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视角关系在性质上属不同类型 ,不可互相转换。历史叙事要求在实证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建立史实“真实性”的分辨尺度 ,而文学仅在形象性和直观感性的前提下谈论“本质”的“真实性”标准。两者之间关于“真实”概念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因而在使用范式方面不可通约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叙事技巧与表现手法等视角,从类型对立与复调结构,“缺席”骑士的叙事功能、距离美感与移情效果,历险与突转,面具与夸饰等形象建构方式分析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中骑士形象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叙事方式与叙事主体,决定了对纳粹屠犹事件的不同叙事视角与内容,构成了历史真实的不同层面。而无论以何种方式对纳粹屠犹事件进行话语建构,都是一种创伤叙事。阿特·斯皮格曼的《鼠族》将图像与文本相结合,向我们描绘了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行为及其后果,使我们了解到犹太人所经历的巨大浩劫与历史的真实细节,建构起一个令人震撼的创伤世界。这种创伤不仅属于幸存者,也属于其后代,甚至所有的人,纳粹屠犹的创伤不会终止。  相似文献   

4.
全知视角对几类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特殊的叙事作品,新闻报道的叙事必须真实,对叙事角度的选择也应受到新闻真实性的制约。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新闻报道,运用全知视角会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造成损害。因此新闻报道应慎用全知视角,多用有限制的叙事角度。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35-238
新闻叙事者的前理解制约着其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而外在规约又影响着新闻叙事者的前理解内涵及理解行为,使新闻叙事的原初阶段就面临着新闻事实选择客观真实与否的问题,进而带来叙事视角、聚焦以及叙事方式等出现偏差,最终影响受众的认同。因此,新闻叙事要得到受众的认同,叙事者在前理解这一最初阶段就要进行纠偏。  相似文献   

6.
非线性叙事:电影叙事范式的异变与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生化的叙事手法带来了良好的观众反馈效果,非线性叙事逐渐成为电影叙事的新宠。“非线性”特征主要通过复调、重复、回环、跳跃的叙事结构,多维度的叙事空间和交织的叙事视角来体现。它的出现不仅带来叙事模式上的深层变革,还对传统的审美规范产生了强烈冲击,对深入研究电影叙事艺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丛残小语”、“尺寸短书”以及小说雏形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认识,迄今事实上仍然束缚、限制着人们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对中国六朝志怪小说作进一步的探讨。从西方叙事理论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发现,六朝志怪小说在客观性叙事、重复叙事、叙事时距等层面同样具有耐人寻味、值得一书的叙述意味,同样具有骄人的不可忽视的叙事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在瓦莱里、海德格尔、萨特、列维-斯特劳斯等质疑历史客观性和真实性及强调历史文本虚构成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本质上将历史文本看作"文学虚构"的"纯粹语言制品".本文通过对怀特历史叙事多层面话语系统和阐释模式的分析,重新透视历史叙事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试图为史学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以叙事为主导的文学样式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晓莹 《东南学术》2011,(3):233-240
采用整体的视角关注民间口头叙事的内在含义,观察辽南的海神娘娘叙事与自然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联的多样性,分析民间口头叙事意义建构的多重力量,为解释民间口头叙事的内外互动过程提供人类学视角的解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法国著名的叙事学家热奈特构建的类文本理论为基础,在对其理论进行必要梳理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类文本叙事的概念,并在修正和重建热奈特类文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类文本叙事的特征及其功能,对类文本及类文本叙事进行了新的类型学研究及其批评框架的建构,以期为中国当前的叙事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批评框架,并丰富既有的叙事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普通人参与媒介叙述的潜能得到释放,受众在新闻叙事中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的发展,使受众的新闻叙述控制权得到扩张。新媒体环境下普通受众参与的互动叙述从不同角度延伸新闻故事的情节线,使之成为一个开放性文本。“受众叙述”所具备的动态生成的特性,导致文本边界趋于消解,由此建构了新闻叙事的“全文本”。受众以“游猎”姿态展开新闻叙述,对主流媒体的新闻文本进行挪用、拼贴和戏仿,生成具有“杂交”性质的叙述文本,成为当下年轻世代新闻消费的“间接化”与“娱乐化”的重要表征。作为一种“生产者式文本”,受众叙述不再受制于新闻类别的“常规”,为新闻“诗学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并在集体意义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文本世界始终参照现实世界的,并有着暗示现实的强烈的叙事意图,但由于余华在不同时期于文中所采用的叙事符号的功能性与现实性的强弱不等,其叙事意图的体现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特色。本文从叙事角度出发把余华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试图穿越文本中不同的叙事符号,读解不同阶段余华小说不同的且是深刻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13.
"临川四梦"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唐代小说.汤显祖在改编唐人小说之际,对其叙事视角也加以改造.相比之下,唐代相关小说<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离魂记>显示了丰富多样的视角操作艺术,并以多视角叙事为主,汤显祖则根据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在叙事视角上通过五种手段将叙述者隐身于戏剧人物之中,使戏剧中的许多人物具有了显在的叙事功能,这种替身的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知叙事,由此可以窥见汤显祖戏剧叙事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14.
朱供罗 《云梦学刊》2007,28(1):124-126
圆形叙事模式是一种叙事结构模式,指文本叙事从起点出发,经过一个叙事过程,达到叙事终点,由起点到终点并不是按时间顺序自然发展的一种直线性叙事,而是终点又回归到起点,并对起点有所超越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近似的“圆”。《西游记》的叙事模式正是圆形叙事的经典。  相似文献   

15.
自1979年发表《鬼作家》到2007年出版《退场的鬼魂》,菲利普·罗斯的叙事技巧既有承袭也有嬗变:虽然在叙事视角上都采用回溯的第一人称"内聚焦",但视角与声音的相异或一致凸显叙事的稚嫩或成熟;虽然在叙事结构上都采用框架式,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却有简单和复杂之别;虽然在叙事策略上都采用虚实相间的后现代小说艺术手法,但就叙述者与作者、叙述本身、叙述文本中主人公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界线而言,《退场的鬼魂》比《鬼作家》的叙述更复杂、更娴熟.从视角、结构、策略三个维度看,《退场的鬼魂》承袭前作叙事主体、文本语境与叙事风格,含而不露地生成兼具文本间性的独异性,其充满叙事性想象的小说文本为"祖克曼系列小说"画上完美的句点,可视为菲利普·罗斯"祖克曼系列"叙事艺术技巧上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6.
李伟 《学术探索》2006,(3):127-130
叙事思维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叙事塑造人的主体形象,为人的发展提供楷模。建构具有实践意义的叙事学理论,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即作者主体性、叙事动机以及人物形象塑造。这样,才能走出西方现代哲学设下的“人死了”的陷阱,在文学实践中复活人的创造力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创作中出现影像化潮流,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叙事中,本文通过分析杨争光的小说<越活越明白>在叙事结构,语言展示及叙事情境等方面的特点来揭示当代影像化小说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海燕 《理论界》2014,(6):114-118
《采薇》中颇有争议的"如何理解伯夷、叔齐"这一难点,并不是一个现实伦理问题,而应依据小说的叙事伦理来解答。叙事伦理即各种形式安排透露出的伦理维度。小说通过叙事角度的选择与叙事距离的控制体现出对伯夷、叔齐的伦理同情,而由结构上的人物对位与事件对位及反讽表达的是对自周武王至阿金诸色人物的伦理拒斥。与前期同是"易代"主题的小说相比,《采薇》叙事伦理的复杂化既是现实的投射,也体现了鲁迅对于小说叙事艺术的进一步自觉。  相似文献   

19.
何轩 《云梦学刊》2013,(3):106-112
《奠基者》是何建明历史题材报告文学国家叙事的经典,它以人物传奇体来建构国家叙事,精选"国家声音"和"国家语境"等叙述代码,与主人公的"行动素"一起,互相交融,生成了"国家叙事"的模式结构。影响国家历史叙事主旨生成的因素有,文体方式的选择、时代精神的需求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再生产的需要等要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小说的动物叙事类型繁多,旨趣深远,叙事视角多变,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交织。借助展示动物的悲剧性命运,作家也较为彻底地批判了人类文明。生动多彩的动物形象不断涌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形象画廊,让人进一步扩展生命眼光,树立生态意识,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局限尚存,更为经典的动物叙事尚待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