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神农或者神农氏,一般认为是汉族神话传说中农耕技术的发明者,关于他的所有传说,都围绕其对农耕技术的发明而衍生。神农的核心身份为农业神,“神农”一词的本义与另一农业神形象“后稷”之名等效,都是指对农业的发明和引出,并含有诸侯、首领之义。对神农祖先神身份的认同主要源于神农神话与炎帝神话的合流,这一合流始于西汉,成熟于晋代。战国时期,崇古思潮盛极一时,神农在这一历史浪潮中被推出,这一形象据农生民,以农教民,对农耕文明生态中道德伦理的成立具有极其关键和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明在世界上具有巨大和独特的意义。周代商而形成的礼乐文化,对于中国文明具有奠基的作用。周文化之所以对中国文明起了关键性质的变化,在于先周的文化积累,为中国型农耕文化打下了主要基础。这一奠基表现为:先周文化对中国型农耕文明的奠基作用,对中国圣人样板的奠基作用,与中国礼乐文化体系化的关系。与中国政治型文化初次辉煌的关系以及与中国思想塑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铸魂应以家文化为着力点。因为“家”在中国有着“根”的意义,中国拥有浓厚的家文化传统。同时,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维度,而家文化是乡风文明的源头抓手。然而,当前中国部分乡村乡土文化凋敝令人担忧,表现为敬畏农耕文明意识弱化、否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人情淡漠等。这种精神文明的衰落是乡村更为致命的伤痛,精神的脱贫、文化的兴盛才是深层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基于家文化在中国社会的特殊地位,要以家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应从以下路径做起:培育优良家风,夯实农耕文明的复位与新农耕文化的弘扬;挖掘地方优秀家文化思想资源,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传承传统家文化和睦向善之精髓,构建乡村新型邻里关系。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有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类型,而农耕又占据优势,它是中华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人类从狩猎者和捕鱼者变成农耕者,从“穴居而野处”的游荡生活转为定居生活,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变革.农耕经济的确立,使人类不再单靠自然赐予,而可以通过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同生物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结合来获得生活资料,从而奠定前所未有的,较为丰富、可靠的物质基石,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地球上的各个古老文明,如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印度文明、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以及华夏-汉族文明,都是从定居农业的基地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新指针和整体性治理的新方略,而乡村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文化治理视角下阐述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多重价值目标耦合,发现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与产业兴旺目标耦合、乡村伦理文化复兴与乡风文明目标耦合、乡村自治文化重建与治理有效目标耦合、乡村农耕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目标耦合。进而提出,应通过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乡村农耕文化传承体系,建构乡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创新乡村现代文化治理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化推力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农业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申报过程中,我们所说的农业文化遗产是特指各种农耕技术、农耕经验、农耕制度、农耕信仰、农业品种均比较健全、比较完备,且这些传统又很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统农耕文明发祥地或传统农耕文明集散地.在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遴选过程中,我们应重点考察这里是否具有高超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否保留有一定数量的传统品种,是否保留有一套严密而高效的农业管理制度,是否保留有传统的农业信仰方式以及与这些信仰息息相关的传统仪式、传统节日等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农业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以一定的区域形式申报的,因此还要充分考虑到这里的农耕文化是否与其所处环境和谐相处,并能够巧妙地利用自然以实现农业的丰产丰收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和春官文化是古代农业文明的标志,是农耕时代的“天使”。民间春官是由古代官方一职流向于民间,以传播 农耕需要的“二十四节气”表为主,是一个时代的文明象征。西和春官唱词是集体春官的智慧结晶,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具 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是民间文化的积淀和折射。用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西和春官,探讨其在民间的文化意 蕴。  相似文献   

8.
“文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的东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与“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与“技术因素”(包括科学技术与管理技术或制度)相联系,而文化则与“非技术因素”相联系;文明具有可变性和传播的强迫性,而文化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选择性;文明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文化则具备区域性的意义。西方现代的产权制度、法治体系、政治民主与参与等制度上的因素,都是“技术因素”,属于文明的范畴而不是一种文化。东亚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主线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对现代文明的态度以及引进的时间、机遇、范围及深度,而不是自身的或外来的文化因素的作用。从科技与管理两个方面的技术因素考察,不能断定世界文明的中心在21世纪会转移到东亚。世界文明中心的转移决定于吸收眼下世界文明中心区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技术的能力和以此为基础的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陕北农耕文明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是一个有着深厚农耕文化土壤的地区,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虽然由于气候转冷及少数民族内迁使陕北经济由农业向农业与畜牧业双生共生的局面转变,但历史上多次有组织的农业移民的到来则使陕北文化始终保持着农耕文化特色,几百年的交通封闭与文化封闭又延缓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步伐,从而使陕北至今保存着几乎是原生形态的农耕文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农业经济为主农牧并重、聚族而居、家族文化代代相传,这些是陕北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而农耕文明是陕北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船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最杰出的爱国者。本文试图对王船山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作一些探索。1 王船山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首先集中表现在当国家、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他毅然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阶级利益之上。一切都要服从国家、民族利益之需要。他说:“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轻重之衡,公私之辨,三者不可不察。以一人之义视一时之大义,则一人之义私矣;以一时之义视古今之通义,而一时之义私矣。公者重,私者轻矣,权衡之自定也”。他认为“夷夏之防”“天下之大防”中首要之防,是“万世守之而不可易”的“古今之通义”。而“君臣之义”是“一时之义”,  相似文献   

11.
"言不尽意":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的逻辑起点在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中国古代哲人提出"与道为一"、"忘"与"游"的人生诗意栖居理想和大量涉及"言"意"关系的论述.在这些论述中,"言不尽意"论始终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它影响到中国诗学,就逐渐形成了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突出了中国诗学的超越精神.它强调,一般的言语,不是从胸臆流出,是非本真之言说,是不可取的,是必须要超越的.同时,它提倡大道之言、本真之言、从胸臆自然流出之言.它主张超越非本真言语而达于"微言"妙象"的本真言说以尽意.同时,它准确描述了中国之"诗"的语言与深层意蕴之间的虚实互补的审美特征,并从语言与意义的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中国之"诗"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审美标准.作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彰显了中国诗学的独特性,揭示了中国诗学言说的总体特征整体性、体验性、直观性等的实质,概括了中国之"诗"的创作观念、创作实绩及审美接受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对于学术词语的研究,往往是学术思想研究的关键。之所以要对"资本"进行"文化哲学"式的"反思,"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从欧洲语文的古代文化境域,从拉丁语文的解释,以及在词源的意义上,可以看到"capital"原始概念的规定性及其文化意义的嬗变。"capital"在近代西方文化中具有西方人类文化的根本特征。当代研究需要关注"capital"自身的文明化问题,以更好地把握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在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并断言未来世界文化的复兴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然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未来的世界文化不仅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甚至也不是人类文明总和的复兴,而只能是在人类以往文明的基础上,对全部传统和现代文明进行整体的改造与重建。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在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并断言未来世界文化的复兴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然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未来的世界文化不仅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甚至也不是人类文明总和的复兴,而只能是在人类以往文明的基础上,对全部传统和现代文明进行整体的改造与重建。  相似文献   

15.
对上博简否定副词“弗”的考察表明:“弗”字句的谓语主要是动词谓语,动宾结构做谓语可能是古语的留存;“弗”的主语多为在上者;“弗”在复合句中多处于后续句中,“弗”与“不”的连用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商标词的文化意象是商标词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标词的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和顺应目的语文化,以"目的论"为指导适当处理商标词的文化意象。文章结合翻译实践提出了文化意象的六种移植路径:归化、异化、复制、补偿、转换、替换。  相似文献   

17.
“三星堆”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经过专家学者研究以后感到奇怪的是这些造型奇特的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格格不 入,而与同属一域的彝族文化牵强可言。目前“三星堆”族属仍是一个谜,就近年有关专家学者对三星堆文明与彝族古文化探 讨基础上说说浅识。  相似文献   

18.
英语字母不仅表音而且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两个假设:1)腓尼基文字可能起源于古埃及文字,2)后出现的文字是在批判性继承先前出现的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推论希腊/拉丁/英语字母不仅表音而且表意.西方历史上,文字的创造工作被认为是神圣的﹑是被极少数人垄断的﹑是严格保密的,并且英语字母不仅表音而且表意,这两个因素造成了英语字母仅仅表示声音.破解英语字母的表意,可以从单词入手反向追溯,因为单词是文字创造者的最终思想产品.为了说明先后出现的字母音素文字之间的批判性继承关系,文末给出了一些单词实例.  相似文献   

19.
“裸”族词语的语义演变——基于原型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原型理论的角度来论述"裸"族词语的原型效应,分析其演变形式并揭示其演变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亚细亚的古代"进入文明社会的方式,制约着中国早期文化的发展路线,也决定着"阴阳"的思维结构及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民族心理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在成为一种宗法文化的同时,也成为一种诗性文化。通过对宗法文化与诗性文化得以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因素的考察,可以看出陈炎的"价值中立"的治学观念,是将文化视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生命,因而传统文化的研究,应该客观地去清理显在的学术材料并揭示潜在的结构关系;也只有不断进行多元方法并存的理性的研究,才会使认识领域中有关古代文化的知识得到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