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随着“铸魂育人”目标的提出,课程思政承载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艰巨任务,肩负着用专业课程讲好中国思政故事的历史使命。基于目前课程思政的实践,在总结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实效基础上,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学理思考,探讨怎样突出课程思政的内涵,讲好课程思政故事,梳理课程思政已有的优势,明确课程思政的重点方向,对照课程育人的要求补齐短板,从四个方面提出课程思政现实路履的思路:一是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作用,为课程思政提供强大智慧保障;二是站在国际战略高度,用发展眼光讲好课程思政故事;三是加快打造特色课程思政典范,加强高校间交流和合作;四是精准选择路径和方式,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切实发挥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功能,助力“铸魂育人”走实走深。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是目前高校人文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如何实行课程思政则是当前高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如何构建以“药学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体系,将医学高校药学学科教育的“课程育人”提升为“全课程育人”,是探讨的重点。文章结合中央关于加强思政建设的文件精神,从我国医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自身的经验来介绍如何进行医学高校药学学科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3.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改变过去专业课程只注重传授知识的现象,充分挖掘“机械原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从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思路和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两个方面对“机械原理”课程的思政育人实践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在“大思政课”格局下,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抓手。实践协同是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育人新主题,通过“德技并修”消除“知行脱节”问题、“育训结合”化解校企合作的“壁炉效应”问题,“大思政课”下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蝴蝶结模型(三课堂体系+三精神体系+专业思政体系+大思政课体系),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有效匹配,建立“四联四通”的支撑路径。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课程思政”不拘泥于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教师通过知识传递实现价值引领,使得各类课程都参与到学校育人过程中,推进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实现“全课程育人”。“课程思政”对各学科教师的素养及能力和水平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当从理科、工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进行探讨,希望能为“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为落实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和价值引领的根本任务,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切入点,对《公共政策学》“为何”以及“如何”践行课程思政展开了深入探索。【设计/方法】明确了《公共政策学》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从教学重点、思政元素、教学内容三方面系统梳理了《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思路,并提出了《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结论/发现】立足教学重点和公共政策实践,系统搜寻公共政策中的“中国故事”,深度挖掘故事中蕴藏的公共价值观、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思政元素。通过完善课程制度建设,夯实课程团队建设,强化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以及创新各类平台的建设,从而实现《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发挥“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从选课学生、授课教师和同行专家角度来看,《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而言,数字化转型既是机会又潜藏危机。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趋势,并引发其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技术媒介等方面的逻辑转向,表现为从集群化“思政课+专业课”到数字化“大思政课”,从思政知识“口耳相授”到数智思政“具身沉浸”,从思政课堂“云上平台”到课程思政“数字生态”。其间,亟待澄清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理性、内容理性与过程理性,秉持课程思政教育思维与数字思维,兼顾思政理论知识与虚拟仿真体验,协同“三全育人”与思政数字治理。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数字化转型实现共生发展,需要警惕数字技术异化,重塑高校课程思政的制度体系;分类组建数字联盟,打造高校课程思政的数智生态;探索多元表达方式,构建课程思政的数字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为丰富高职外语课程思政实证研究,提高高职外语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评价4个方面阐述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高职“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选取某高校2021级英语教育专业的106名同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1年的教学实践,通过成绩测试、调查问卷等方式检验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成绩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思想价值观念后测结果在政治认同、文化自信、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价值观念等5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知,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育人效果优于传统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第二外语(日语)”课程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普通话语音”实践教学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研究,从实践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进行研究探索,将“普通话语音”实践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找准课程中思政映射与融合点,充分利用好课堂实践教学的主阵地,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以期实现专业课程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以《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为例,从协同育人机制、挖掘思政资源、育德能力、跟踪评价机制四个维度着手,探索高校专业课教学与思政协同育人路径,使高校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政协同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隐性课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隐性课程的定义辨析,在陈述隐性课程的性质特征及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区别的基础上,探讨了隐性课程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特殊功能,并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说明对隐性课程的探索、重视和发挥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 ,对文化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必需”、“够用”观点 ,出现了认识及实践上的偏颇。为了能正确认识“必需”与“够用”观点 ,使其在指导实践中发挥应有作用 ,本文提出了“适度”基础上的“够用”,“充分”前提下“必需”的观点 ,以满足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教育本身就涵盖着服务的意义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服务”教育功能尤为明显。要搞好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 ,必须强化“服务”意识 ,明确“服务”重点 ,提高“服务”能力 ,为学生办实事  相似文献   

14.
改进与创新"两课"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和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精心设计制定的素质教育方案,以多种实践活动为载体,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和成果.  相似文献   

15.
要实现高校“两课”教学改革新的突破 ,就必须变革“两课”现行考评模式。“两课”考评必须动态化———实行全程监控 ;考评方式必须多样化———做到全面测评  相似文献   

16.
"两课"实践教学充分体现了"两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当代大学生需求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本文提出了实施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指出充足的资金和健全的机制、政策保障是实现"两课"实践教学目标的前提,实践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实践教学过程应科学化。  相似文献   

17.
高等院校"法律基础"课教学突出"两课"性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特点。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法律基础"课教学工作与时俱进地体现"两课"性的教学特点指明了方向和内容,体现"两课"性是"法律基础"课教学深入创新和改进的出发点、核心和归宿。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和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设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技术、艺术和市场的结合.对于学习该专业的非艺术类学生,扬长避短,在强调技术严密性、科学性的同时,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力、创新力、抽象力至关重要.文章对<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能更好地发挥非艺术类学生的专长,培养工业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知识经济对“两课”教学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 ,以及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来解决“两课”中存在的问题 ,以确保“两课”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中真正起到主渠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