为人民工作,是党对各级干部的要求。落实这一要求,在做不在说。现在各地方的领导干部,大会小会经常把"干干净净"这个词挂在嘴上。你说"干干净净",他也说"干干净净";会议上说"干干净净",文件上也说  相似文献   

17.
论语言的“不足述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在简便、快捷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有其尴尬之时:语言并不一定能准确无误、详尽无遗地把人们所思所想都表达出来,即语言“不足述意”。对此,人们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和古希腊时代,就已经意识到。孔子就曾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系辞上》)。西方哲学之...  相似文献   

18.
《老友》2007,(9)
走进邓家光老先生的家,满眼是梅,画桌上、墙壁上、地上全是他的梅花画稿。邓家光仿佛生活在梅花丛中一般。  相似文献   

19.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里提出流布甚广的“不平则鸣”说。联系作为文论家的韩愈的全部理论主张,其“不平则鸣”说起码包含有这样两个层次的含义。 其一,“不平”即不平静,亦即创作者内在心理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由客观外物的感发激荡而致,从而带来创作主体在创作之际的心灵的发动,并进而通过对特定对象的艺术加工,形之于言辞而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把书法创作方法归纳为集字法、综合取舍法、立意法、无意法四种。对每种创作法及创作者与之相适应的技法、学识、观念、情感等进行了阐述 ,揭示了每种创作法的不同特点及相互间层次上的差异 ,从而 ,提出创作的方法对作品的境界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