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所说的意象,不是指在作家的头脑中出现的没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的零碎意象,而是指作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语言符号化)的产物——文学文本中的特殊“形象”——整体意象。 任何文学形象都是客体主观化与主体客观化交融渗透的产物,文学文本中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的意象的产生过程也是如此,但是当它以整体意象在作品文本中出现的时候,从“物”与“我”的关系来看,就是客体主观化了的。诗歌意象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庄》、  相似文献   

2.
浅析《老人与海》中"狮子"意象的两种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者对作品意义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文学能力”(literarycompetence)。不同“文学能力”的读者会从不同的阅读视点来理解作品 ,从而会使作品中的同一意象产生不同的意义。而这些不同的意象意义同样可以用来解读文本的整体意义。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中狮子意象具有点题作用 ,对该意象的解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本文试从两个阅读视点分析狮子意象所负载的两种不同的象征意义 ,以求解析《老人与海》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以文本为出发点,还是以批评家为出发点?答案是众说纷纭。韦勒克在《批评的概念》中考察了“文学批评”概念,其复杂性让人惊叹。却尔在《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中把对文本的解释作为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然而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猛烈抨击文学批评寄生于文学,认为需要“一种特殊的概念框架来论述文学”。无论批评是以文学还是批评家为出发点,都表现了相应的主体姿态。  相似文献   

4.
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受到中国学界的重视,出版了不同的译本。对本雅明作品风格的不同理解,可能导致翻译实践的一些差异,或者把本雅明的“诗意思维”理解为文学想象,或者把“意象蒙太奇”理解为本雅明“诗意思维”的外化。可能是学科背景的差异,文学和史学的不同思维及知识结构,规定了不同的阅读眼光。本雅明的诗意思维并非表现为文学想象,而是体现为“意象蒙太奇”。这些意象都有具体的历史依托或文献依托。意象蒙太奇是本雅明文本的文体或风格特征,翻译时对本雅明文本中的种种意象需要坐实,澄清文本的晦涩现象。本雅明著作翻译时的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注意:用专名来表示特指意象;用所指明确翻译意象;保留典故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5.
与屈原《九歌.山鬼》中山鬼形象不同的是,宋玉《神女赋》中的神女在即将获得爱情的时候,不敢遂心所愿。神女由爱却不敢爱而生成的痛苦和忧伤,在理性与道德面前作出了让步。毋宁说《神女赋》是作家对诸如“物欲与情感”、“肉体与精神”等涉及到思想、道德和哲学的问题所作的文学阐释。它的出现,构成了对以屈原为代表的荆楚文学神话浪漫主义精神的反省;也意味着荆楚文学神话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衰微。其基于诗性感知的理性视阈,也预示着后世以“良心道德”为内涵与宗旨的文学创作的兴起。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世界文学经典,也是后继作家进行文学改写的重要源泉,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蟑螂》便是对《变形记》的仿拟。作为“一个古老传统的政治反讽”,不可靠叙述是呈现反讽意义的重要方式。《蟑螂》中的第三人称叙事不可靠叙述,具体表现在人物视角和议事录文本的使用两个方面。本文利用叙事学中的不可靠叙述理论,详细分析文本中的第三人称不可靠叙述表征,理清不可靠叙述和反讽主题之间的关联,从而探究小说不可靠叙述背后隐含的深刻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7.
神女是当代汉语新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神女意象的源头可追溯到《山海经》的相关记载。在当代新诗中,这一意象获得多方面的诗意建构、民族整体经验以及个体经验的注入。诗人对神女情感体验由爱情至亲情的变化,由依附于神话、地域转换为独立的精神象征。在追溯其文学渊源的基础上,梳理出它在当代新诗中的演变特征及规律,进而透视出当代新诗中传统诗歌意象的诗意嬗变,勾勒出一条较为清晰的微观线索,同时对一些相关诗作在此线索中进行了全新阐释。  相似文献   

8.
巴别尔的《骑兵军》是在20世纪初弥漫着现代主义文学风格时出现的作品,其叙述技巧精致,叙述结构直接参与作品意义建构:结构的设置与表现哥萨克文化与犹太文化对立冲突的主题相结合。作品的叙述结构同时存在着“破碎”与“整合”,这二者并不矛盾,而是共同体现了作者的声音。对《骑兵军》的叙述结构进行分析,可以从中挖掘出作者“埋藏”在文本中的主旨线索。  相似文献   

9.
李建中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撰文《神女与寡妇———对魏晋文学中两类女性形象的文化审视》指出,魏晋文学中,以“神女”和“寡妇”名篇的赋有近20篇。对于以男性为主体的魏晋诗人来说,美艳而欢愉的神女与孤寂而悲伤的寡妇,并未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正在觉醒的女性意识。魏晋时期无论是美艳的少女还是新寡的嫠妇,并非全是恪守礼教而甘作男性或艳羡或哀怜的对象,而常常能够大胆、主动地追求自由和爱情。当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意识已经随着汉魏之际的文化转型而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魏晋文学的“神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正副标题意味着如下几个层面的涵义:一、当代人类生存危机;二、巴金的《小狗包弟》;三、食指的《疯拘》;四、关键词;五、总体意象。之所以将这几个互不相干的现象和文本放在一起来谈,其全部的心理动因来自《新约·约翰福音》中使徒约翰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说出的一句话:“他(耶稣)将所见所闻见证出来,只是没人领受他的见证。”把当代人类生存危机作为第一个层面,是因为这是被当代人遗忘录久、道谁最深的一个问题。我们当代的文学只有“新”什么什么“后”什么什么的热闹而没有所谓危机的话四。如果说有,也只是“人文精神危…  相似文献   

11.
一、正确解读教材的界定 什么是解读?《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均没有收录这一条目。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该条称:“通过分析来理解。”实际上,对文本的阅读,都是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那么文本又是什么?广义的文本,首先是指创作文本。教师作为文本的解读者,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英语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叙述,在早中期采用了《四库全书总目》经、史、子、集的整体框架,再辅以西方文体分类,在这一叙述结构中,归属子部的《庄子》,其文学特性长期没有受到关注。19世纪晚期,巴尔福《庄子》英文全译本的译序和翟理斯的《古文选珍》对《庄子》的文学特性做了阐发,嘎伯冷兹深入分析了《庄子》的语言形式,伴随着“文学”从“文献”中的分离,文学的《庄子》最终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3.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一部《离骚》成就了他“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的旷世英名,他对后世的影响,更是“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刨作的楚辞体作品中,《离骚》是可以与日月争光者,此外,“绮靡以伤情”的就是《九歌》。在《九歌》中,屈原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把动人的传说、优美的景色、迷离的意境糅合在一起,深情描绘了楚地神女们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开创了富有楚地文学特色的神女爱情模式。本文对屈原《九歌》的特点以及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月夜》历来被学界看作是诗人向妻子表达思念的深情之作。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阐释此诗,从诗中的“叙述视角”、“居处意象”、“身体语言”等方面寻微探幽,挖掘出潜藏在文本中的男性主义立场。该诗是诗人转换叙述视角后表达隐忍欲望的一首类“闺怨”诗。  相似文献   

15.
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侯敏泽同志在讲授先秦文学理论批评时论到中国古代意象论问题。他认为向来以为“意象”一词来自国外,其实是我们传统中所有的。 中国古典意象论有两个源头:《周易》和《庄子》。《周易》中认为“言”“意”是不能完全被表达的,可以由“象”来表达。“象”比“言”、“意”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庄子》要求舍“象”求“意”“言”、“象”仅是“得意”的手段。《周易》重、“象”,《庄子》重。“意”,但这时“意象”还设有作为一个词组出现,仅仅具有对“意”与“象”的关系的论述,但对后世的“意象论”发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法国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为理论支撑,从抒情主旨、创作范式、美人意象等方面,分析互文性视角下《闲情赋》对其他文本的转化、重复等情况。通过分析发现,《闲情赋》文本内容存在三种特殊互文。它们体现在陶渊明不同作品之间、《闲情赋》与同题写作文本之间、《闲情赋》与其他前代文献之间。其中,第一种属于“内部互文”,后两种属于“外部互文”,它们共同构成了《闲情赋》的“互文性”。首先,《闲情赋》所体现的对时光流逝的焦虑感、对于知音的渴求,同陶渊明诗中惯有的抒情主旨同调;其次,《闲情赋》在标题、句式等篇章结构上基本遵循同题写作文本的范式;最后,从标题来看,《闲情赋》当归属闲邪类辞赋,但其实际的写作内容更趋向于神女类辞赋,可将其视为两种类型的结合,体现了陶渊明在互文写作上颇具创见的文思。  相似文献   

17.
语料库检索分析方法用在文学批评领域,可以对文学文本进行检索、取样、统计及分析。本文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 Conc3.2,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的女儿》进行检索分析,直观地统计了小说的基本文本信息和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六十个实意单词,在语料库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小说如何巧妙地选取不同叙述视角以及在小说的不同阶段如何运用丰富的意象来深化主题。运用语料库分析文学作品,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反复出现了水、烟雾、虎耳草等文学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在叙事话语层面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具有推动情节、替代叙述、呈显心理、反衬创作主旨等多重叙事功能。作者凭借对意象的独特处理方略将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以及现代小说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使之成为构建其"诗化"小说的具体方法,《边城》也因此而获得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魅力。  相似文献   

19.
在电影《妖猫传》中,文学与电影叙事融合与互动。《长恨歌》作为该电影的背景文本,其诗歌意象的电影表现能越过影像本身的叙事性-诗性之争,引领我们考察电影诗性再阐释的潜质。在现代诗人洛夫的同题诗中,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长恨歌》中频繁出现的芙蓉意象被具有异质性的蔷薇意象所取代,喻示其影射的杨贵妃形象由中国传统诗学话语体系转向中国当代诗学话语体系的蜕变;而在电影《妖猫传》中,两种花意象相互交缠,凭借《长恨歌》文本的文学叙事性与影片镜头语言的非叙事性共生为一种突破载体意识的诗性,进而实现一场模糊载道与言情之界线、回归本土形象思维的诗影共谋。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文学中的莲荷意象孟修祥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中,有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意象莲荷。从《诗经·郑风》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花。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以山上的扶苏和水中的荷花来映衬情人幽会的温馨环境开始,到周敦颐《爱莲说》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