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针对一些高校思政课理论性强、教学存在的形式传统单一、对青年学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强、“到课率”“抬头率”偏低等问题,为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已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专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的在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接近、趋同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特征,从而使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和趋同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思政课教师亲和力不足、教学方法吸引力不够等问题。通过塑造人格魅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亲和力;革新教学载体,提升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亲和力这三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显著特殊性,探索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能够提升艺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获得感作为思政课教育质量的表象指标,是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方向,艺术院校基于获得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有助于提升教学针对性、亲和性、创新性、实效性。现阶段,受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属性等因素的影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佳,在校学生知识、情感、意识、行为四方面的获得感明显不足。为此,艺术院校要基于学生获得感进行教学创新,具体可通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属性深挖、教学制度革新四个路径进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4.
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工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教学对象缺乏积极性等诸多问题。增强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举措主要有: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设人文课程。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与实际不符、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高职思政课改革应从学生特点、时代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课程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分别构建专题式、对接式、活动式教学模式。"三个率""三个满意度""三个符合度"可以反映思政课的有趣性、有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要想实现这一课程教学的目的,需要经由具有亲和力的思政课教师输导观念并适时地对大学生给予多方面的帮助。从教师课堂教学中多种身份的扮演、课堂教学的延伸、灵活运用社会交换理论的牵引作用和努力形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机制4个方面论述思政课教师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期养成亲和力,完成思政课教学目标设置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行动指南,内涵式发展要求思政课建设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铸魂育人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优化教学结构模式作为方法路径,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目的。2022年秋季,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某教学团队进行大班授课、专题作业、小班讨论、大班翻转以及讲评交流五重结构模式的教学改革试验,以开展课程深度对话、坚持问题导向和建设教学共同体三条路径切实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亲和力、理论性和针对性,打造联结师生、供需一致、教研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了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有其必然性:高校体育教学缺乏课程思政元素和肩负培养学生德育的使命;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具有显性和隐性价值,提出了健全高校体育思政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推动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创新、加强学校领导重视、制定顶层设计、提升教师思政教学意识、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获得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目标、质量评价指标, “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已成为教学 实践的着力点和教学研究的聚焦点。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生成、影响因素、提升路径等 方面。总的来说,研究广度持续拓宽、研究深度不断深化,但仍存在内涵尚不明确、相近概念未做辨析、研究主体失衡、缺乏足够 的调查研究等问题。今后应进一步厘清相关概念,关注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加强实证研究,以丰富和完善相关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0.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关键之一,在于加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点的内在规定,是由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决定的,也是人的认识规律和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也在同步上升,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并未相应增加。西方国家利用控制国际话语体系的优势,不断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输出,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西方价值观宣传和拉拢是其推行全球文化霸权主义的重要一环。因此,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斗争和话语权争夺战中,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发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在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来看,现阶段还存 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效果两极分化;实践教学过程程序化、形式化;教学方式缺乏特点和亮点;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评 价机制落后等。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上重视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针对性;缺少时间的保证和一线教学经历。问题的 解决途径主要有:加强重视程度;坚持实践教学的灵活性;实践教学常态化;加强教学针对性,评价标准科学化。  相似文献   

13.
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四门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决定着本课程的目标,二者在内容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此课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创新教学,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需要该课程教师强化自身,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思想政治理论课责任感培养也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参与模式研究、激励模式研究和学习与体验模式研究,推动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为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承担。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独特作用。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为人服务”的课程定位,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凸显课程的真实性和针对性,构建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课外实践体系,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微课是以简短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网络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新手段。当前,微课在《思修》课的教学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双边活动、教学途径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利于克服微课教学中的僵化和不足,充分发挥微课优势,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关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活动式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道德修养”本身“知行合一”特征的强烈内在需求、青年大学生活泼喜动的身心特点,都要求“两课”教师特别关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活动式教学。关于成才观教学的“成功、成名、成才”关系图形设计、人生价值观教学的“精神拍卖会”、人际关系教学的“瞎子过地雷阵”、心理健康与成才教学的“市场招聘红绿灯”,等,相关活动式教学的经验表明:对学生的吸引力、对教师的创造力、对教师的更多更新更高要求,是这门课程活动式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从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教学对象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动力等方面研究与投入相对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侧重于从学生的角度,让大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角度转变到主动求知的方式上来。在课堂中融入讨论、辩论形式,采取案例、专题化形式等,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度。  相似文献   

20.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沟通协作能力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借鉴CDIO教育理念,建立建筑设计课程的CDIO教学模式,在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师资配置方面以及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推行改革与尝试,旨在大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零适应期”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