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基于山东省六所高校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利用统计软件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家庭成员信仰状态、周围人群信仰状况以及所在省份四项因素,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有重要影响,其中家庭成员信仰状态和所在地区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对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体幸福感水平中等偏上。在人口学变量上,独生子女、农村地区、学生干部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分显著较高,文史类专业贫困生主观幸福感显著较低,大一贫困生显著较高,而大四贫困生显著较低。要结合高校贫困生的实际情况,从国家、学校和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切实提升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方法对山东省十所高校"90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国家政府形象认可度越高、对社会热点问题越关注、对党员在热点问题中的表现越认可、对经济转型和社会风气因素负面认知越低、个人想法受周边因素影响越大、感知校园文化越积极,总体政治信仰得分就越高。"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现实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对各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中网络化生活方式、多元化的网络心态、参差不齐的网络道德水平,对当前高校德育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之一,直接关涉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办学理念、学科性质、人才培养体系存在较大差异,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类或文科类高校存在明显区别。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方法,根据对安徽、江苏、浙江等3省8所理工科高校2 000名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现状进行的问卷调查,结合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式,分析了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与后果,探讨了提升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及具体提升对策,为提高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家庭德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新疆地区6所高校869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父母家庭德育的内容和方式都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很强的决定作用。正因为此,调查也发现在家庭德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改善父母家庭德育,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出积极贡献?调查分析认为,应在家长提升自我素质、家庭德育内容多样化、德育方式民主化、少数民族家庭借鉴宗教德育等方面认真思考,积极工作。  相似文献   

7.
高校劳动教育的体系构建是提升其育人效能的内在要求。课题研究组通过对全国105所高校的实证调查发现,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存在具体目标定位失准、内容育人功能失位、实施方式方法失当、评价标准结构失衡等困境。由此,本研究提出构建“一四三四一”的劳动教育体系,即确立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核心,“知、情、意、行”为维度的“一核四维”目标体系;创设具有“真、善、美”三重育人旨趣的内容体系;构建品德与技能统合、身体与心灵融合、人文与科技耦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四合一体”方法体系;建立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共在的“道术合一”的评价体系,推进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型与创新调适。  相似文献   

8.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将继续扩张,这种大规模扩张将导致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意愿的影响因素对分析我国国家贷款的现状和发现其在运行过程中的优劣有很大的帮助.在国家助学贷款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申请意愿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对湘潭市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国家助学贷款意愿的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北京三所高校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整体呈现良好的态势;在对理想信念的认知,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的选择,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等方面,男女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建议高校结合女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理论接受习惯和兴趣点等,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从高校课堂的现状与问题切入,分析部分课堂学生到课率低、不专心听讲、心态浮躁等原因,分析受欢迎课堂的特点,并基于他们的成功经验,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政治认知是衡量大学生政治观的重要尺度之一。基于“政治认知”的表现维度,从政治常识、政治热点事件、重大社会问题等方面出发,运用问卷收集和访谈方法调查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政治认知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有对政治的了解,但政治基本概念模糊;政治认知方向正确,但功利化倾向较严重;对政治有一定的热情,但政治冷漠现象不可忽视;政治认知过程满意度偏低,但改善的主观意愿不强。由此,从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改善大学生政治认知状况的对策建议,期望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以马克思的道德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结构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IT2和MJT量表为计量工具,在成都市的4所高校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中国高校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4所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总体状况令人乐观;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与道德判断能力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与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家庭收入呈负相关,和父母职业有较弱相关,和家庭居住地方没有显著相关。为此,高校要在科学评价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基础上,提高教师的道德推理水平,关注大学生道德水平的环境成因,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促进大学生道德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人员素质、管理方式、社会环境、队伍建设等方面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为此,高校管理工作者必须注重开展调查研究,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状态和变化的规律,同时要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阵地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加强心理健康指导,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调查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问卷调查"的分析,描述了大学生规划意识和认知水平、职业指导师资及高校服务现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自主能力、加强师资建设、构建"五位一体"教育体系和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手机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国内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手机短信交流的便捷、资费低廉优势和大学生追求个性、互动的特征是高校手机文化兴盛的主要原因;手机的使用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同时也对其学业、心理、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手机作为新载体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但也对传统教育管理制度构成了挑战。因此,高校应从手机文化建设、短信平台建设以及法制保障等层面予以应对,并从手机上网、传播学、心理学等视角对高校运用手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河北省四所高校为例调查分析了普通高校学生对媒体认知与对媒体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对煤介技术的应用开发能力;对媒体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对媒介经济行为的认知及消费理性等四方面的传媒素养现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并提出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0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在思想、情感、观念、思维、心理、行为等方面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因势利导、因时而变,这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注入了鲜活动力。本文基于2100余名0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的调查分析提出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策略,即:拓展优化,以学生个体需求为出发点,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知行合一,以实践育人为出发点,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创新发展,以课程思政为平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虚实共振,以网络育人为出发点,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地;与时俱进,以教育需求为立足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素养。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信心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性有目共睹,社会家庭和学校都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但是面对当前形势,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对此又有何看法?他们的就业信心如何?怎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信心?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运用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多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通过影响大学生就业信心的相关因素建立数据模型,构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指数",分析和预警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科研平台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只有加强大学生科研平台建设,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今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日益凸显的现实,以西南地区两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涉及27个关于生命价值观的调查问卷,采用了对比分析法、文献分析法、计算机辅助技术等,对他们的生命价值观进行评估研究,从而找出目前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和生命行为失范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加强高校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对策。认为高校应把生命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转变教育观点,确立生命教育的人文教育理念、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加强相关师资培训、鼓励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以期为高校进一步完善生命教育体系提供一些现实依据,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实现生命价值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