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凉山彝族"克智"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智"作为凉山彝族民间社会的口头论辩活动,既是一种对话艺术,也是是人们讲述历史、探求知识、明辨事理的一种口头交流和传播方式.本文考察了"克智"的内涵、演述规则、演述内容、演述场景和演述程式.分析了"克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危机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克智”又叫“克使哈举” ,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有固定格式的诗体文学 ,是彝族民间流传很广 ,历史悠久的口头文学之一。克智文体内容丰富多彩 ,有抒情、有叙事 ,形式生动活泼。克智文体主要是在娶妻嫁女的场合表演 ,代表男女亲家两方参加婚礼的人 ,以主客方为对手 ,各自选出自己能说会道、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者为代表 ,双方边饮美酒边展开克智舌战 ,为了压倒自己的对手 ,各自运用大量的比喻 ,语言夸张、流畅、富有音乐感。本文以大量彝族克智语句为例证 ,对彝族“克智”这一独特的诗体文学的艺术性、群众性、及其历史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克智是彝族民众口头诗歌的精髓,也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克智大都在四川和云南北部方言区的彝族民间婚礼仪式、丧葬仪式和送灵归祖仪式活动中使用和流布.克智作为彝族文学的独特样式,兼具诗歌、论辩和曲艺的特质,其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呈现出功能的多样性.彝族克智的演述对于活态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大力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克智是口头论辩的辞赋或民间韵味体诗歌,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可谓是彝族民间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这种语言独具特色的说唱诗词,是彝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和生产经验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然而,随着异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的影响,凉山彝族克智在民俗活动中的表演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特别是传承人的保护更为迫切,文章基于这样的现实境况,在论克智在民俗活动中的表演及功能的同时,针对各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彝族克智译注》是一部文化内涵厚重的民间口头论辩诗歌精粹,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又对教育后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彝族克智译注》中的婚礼克智为例,对其语言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考察和分析,从而了解和把握彝族克智的民俗事项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凉山彝族酒文化 ,是彝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折射出了彝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性格和生活方式 ,同时也反映了酒给彝族人民带来的喜怒哀乐等。本文着重从凉山彝族人民的饮酒礼俗入手 ,探讨酒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民俗意义及其功能特性 ,以展示凉山彝族酒文化的优良民俗风彩。  相似文献   

7.
克智是彝族文化的精粹之一,在彝族母语文化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克智是彝族人比知识、比论辩的材料源泉,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文化积淀。克智文化具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文化教育功能。本文以克智文化的表现形式,克智文化的价值功能,克智文化的教化功能,克智文化的语用功能,克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8.
凉山彝族传统道德有着以维护家支制度为核心,重实践而轻理性,强调狭隘的整体和谐,重名轻利和强烈的等级色彩等五大基本特征。它们根源于当时社会以血缘亲族关系为基础的家支制度,奴隶制的经济关系和等级制度,以及相当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凉山彝族的纺毛工艺分为纺纱织布与擀毡两个体系,其间他含着无数复杂的环节,是凉山彝族传统技术文化不可忽神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大量的原始材料为依据,对凉山彝族的传统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对进一步从开发运用的角度,研究凉山彝族的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对凉山彝族军事历史尚无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凉山彝族军事历史研究的意义;阐述了凉山彝族军事历史研究的目的、视角、方法、途径;提出了以军事理论、军事组织、军事科技、战例、军事人物、军事伦理、战争与彝族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国的建立,推动了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在凉山地区也出现了一批接受了现代化教育的彝族精英,通过研究凉山彝族精英中的代表人物岭光电、曲木藏尧、李仕安的民族观发现:面对民族危机,他们强调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指出无论汉族还是彝族都属于一个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情况下,中华民族应该团结起来,一起奋勇抗敌;他们宣传强调民族平等理念,李仕安借助刘文辉的“三化政策”来宣传民族平等的重要性;他们不断地向国民政府请愿,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为本民族争取政治权利;他们希冀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因此大力宣扬彝汉一家亲,积极促进民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扶志是把脱贫的信心和志气扶起来,摆脱精神贫困。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贫困彝区由于长期物质缺乏,导致贫困群众精神 层面贫弱, “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凉山地区“扶志”的困难与传统民族文化陋习有关。应该抓住彝族文化特点展开扶志,重 点培养有双语能力的基层干部,把脱贫攻坚的精神融入彝语电影、音乐和壁画,以家庭主要劳动力为重点“扶志”对象。加强贫 困人口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内生动力,从根本上打牢脱贫致富的思想基础,防止返贫。  相似文献   

14.
凉山彝族色彩象征文化和黔、滇等彝族地区不同,由于受地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持了自身厚重的文化传统,整体上具有原始的古朴特征,并折射出用色彩描述的原始宇宙观。凉山彝族对赤、黑、黄色彩特别喜爱,赤、黑、黄整体色彩特征是凉山彝族的主体色彩标识。彝族将"三色文化"解释为"赤色为热情;黄色为高贵;黑色为正义"等,但赤、黑、黄三色所内含的历史文化深层象征意义却深厚得多,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不同阶段扶贫政策的推动,凉山州广大贫困群众逐渐实现了脱贫奔康。从整体上看,全州发展短板逐渐得到补齐, 经济发展动力强劲。但从局部看,高海拔地区由于地理区位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等客观限制难以根本性改变,产业和医疗教育 如何提质升级、老百姓脱贫后如何实现致富、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依然面临巨大挑战。人口向城镇集中、向发展条件更优 越的地方迁徙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现象,也是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 部分高海拔地区有闯劲、能创新的彝族群众不愿苦熬守穷,自发向河谷地带、城镇周边等发展条件相对优越地区搬迁,走出了 一条成本低、能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自发移民”。  相似文献   

16.
从“整体主义”视角出发,综合观念、制度、礼仪、行为等方面视凉山彝族婚姻文化为一个有机整体,将其置于凉山彝族社会转型的特定背景进行观照。基于现有婚姻文化研究成果,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凉山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脉络与变迁内容,分析变迁中出现的积极趋势与负面问题,形成对凉山彝族传统婚姻文化及其变迁的整体性认识,为凉山涉及婚姻文化的移风易俗治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作为滇中南彝族民间一个大型传统节祭,咪嘎哈祭俗具有多重生态意义。年度性咪嘎哈习俗,通过一系列严格而神圣的祭祀仪式,不断强化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唤醒着民族历史记忆,传递着民族文化心理。咪嘎哈节祭酬神、娱人的民间艺术展演,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传播,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心。丰盛的飨食互动,推动村寨内部及其与外部社会多向交流,整合村落间各文化主体,构建良善的民间社会生态关系,维系和谐至亲的地域社会。  相似文献   

18.
大凉山彝族诗歌中的女性创作相较其整体而言受关注较少,女性话语呈现出某种被遮蔽的状态,但纵览大凉山彝族的女性诗歌创作,仍能整理出相对重要的三条发展脉络:一是传统女性意象的族裔复归,即“彝女意象群”的书写;二是具有反叛意味的彝族女性意象创造,即强调个体性和解放性的女性话语表达;三是以情感与身体为主题,独属于彝族女性的私密体验表达以及相关的性别观书写。这三方面构成了大凉山彝族诗歌女性话语中的主要部分,为今后彝族女性诗歌如何在愈发多元的社会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彝族“打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歌”史称“踏歌”,是一种自娱性的民间歌舞。彝族“打歌”历史悠久、曲调优美、歌词内容丰富、舞姿活泼多变,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保护彝族“打歌”这一传统文艺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妇女服饰是苗族意识形态的物化形式,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服饰风格多样,色彩斑斓,色彩关系丰富而有序。服饰色彩与材料肌理交相辉映,色彩与声音互为烘托,使苗族妇女的服装动感十足,别具一格,是苗族妇女智慧的象征,其错落有致的色彩配置,既有古韵,又具有现代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